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084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docx

最新生物实验课教案

生物实验课《观察蚯蚓》教案黑石渡中心学校俞荣宗

2012年9月6日

学习目标:

饲养与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意识。

学习重点:

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师准备:

(1)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图片展示

(2)放大镜、棉花、清水、玻璃板、镊子。

2.学生准备:

(1)课前饲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上节课把我们学习了水中生活的动物,了解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蚯蚓。

小小蚯蚓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会有哪些结构与环境相适应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若自己不能完成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

(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它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是怎样的?

(2)阅读教材第14页~第15页的内容你认为下面的实验我们要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

(3)说说蚯蚓有哪些特点?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

知道为什么吗?

(提示1:

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蚯蚓长时间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蚯蚓会怎么样?

(5)观察蚯蚓,知道它身体分节的意义吗

(6)蚯蚓的运动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呢?

肌肉和刚毛是怎样配合的呢?

观看视频后回答。

(7)描述蚯蚓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的快慢情况?

为什么?

(8)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与它深层穴居相适应的?

(9)试验结束后,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小生命呢?

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黑石渡中心校生物实验课《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和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情感目标: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组织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他们的特点。

2、通过探究实验来明白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实验准备

㈠、目的要求: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㈡、材料用具:

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老师准备好无菌培养基)、无菌棉签、培养箱、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㈢、采集地点分别是菜市场、汽车站、池塘水、土壤、口腔内部、手、钱币、空气中。

㈣、将全班分成9组,每组6人,分别指定每组的采集地点。

六、探究的过程

㈠、提出问题:

细菌和真菌存在哪些环境中?

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怎样?

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

㈡、作出假设:

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除了高温灭菌环境和真空环境)。

㈢、实验过程:

1、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中要选取两套培养皿进行实验,并对两套培养皿进行事先高温灭菌,在培养皿底部标上1号和2号。

把1号作为实验组,2号作为对照组。

选择采集细菌和真菌的地点。

2、采集细菌和真菌

这一步相当于细菌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

3、培养

(1)把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在培养箱或适宜的地方进行培养。

(2)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存在情况,是属于单因素的比较,所以除了采集地点是变量外,进行培养的条件(温度、湿度等)都要相同。

4、观察与记录

设计观察记录的记录表,计划好观察的次数。

采集点

     观察结果(有无菌落):

       培养皿(密闭)

     培养皿(开盖接种的)

菜市场、

 无

 有 

汽车站

 无

有 

口腔内

池塘水

 无

 有 

土壤

 无

 有 

有 

钱币

有 

空气中

5、得出结论

通过培养知道凡接种这些环境的培养基上都有大小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存在,只有对照组没发现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所以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无论在水中、土壤中、空气中、动植物体内体外,甚至火山口附近等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6、表达和交流

让每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如何接种、交流每组的不足点和成功之处。

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从而使每一组学生探究以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7、评价每组学生探究的得失。

从探究是否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实验原则,实验操作规范与否。

能否辨别出对照组和实验组。

8、作业:

课后探究不同的环境细菌和真菌的多少一样吗?

什么样的条件适宜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呢?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黑石渡中心校生物实验课《观察青霉和曲霉》教案

生物学作为研究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和自然、科技、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运用STS理论指导教学,确实能够真正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维目标:

1:

认识青霉和曲霉的异同。

2:

能辨别日常生活中的青霉和曲霉。

3:

认识人类和霉菌的关系及人类对霉菌的利用,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实验过程:

一:

从日常生活谈起,提问:

在哪见到过霉菌?

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提问:

不同地方的霉菌(衣服上、水果上、食品上等),颜色和形状有差别吗?

有什么差别吗?

讨论交流,引入今天的内容——《青霉和曲霉》。

二:

各小组出示课下采集的霉菌,用放大镜观察颜色和形态。

1.小组观察讨论。

2.汇报小组结果:

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

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

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教师肯定后指出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

例如:

酵母菌。

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

例如:

水果上的是青霉,衣服上的是曲霉等。

3.讨论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

三:

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指出二者异同点。

四:

了解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或是有弊?

2.贮存水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有发霉的应该如何处理?

