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447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docx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

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

早期教育与天才

第一节早期教育的起始时间

许多家长向笔者咨询“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早期教育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其实这两个问题很多专家都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结论只有一个“那应该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进行教育。

在这里,我们假设一个定律,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商数最高值为100的话,6岁以前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将占50%。

那么如果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并在婴幼儿阶段不间断地进行正常的教育,这个人的智力商数就可能达到100。

如果从1岁时开始教育,这个人的智力商数最多能达到90。

人的整个婴幼儿期是6年,每晚开始教育一年,人的智力商数发展的可能值就会降低10。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阶段没有进行有效的早期教育,那么这个人的智力商数发展的可能值最多只能达到50。

1914年美国的哈佛大学毕业了一位15岁的大学生,即威廉?

詹姆斯?

塞德兹,他是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的儿子。

由于塞德兹博士在儿子出生就给予了良好的早期教育,结果小塞德兹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己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就取得了行医考试的合格成绩。

小塞德兹6岁时上小学,上午上学报到时是一年级学生,中午他母亲接他时,已经被编为三年级了,当年小塞德兹就在小学毕业了。

小塞德兹7岁时上初中因年龄小而被拒绝,只好在家里学习了一年高等数学,8岁时上初中,因其知识水平远超过高中生,随即退学。

9岁时一位大学教授将一道博士生考试的难题让小塞德兹解,结果小塞德兹即席完成。

此后两年中小塞德兹在家里学习,11岁时上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就做了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讲演,使得教授们非常吃惊。

这个事例证明,在孩子出生时就给予良好的教育,就可以造就天才。

1814年4月,德国的莱

比锡大学有一位未满14岁的少年卡尔?

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816年这个天才少年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教授。

他在23岁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但仍然以法学教授为主业。

小卡尔?

威特的成才就是他父亲早期教育理论实践的成果。

小卡尔?

威特的父亲老卡尔?

威特是一位乡村教师,他曾经宣称“对于子女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一般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才。

小卡尔?

威特刚刚出生时被发现可能属于先天智力障碍儿童,但老卡尔?

威特并未丧失信心,仍然按照自己的计划对孩子进行教育。

结果小卡尔?

威特在8、9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等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并擅长数学。

9岁时上莱比锡大学,此后的发展可谓是惊动世人。

第二节早期教育的误区

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及早成才的观点虽然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拔苗助长式的早期教育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够成才,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由于这些家长不懂得早期教育的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或能力开发,实际上进行的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

我们提倡的早期教育绝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或对儿童进行无休止的教育训练。

因为婴幼儿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其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机体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讲究方法,尊重科学、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科学的早期教育是以开发婴幼儿的潜在能力为主,以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而

不是看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

受“早才”论的错误影响,一些家长认为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早期教育的内容越多越好。

他们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层次较低,于是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也给孩子安排了一些专门的学习班进行早期教育,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几乎不给孩子自由欢乐的时间。

如,一位孩子家长为了让女儿早日成才,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三个学习班,有钢琴、舞蹈、美术。

她为了让女儿能够学习好,将自己的工作申请退职,专门接送孩子在三个学习班中来回奔跑,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

在家长的精心看护下,孩子虽然学会了不少技能,也获得一些幼儿大奖。

但是这个五岁的孩子却是非常痛苦的。

有人问她:

“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孩子回答:

“最好让妈妈得一场大病起不来床,我才能好好玩上一回。

”这个孩子后天的发展并不理想,上小学后其智力能力均未表现出她妈妈希望的水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拔苗助长式教育对幼儿身心造成的负作用。

笔者曾经看到一个漫画,画中一个人问小孩子:

“世界上谁最幸福啊,”孩子回答:

“小花猫最幸福。

”“为什么啊,”“因为小花猫不做作业。

”这两个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早期教育应该进行,但必须尊重科学,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其结果将适得其反。

这类家长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幼儿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应该在游戏和活动中发展的道理。

