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2651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docx

备战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不同

B.乙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D.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A错误;

B、乙和丙声音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则二者的响度相同,故B正确;

C、丙和丁声音的波形形状相差较大,故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2.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详解】

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

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噪声的,故B错;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

应选A。

4.已知月球对物体也有引力,“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登陆月球,标志着中国人实现“奔月”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试分析,下列哪种活动在月球上不可实现

A.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

B.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

C.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月球上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不能实现,因为声音传播靠介质,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故A符合题意;

B.在月球上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可以实现,因为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月球上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可以实现,因为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月球上也有引力,只要有引力就能利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月球上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可以实现,因为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月球上存在重力,所以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

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

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错误;

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们听到的上课铃声是由铃的振动产生的

B.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之间可以直接对话

C.噪声监测装置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工人师傅们通过听机器产生的次声波来判断其工作状况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铃的振动发出声音,所以我们听到的上课铃声是由铃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之间不可以直接对话,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噪声监测装置不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只能测量出噪声的等级,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工人师傅们通过听机器产生的声波来判断其工作状况,不是次声波,次声波是听不到的,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BCD。

7.在平直的路面上,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则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答案】960m

【解析】

【分析】

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详解】

可得,在

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则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为

答:

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960m。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回声测距。

8.材料一:

人耳朵能分辨两次声音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材料二:

一人在空心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

一次是通过钢管传播的声音,第二次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材料三:

声音在铁(钢管就是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若敲打钢管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求钢管的长度?

(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解析】

【详解】

声音在空气中

传播的路程:

声音在钢中传播比空气中传播快:

声音在钢中传播的时间:

钢管的长度:

答:

钢管的长度

9.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在20℃时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下表)。

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

当气温为20℃时,小组中的小王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小李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

温度(℃)

物质

速度(m/s)

20

空气

340

1450

3750

4800

(1)小李同学能听到几次敲击声(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如果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和听到第二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67s,则这根直铁管长约为多少米?

【答案】

(1)见解析;

(2)1392m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小李同学能听到3次敲击声;理由: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第一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铁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2)设这根直铁管长约是L,由题意可知,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敲击声是由水传来的,水传播需要的时间等于铁管传播需要的时间加上0.67s,可得到

解得

答:

(1)小李同学能听到3次敲击声;理由: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第一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铁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2)如果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和听到第二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67s,则这根直铁管长约1392m。

10.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

(1)85m;

(2)17m;(3)20m/s

【解析】

【详解】

(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

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2)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

s′=s1−s2=85m−68m=17m;

(3)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

t′=△t−t1+t2=0.9s−0.25s+0.2s=0.8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

=

=20m/s。

答: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17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1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

(3)本探究实验中研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F

100

0.76

B

60

0.89

G

80

1.02

C

60

1.02

H

尼龙

80

1.02

D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80

0.76

J

 

【答案】ABCADF801.02控制变量法

【解析】

【详解】

(1)[1][2][3]为了验证猜想一,即音调高低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B、C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长度相同,都是60cm,只是横截面积不同;

[4][5][6]为了验证猜想二,即音调高低可能与长短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D、F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横截面积也相同,长短不同;

(2)[7]为了验证猜想三,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G、H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只是材料不同,和J作对比,只需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

(3)[8]本探究实验过程中,三个变量,保持其中两个量不变,对比第三个量的变化与音调高低的关系,这是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1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和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答案】乙粗细乙丙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详解】

(1)[1][2]因为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

(2)[3][4]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3)[5]由图可以知道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丙和丁两根钢丝,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丝发出音调低,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

13.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章杰同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1)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__(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气能强

【解析】

【详解】

(1)[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2]人看见闹钟,是闹钟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

(4)[3]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14.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和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如图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点.

【答案】长度abA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张力有关,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两者的粗细和张力相同,所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应该控制他们的长度和张力相同,满足该条件的是a和b两弦线.