归纳总结:

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

2000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

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另外,医药上也使用到了霉菌,例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任何事物对人都存在着两面性,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黑石渡中心校生物实验课《观察鸡卵结构》教案

实验名称:

观察鸟卵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鸡卵结构

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操作过程难点:

鸡卵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适应性。

实验关键:

鸡卵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适应性。

材料用具:

鸟卵、镊子、放大镜、培养皿

背景资料鸡蛋的外壳是石灰质的硬壳,叫卵壳。

卵壳起保护作用。

卵壳上约有7000多个小孔,可通气,紧贴卵壳有两层卵膜,外层较厚。

卵膜内是大量的卵白(蛋清),其成分有水、蛋白质、少量的糖类和无机盐;外层较稀,可叫稀蛋白,内层稠,叫浓蛋白。

这些物质是供鸡胚胎发育时的营养物质。

再往里是一个圆球形的卵黄(蛋黄),这是卵细胞。

学情分析本节主要讲述鸡卵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和鸟的生殖发育过程。

鸡卵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并使学生掌握,实验过程先由教师演示,再由学生亲手操作。

实验过程

教师修改意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课1.陈述:

在上课之前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有趣的录像;

教师放映提前准备好的录像短片,短片的内容是有关母鸡下蛋并孵出小鸡的过程。

1.学生观看录像短片,产生兴趣。

2.提问:

刚才播放的录像有意思吗?

你们在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1.回答:

有意思。

看到了母鸡下蛋,还有母鸡孵蛋,小鸡从蛋壳里出来。

3.提问:

这些现象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么?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母鸡是怎么样下蛋的呢?

小鸡又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呢?

3.回答:

没有见过(有的学生回答见过)。

想知道。

(板书: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4.陈述: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4.回答:

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观察鸟卵的实验操作

].提问:

自古以来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同学们有没有见过公鸡会下蛋呢?

陈述:

对,只有母鸡才会下蛋,大家回忆一下在有性生殖中.雌性产生卵细胞,雄性产生精子。

那么母鸡下的蛋其实是母鸡排出的卵,所以鸡蛋的学名就叫做鸡卵。

1.回答:

没有见过。

2.陈述:

现在请同学们取出老师让你们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并把他们一一放在书桌上。

等学生准备好以后,教师按小组分给每个小组一把放大镜。

教师在讲台上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讲。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一一摆放在书桌上。

在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及其过程。

陈述:

现在请大家看老师做演示实验。

现将鸡卵放在手心,用手掌握住鸡卵,轻轻的用力,感受一下最外边这层卵壳的承受力。

接着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卵壳有什么特点,观察完卵壳后,找到鸡卵比较盾的一端,用小镊子轻轻敲裂盾端的卵壳;然后用小镊子小心的将碎裂的卵壳片夹开,观察此时暴露出来的部分;接着继续用小镊子夹去卵壳,最好能在鸡卵的侧面夹去1/3的卵壳,让卵黄等暴露出来,如果在操作时卵壳破裂严重,可以将卵白、卵黄等完全暴露在玻璃杯内观察。

观察完演示实验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井观察记录。

(板书:

一、鸟卵的结构与功能1)试验步骤:

感受卵壳的承受力,并用放大镜观察卵壳的特点

2)找到鸡卵的盾端,用小镊子轻轻敲碎,夹去破碎的卵壳,观察暴露部分。

3)继续夹去卵壳直至卵黄等暴露或者直接将卵白、卵黄等倒入玻璃杯中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完毕后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陈述: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的步骤自己动手来观察一下鸡卵的结构,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

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在观察鸡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个人实验操作与观察结束后,再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观察结果,互相补充,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一份详细的观察结果。

学生的发现:

鸡卵的外面是一层卵壳,卵壳比较坚硬而且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卵壳上有小孔。

打开鸡卵较盾的一端后发现紧贴卵壳的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再往里面还有一层薄膜包裹着卵白和卵黄,而在这两层薄膜之间有一个空腔。

接着将包裹着卵白的薄膜捅破后,里边是卵白,卵白中还浸没着一个卵黄,而且在卵黄周围

有一些白色的带状物质。

有一些细心的同学还发现在卵黄上有个小白点。

学生在总结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名词表达口语化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给予纠正,例如学生将气室称作空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