他们在幼儿园的教育之外,对孩子采取了“填鸭式”的拔苗助长教育,结果尽管使许多幼儿学到了某些技能,但却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产生了许多障碍。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目前早期教育中危害最大的一种误区。

许多家长信奉孩子上学越早越好,纷纷把孩子送到附设在小学或个体的学前班中,让孩子提前接受小学教育。

这些家长错误认为“孩子认、写字和会算术越早越好。

”结果在幼儿园的教育之外,他们或采取家庭教育方式,或采取送学前班的方式,对幼儿过早地使用小学教材进行教育。

过早使用小学教材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一些效果,

但当幼儿进入小学之后,他们要和其他儿童一样都要从头学起。

这些孩子虽然提前学会了小学的一些文化知识,但并没有使其智力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是这些儿童受到的是“夹生饭教育”。

所谓的“夹生饭教育”是指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教育后,在入学后仍然与其他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而对这些幼儿来讲,这种教育是重复教育。

由于学前班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懂得教育规律,使用的教材也不规范,某些学前班因急功近利思想的指导,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正确,尽管使这些孩子过早学习了小学教育内容,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所以这些孩子一旦入学后,学习成绩会急剧下降,出现了学习成绩和智力倒退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儿童在真正入小学后,与其他儿童学习的是同样的知识,由于小学老师与学前班老师的讲解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儿童就会对老师的教育和教学产生疑问。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的学习水平往往不如未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如果饭煮夹生了,即使再回锅也无法煮熟。

而幼儿期接受的小学教育,如果一旦出现了错误,这种错误所形成的记忆定势是很难改变的。

三、传授知识就等于开发智力

许多家长把婴幼儿的教育看作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曾经有一孩子母亲向笔者眩耀:

“我的孩子还不满一周岁,但他已经认识五六十个字了。

”当笔者问她:

“你的孩子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时候,孩子母亲告诉我:

“我把平时生活中常用物品都贴上大字块,经常用这些物品和大字块训练孩子认字。

现在我把物品隐藏起来,只用大字块,每念一个字时,孩子都能从字堆里把我念的字找出来。

”我听完了孩子母亲的介绍后,不客气地说:

“你的孩子并没有认识这些字,他目前的表现其实与一些算命的人利用动物的条件反射功能骗人的做法差不多。

你只不过是把自己骗了。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算命的人是利用喂黄雀吃粘在纸片上的黑米的做法使之形成条件反射,

然后将写算命内容的卡片背面点上黑墨点让黄雀叼出来,欺骗前来算命的人。

而黄雀根本不认识卡片上的字,它怎么能给人算命呢,而这位母亲只不过利用了类似的训练方式,让孩子在还不会说话时对这些字产生了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对大字块所形成的记忆,将随着孩子的长大以及掌握的词汇增加逐渐淡化。

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时就教孩子认字写字,让孩子做计算题,教孩子背古诗。

按道理来讲,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仅把认字、写字和计算作为对幼儿的教育内容就不大合适了。

因为孩子需要学习的是周围生活常见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掌握是学习的方法,需要发展的是能力(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动手能力等)。

而文化知识仅是诸多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

四、重智轻德

重智轻德的是目前幼儿早期教育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

在幼儿的身心发育过程中,其品德个性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极大。

重智轻德是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教育观念,由于许多家长把精力过多用于孩子的早期智力教育上,却忽视了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及品德教育,结果尽管这些幼儿的智力水平较高,但因家庭教育失误而导致个性和品德教育方面的畸型发展的事例也非常多。

一些不良个性品质在许多幼儿身上表现得都很强烈,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当前在幼儿期所反映出来的品德方面的问题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有这样一些方面:

1、骂人并缺少必要的礼仪素质。

许多孩子在学会说话的同时也学会了骂人。

其主要原因是在其刚刚会骂人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制止,反而作为一种乐趣予以鼓励的结果。

而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文明教育传统,在许多家庭中基本上不见了。

以致于许多孩子从小就缺少礼仪教养,这种现象已经引起许多学者和专家的重视,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做起。

2、不尊重父母和长辈。

尊重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许多忽视对孩子这种道德观念的教育,以至于许多孩子投入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观念和孝顺观念。