(2)按住AC两点比较,按住A点时弦较短,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A,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C按住BC两点比较,按住B点时弦较粗,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C,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B,所以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

15.往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瓶发出的是_____(填“1”“2”“3”“4”“5”“6”“7”)音。

【答案】相同“1”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瓶子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2]最右边瓶子装水最多,瓶子和水的质量最大,最难振动,振动最慢,音调最低,所以最右边瓶发出的是“1”音。

二、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

16.当水烧开时,我们会看到水蒸气将壶盖项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这与四冲程汽油机的_________冲程的能量转化相同,若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的转速为

,则此汽油机每秒钟对外做功____________次。

【答案】做功10

【解析】

【详解】

[1]水蒸气将壶盖项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这是水蒸气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也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由题意可知,飞轮的转速为

即每秒钟飞轮转数是20r,飞轮转两转,汽油机经历一个工作循环,对外做功1次,那么此汽油机每秒钟对外做功次数是10次。

17.如图是某款有加热和保温功能的电热饮水机电路原理图,机内有温控开关S0。

该饮水机的部分参数已知:

额定电压为220V,加热时的总功率为880W,保温时的功率为40W,R1、R2为加热电阻丝(不考虑温度对电阻丝阻值的影响)。

求:

(1)当S和S0闭合时,电路中的总电流;

(2)加热时效率为80%,将0.5kg的水从30℃加热到100℃需要多少时间?

(3)电阻丝R2的阻值。

【答案】

(1)4A;

(2)208.8s;(3)1210Ω

【解析】

【分析】

(1)由电路图可知,当S和S0闭合时,R1与R2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小,根据

可知电路总功率最大,据此判断饮水机所处的状态,根据

求出此时电路中的总电流。

(2)知道水的质量和初温、末温以及比热容,根据

求出水吸收的热量,根据

求出消耗的电能,利用

求出需要的加热时间。

(3)由电路图可知,开关S闭合、S0断开时,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大,根据

可知电路总功率最小,据此判断饮水机所处的状态,根据

求出电阻R2的阻值。

【详解】

(1)由电路图可知,当S和S0闭合时,R1与R2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小,由

可知,电路总功率最大,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由

可得,此时电路中的总电流

(2)水吸收的热量

可得,消耗的电能

可得,需要的加热时间

(3)由电路图可知,开关S闭合、S0断开时,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大,电路总功率最小,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保温时的功率为40W;由

可得,电阻R2的阻值

答:

(1)当S和S0闭合时,电路中的总电流为4A;

(2)加热时效率为80%,将0.5kg的水从30℃加热到100℃需要208.8s;(3)电阻丝R2的阻值为1210Ω。

【点睛】

重点是电功率的相关计算,牢记公式

,另外要读懂电路图,知道两个开关都闭合时为高温档,闭合一个开关时为低温档。

18.如图是一辆警车。

空车质量为2.72t。

某次执行任务时警车以108km/h的速度沿水平路面匀速直线行驶时的输出功率为60kW(g取10N/kg)。

求:

(1)车上警察的总质量为280kg,轮胎与路面接触的总面积为1000cm2,车静止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多少?

(2)警车以108km/h的速度水平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阻力是多少?

(3)若警车发动机的效率为40%,警车以60kW的输出功率行驶10min,消耗多少千克的柴油?

(柴油的热值取4.0×107J/kg)

【答案】

(1)3×105Pa;

(2)2×103N;(3)2.25kg

【解析】

【详解】

(1)警车的总质量是

车静止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力是

轮胎与路面接触的总面积为

车静止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

(2)警车的速度

警车以这个速度水平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阻力是

(3)警车以60kW的输出功率行驶10min,所做的有用功是

根据热机的效率公式可得

这些柴油的质量是

答:

(1)车静止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

(2)警车以108km/h的速度水平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阻力是

;(3)若警车发动机的效率为40%,警车以60kW的输出功率行驶10min,消耗柴油的质量是

19.如图甲所示是小敏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的装置,从85℃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

(1)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3min时小敏小组的温度计示数,则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____℃。

(3)小敏的其他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85

86

87

91

93

95

97

99

101

101

101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可以推测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于标准大气压。

(4)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____________)

(5)小敏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图所示的两种现象,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6)通过实验可得:

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减小水的质量89101大

ba升高不变

【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这是水的质量太大了,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减小水的质量;

(2)[2]从图乙中可以看到,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89℃;

(3)[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从第9min到第11min,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这说明水在沸腾,水的沸点是101℃;

[4]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于水的沸点是101℃,根据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关系可知,大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所以可以推测水面上方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

(4)[5]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对应的点,如下图所示;

(5)[6]水在沸腾前,水温不均匀,下面温度较高,上面温度较低,下面的气泡上升时,遇上温度较低的水,那么会液化成水,气泡会变小,所以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7]水在沸腾时,温度均匀,下面的气泡上升时,水的压强越来越小,气泡会变大,所以图a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6)[8][9]通过实验可得:

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0.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甲图中):

先调整固定______的位置,再调整固定另一个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