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994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名词解释:

1.教育行动研究P24

教育行为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具有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和为行动而研究三个特点。

2.专家型教师P29

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

相较于新教师而言,具有拥有专家水平的知识、高效、创造性的洞察力这三个特点。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P44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45

心理学家所说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果在此时给予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不是突然开始和中止的,是逐渐发展并达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的

5.图式P50

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皮亚杰认为凡是在行为中可以重复和概括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图式。

他把图示假定为人们表征、组织和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最初的图示来源于遗传,是一些本能动作。

6.同化与顺应P50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它们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

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能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7.最近发展区P57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8.偶发记忆P120

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记忆的目的性很差,在记忆某些材料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记住,而把重要的东西给忘记了,这就是偶发记忆,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记忆现象。

9.儿童多动症P116

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障碍和/或多动为主要症状的身心疾病,一般在7岁之前出现。

(与好动的区别:

○1多动症儿童的注意障碍表现在所有活动中,而好动则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难保持注意力○2多动症儿童在各种活动中的自控力都比较差,而好动儿童在外界的约束下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控制○3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常持续至青少年时期,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好动症则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10.自我意识P134

自我意识是儿童对自我各个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往往体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自我意识是个性中最为核心的东西,也是衡量个体个性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11.情绪理解P144

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12.依恋P151

依恋是指婴儿对熟悉的人(父母或照顾者)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进而对其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如追随、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接触等。

13.亲社会行为(P150+网上)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有利于他人的任何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14.程序教学P183

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并及时给予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

精心设置知识项目序列和及时强化是程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15.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P187

替代学习或者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所获得的行为反应模式,而不必亲自动手做和体验行为结果,因此也称为间接经验的学习。

16.替代性强化P188

替代性强化是行为强化模式的一种,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17.自我效能感P188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18.发现学习P193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19.有意义接受学习P196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的知识与结论,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对学习材料理解基础上的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同化的过程,即是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改组,一方面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20.先行组织者P197

先行组织者是指一种包摄性较广、概括性较强、最稳定、最清晰的引导性材料,通常是新概念的上位概念。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概括性强的引导性材料,作为新知识的固定点。

21.建构主义P208

构建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潮,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构建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2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222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形关系,且受学习任务难度的影响,该规律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具体地说:

学习动机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利于学习,当动机保持在最佳水平时,则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过低时,个体对学习活动态度冷漠,学习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

23.成就动机模型P226

阿特金森认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这三个因素分别是:

成就需求或渴望成功的动机(Ms),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Ps)和成功的诱因值(Is),这些成分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即:

Ts=Ms×Ps×Is(Ms代表成就动机水平,Ps代表成功的可能性,Is代表成功的诱因值)

24.程序性知识P265

程序性知识是人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方式。

25.心智技能P268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者智慧技能,是直接调节智力活动的一种程序性知识。

心智技能可以定义为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26.认知策略P272

认知策略是指个体自主控制其内在心理活动历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个体所具有高级自我意识的一个体现,说明了个体对于“自我”的控制。

27.元认知P273

元认知是认知策略中的核心,又称为反省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以认知过程本身作为认知对象。

28.精细加工策略P276

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通过在所学信息和原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使新信息变得更易于理解。

29.学习迁移P283

现代教育心理学一般都将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既包括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学习的影响,也包括新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对已有学习的影响。

30.问题解决P309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问题解决定义为面对问题情境,个体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有意识地使问题的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31.定势P321

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比较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在本质上反映了刺激的时间序列模式如何影响问题解决。

32.功能固着P321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心理上的功能固着,实际上与刺激物呈现时的空间集合有关。

简答题与论述题:

1.教师行动研究的特点和过程P25

特点:

(1)在行动中研究:

行为研究不是在实验室或图书馆进行的,而是在教师工作的过程中与其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2)对行动的研究:

即对行动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3)为行动而研究:

行为研究的本身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改进实践活动本身,而不是产生新的理论。

所以,研究行为是一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进行、为实践而进行的研究。

过程:

(1)计划

(2)行动的实施(3)总结与反思

2.结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思考如何学会学习P26

会学习不仅仅指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会学习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

(一)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具备必要的学习技能,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和策略