这是最危险的道德缺失。

3、缺少同情心。

缺少同情心,不愿意帮助他人的道德缺失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问题,而幼儿期如果投产这种同情教育,将使一代人投产必要的社会道德,而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高。

4、勇敢品质差。

勇敢是人类的在与自然界六十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必要的品质,在现代人类社会中,这种品质已经上升为道德要素,成为人们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家长一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勇敢品质教育,更不愿意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训练,以到于这些孩子长大后胆小怕事,不敢面对困难,也无力去克服困难。

5、缺少奉献品质。

许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

其实造成孩子自私品质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中的失误。

许多家长以自私心理培养和教育孩子,这种教育观念影响的孩子自私会有奉献精神呢。

五、“树大自然直”式

这类家长对早期教育不大重视,他们错误的认为“树大自然直”,教育是小学的事,现在不用考虑,而对幼儿教育不大重视。

虽然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但他们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他们认为“只要有人看孩子就可以,教育不教育等上学时自有学校负责。

”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一般不大考虑,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是“早期教育有害论”在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反映,这种观念忽视幼

儿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影响作用的评价,所以会使儿童的早期教育被放弃而导致儿童早期教育的缺失。

尽管持这种观念的人数不多,但其影响绝不可低估。

六、不重视对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因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而独生子女在特殊家庭

环境影响下,许多家长在孩子身心发展教育过程上往往忽视对儿童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

展。

使许多儿童形成了不良个性品质。

幼儿不良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独霸型。

孤僻独霸型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儿童的群体意识差,自我意识强烈而顽固,不喜欢和其他同伴分亨快乐,喜欢单独活动不合群。

在小朋友的群体中经常称“王”逞霸,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这种不良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不良所致。

在许多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都围绕这个中心转,结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心理畸形发展,形成了目中无人,只知有己不知他人的孤僻独霸个性。

如某地一儿童因为母亲经常打她,便在妈妈做好饭菜里投毒,然后向爸爸举报“是母亲投毒,想害死爸爸。

”以此向妈妈报复。

恋物贪占型。

恋物贪占型的不良个性品质是指儿童对物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只要他认为某种东西好,就想要获得或占有。

在幼儿期这类儿童经常会抢夺或偷拿其他儿童的东西。

在小学阶段,如果这种占有物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有可能发展为偷盗行为。

贪占的不良个性与家庭过分满足子女对物品的要求或因贫困而不能满足子女对物品的需求有很大关系,也有的是家庭不良教育因素影响所致。

如某地有五名小学生利用商店下班比较混乱的机会潜进百货商店,盗窃了大量物品的案件就非常典型。

依赖型。

依赖的不良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儿童从小受到过度娇惯而未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表现为对父母特强的依附性。

在学校里,这类儿童表现为自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较足,生活上追求奢华,有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

这类儿童一般都出自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如某地一学生从小过分依赖父母,上大学后因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便退学回家,当受到父母反对后,便跳楼自杀的悲剧,告诉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儿童的独立自强的能力。

怯懦型。

怯懦型不良个性主要是指儿童因从小受到的心理压抑和限制过重,而形成的一种胆小怕事的畸形心理品质。

造成这种不良个性的原因主要是粗暴或恐吓式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致。

有些家长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封建信条,对子女的过失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神经系统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

他们一见到成人的严厉面孔就会胆战心惊或手足无措。

这类个性的儿童一般不大敢于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在集体活动中有突出的个人表现。

他们的性格一般比较内向,意志脆弱,不能经受挫折。

一旦犯了错误或遇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就会表现的情绪低落,精神衰弱,有的还可能会有癔病型表现。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小学生自杀的事件一般都是这类儿童。

逆反型。

逆反个性主要是指儿童的性格表现出与成人强烈的敌对或抵触情绪。

这类儿童对成人不信任感特强,特别是当他们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或行为。

逆反个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子女形成了对抗心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粗暴教育方式既可以使一部分儿童形成怯懦个性,也可以使一部分孩子产生对抗或仇恨心理。