(1,学与习相结合2,学与思相结合3,学与创相结合4,采用多种学习策略)

(三)具有坚持学习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专家型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过程P29

特点:

1,专家水平的知识2,高效3,创造性的洞察力

成长过程:

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

要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从所教学科内容、一般教学方法和讲授所教课程的特定教学方法中不断学习;需要进行反思,提高元认知能力,使日常工作和事物的完成逐渐自动化;需要培养洞察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P39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首先,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

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此外,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发展的较低阶段——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更多的受环境影响)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49

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6.维果茨基的教学心理学思想P58

也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但他认为心理功能具有社会背景,特别是他人和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促进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核心内容。

围绕该理论,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由教学所创造”、“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三个重要观点。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P75

首先,埃里克森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教育对发展的作用。

其次,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掌握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就可避免出现心理危机,使发展达到理想的境界。

8.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P70P74

理论:

1: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定向

2:

习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4,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

3:

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教育价值:

1学校道德教育应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2学校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我国传统道德的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与说教

4教师应该知道对任何一种道德发展理论均不能全盘接受。

所有的理论都只能适合一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

9.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趋势P82

1.从无意感知向有意感知发展:

儿童感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增强,这一目的性最初的表现为选择性。

2.感知过程逐渐趋向协调和统一

3.感知觉由未分化向分化发展:

新生儿对世界的最初感知是以无条件反射为主要形式,但很快被条件反射所取代。

10.促进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P118

1.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注意习惯(①从小为他们准备独立的不受干扰的活动空间②在儿童专心活动时不要随意打扰他③对于一些多动的儿童,要在他们集中注意完成一件事情之后给予表扬,而不是在他们注意转移之时给予批评)

2.以鲜明生动、有趣的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

3.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

4.在游戏中训练儿童的注意力

11.促进儿童记忆的发展P120

1.培养儿童的兴趣:

让儿童先从其感兴趣的活动开始,逐渐引导他们的兴趣点向目标活动转移

2.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让儿童寻找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材料以更牢固地记住材料

3.发展儿童有意记忆的能力:

充分调动儿童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教会他学会自己提问和设定记忆的目标,从而促进有意义的发展

4.发展儿童有效记忆的策略:

①及时复习②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过程③掌握合适的记忆方法

12.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P121

(一)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准备材料

(二)鼓励和启发儿童多问,培养勤思考的好习惯

(三)提高儿童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四)通过提高语言水平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13.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P124

1.及早给予儿童丰富的语言刺激

2.积极回应儿童的言语表达(重复儿童的话)

3.与儿童交流的语言尽量简明、清晰、多次重复(妈妈腔:

节奏慢、语调夸张、音节清晰)

4.创造各种听和说的机会(激发儿童表达欲,让儿童多听;面对面交流)

14.婴儿依恋的类型P153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3)抗拒型依恋;(4)混乱型依恋

1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P157

1.接受儿童的独特性,为其创设接纳的抚养环境

2.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3.及时地反馈,给予儿童成就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4.培养儿童的独立性(①在生活中让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②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下,让儿童对某些决定做选择)

16.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P159

1.父母应给予婴儿温暖、亲切、耐心和一致的照顾,保证良好的亲子关系

52.提供多种实践机会,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

3.尊重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年期

4.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控能力

17.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P162

1.训练儿童预料行为的结果

2.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

3.多与儿童讨论行为背后的意图,促使儿童对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4.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从游戏中发展他律道德

18.如何来帮助儿童调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P165

①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让儿童认识到每个人都存在消极情绪

②通过举例说明,让儿童认识到情绪是需要调节的

③教给儿童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1.转移注意2.寻找合理并恰当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3,提高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容忍其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19.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P176

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映之间建立某些联结。

这种联结是在尝试与错误中建立起来的。

在尝试中,个体会出现错误,通过反馈,个体会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正确的联结。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称为“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的结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

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证明尝试是对的,行为便会被保留下来,否则就会被作为错误行为而放弃。

运用:

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20.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及其运用P180(重点为强化与惩罚)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早期行为主义理论观点不同,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他把行为两种:

一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行为,成为“应答性行为”,另一种是不需要刺激引发,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即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看下书吧P181~P182)

运用:

(一)程序教学

(二)课堂管理:

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需要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对不良的行为予以惩罚。

(三)行为塑造与矫正:

行为塑造原理是通过小步强化最终达成目标,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就给予强化,直到最终要达到目标,这种原理也叫连续接近法。

同理也也可以以此来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2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P193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将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布鲁纳一方面强调知识的习得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优点: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③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式。

22.理解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P199

加涅把学习结果看做是学生性能的改变,并把学习结果分成五种类型:

(1)言语信息:

是通过言语讲述传达某种信息的能力

(2)智慧技能:

个体运用符号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能力

(3)认知策略:

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

(4)态度:

学习者获得了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心理状态

(5)运动技能:

将各种相关动作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精确的完整动作的能力

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P205

在学习目标上:

要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

在学习动机上,强调需要和内在学习动机;

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对人生发展有意义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途径上,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学;

在教学观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2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P211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是关于学习的实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影响学习的因素这几个方面问题的观点。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建构、情境的作用、情感的作用、相互合作的作用,不同于传统学习观的强调接受、记忆的作用。

25.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P229

1.根据学生的归因预测其后继的学习动机

2.长期消极归因有碍学生的人格发展“习得性无助感”(这是一种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如果学生长期坚持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就会产生“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不如放弃”的想法,即使面对容易的任务,也没有去尝试的动机。

3.教师的反馈会影响学生的归因,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

4.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的动机。

26.自我价值感理论的基本思想P234

(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显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3)追求成功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

(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着年纪的升高而变化

2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235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动机视为人性成长发展的原动力;马斯洛认为学习者本身已然有学习的潜在能力,教师的任务仅仅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发他们自主学习。

该原理从低到高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阶段: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当低一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否已经得到满足,确保每一层次的需要产生的前提(即更低层次的需要),并以自我实现为教育的追求,使学生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感觉自我实现带来的高峰体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28.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采取具体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P238

(一)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1)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本身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内容;学生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内容;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内容)

(2)增加学习方式的趣味性(实验演示;游戏;模拟)

(二)运用强化动机理论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三)根据目标设置理论为学生设定合理有效的目标

(四)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五)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六)根据层次需要理论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

29.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P259

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习得,第二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与转化(保持或者遗忘),第三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过程。

30.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应该注意:

P261

(1)以准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2)提供概念的典型样例或原型,恰当运用概念的正例与反例

(3)突出概念的相关特征,弱化无关特征,适当运用变式(变式:

是指改变概念正例的外在形式,而保留其本质特征的样例)

(4)加强概念间的联系和组织,形成概念体系

(5)通过实际运用掌握概念

31.程序性知识的一般特点P265

第一,程序性知识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系统,单一的动作本身不是技能;

第二,构成程序性知识的动作系统应该是一个有目的的合理系统;

第三,程序性知识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它必须由练习获得而非遗传获得,简单的反射动作如眨眼反射、膝跳反射、打哈欠等,以及无意识的动作组合形成的习惯,均不能算作程序性知识

32.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P267

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学习者通过认知学习、熟悉规则、不断练习从而逐步掌握一连串的动作序列。

1.认知阶段:

此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类似。

动作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往往是陈述性的,这时需要对执行动作的规则进行理解和识记。

这时,学习者的注意范围往往较为狭小,往往顾此失彼,不能照顾到每个环节,动作呆板不协调,速度缓慢,连贯性差,需要很多的意识控制。

2.联系阶段:

这时个体需要将局部的动作连贯起来形成更大的动作单位,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序列。

联系阶段是将最初的动作规则由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转化成序列性知识的关键阶段。

3.自动化阶段:

此时动作规则可以完全支配学习者的运动系统,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动作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的自然和连贯。

33.教学中的心智技能的培养P270

1.识别教学内容;

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定向能力;

3.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

4.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练习;

5.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使学生智力技能熟练、灵活

34.常用的认知策略。

P275

(一)复述策略复述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信息由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性策略。

(二)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通过在所学信息和原有信息之间建立关系,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使新信息变得更易于理解。

(三)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将学习材料重新加以组织或归类的一种学习策略。

(可以通过SQ4R法来提高阅读效果,即概览survey、提问question、细读read、背诵recite、联系relate和复习review)

3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297

(一)个人因素:

1.智力和能力2.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