二是欺骗式教育方式的多次重复,使子女对父母的教育要求不再相信而形成的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我国古代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的就是要教育子女诚实。

三是家庭成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或家庭成员感情不合,使孩子形成了反复无常、虚伪或对抗的品质。

四是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儿童的影响,也会使儿童形成逆反个性品质。

逆反心理是一个危险信号,很多坏毛病都是从

这里开始发展的。

而独生子女中的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个性。

第三节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

近年来许多对超常儿童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以至于许多人都在挖掘神童或研究神童现象。

其实关于早慧儿童现象古代早就有人研究过,比如中国古代的“孔融让梨”和“伤仲咏”的故事,其实都是这方面的研究。

而最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借助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对超常儿童现象进行研究。

并创造了许多研究理论。

我们在这里不可能系统地阐述超常儿童的培养,只能从诸多研究成中分析一下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的教育与培养问题,给读者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一、判断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标准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商数超过正常儿童的幼儿。

所谓的智力商数,是指人们在研究儿童智力水平

IQ”。

时所使用的专门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所得出的数值。

通常称为“

“IQ”是用来表示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数值。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的种类较多,其中

“比奈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等几种测量方法影响较大。

这几种测验方法都有相同之处,即每一种测验都是按照儿童的年龄设计出不同组的测验题目,其中有文字的,也有非文字的(如图形的,操作的,答问的等等),运用这些题目对儿童进行能力测试。

让儿童在回答或操作这些题目的过程中测试儿童的理解能力,复述数字能力、记忆力、分辨力、分析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

最早出现的“比奈智力测验”是把各种难易不同的题目,按年龄顺序加以编排,对儿童进行测试,被测儿童每通过组题(3—6套测验题)就表明儿童所达到的智力年龄,智力年龄超过实足年龄就表示比较聪明,反之就表示智力稍差。

后来修订的“斯坦

福,比奈智力测验”,除内容上有所增删外,编排方式也是按年龄分组的。

但是他提出了“智力商数”(简称智商或lQ)的概念以及计算智商的公式:

智商,智力年龄?

实足年龄×100。

如有两个八岁的儿童,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商就是9?

8×100,112;另一个孩子只通过了七岁组的题,他的智商就是7?

8×100,87。

只要是在正确的环境和方法下进行的测试,其测试智商的结果如果是100,就表明这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年龄相当。

如果测试结果在100以下的就表明被测儿童智力上有些缺陷,可能稍笨些。

如果测试结果在70以下就属于低能儿童,学习必然有困难。

如果测试智商在120以上,就表明被测儿童比较聪明,其智力也比较优秀。

若测试结果在140以上则应该考虑被测试儿童就属于超常儿童。

一般来讲,正常人的智商多在90,110之间,140以上或70以下的人数极少(各占总人口的3%左右)。

因为用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比较简明,便于比较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商高低状况和经过培养教育后智力变化水平,所以一直为广大研究者所采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则采用了新的编排方式与计分法。

它把智力内容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分为12个方面,每一方面编制出一套分测验题组,每套分测验中包括许多由易到难排列的条目,被测试的儿童每答对一条,可以得到1,3分不同的成绩。

测试结束后,把12个分测验所得到的总分(即原始分数)按照一张专门设计的对照表换成等级分数或智商,就可以看到被测试的儿童的智力水平及其在同年龄儿童智力中所占的地位,此外这个测验量表还可以根据分测验的单项成绩,了解被测试的儿童智力在某一个侧面的高低情况。

专门的智力测验由专家和学者事先系统地集中了大批典型的实验项目,使用了定量分析与常模(即事先按团体测验的资料所确定的评分标准),所以测试方法比较科学。

经测试取得的结果也比较客观和准确。

但这些测试工具原则上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主试,其效果才可以比较准确。

另外人

的智力水平有时还受到主客观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用测试方法来判断某个人的智力水平,有时还需要慎重。

即使在理论界对智力测验也还有一定范围的争论,许多人也还在研究新的测验方法。

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对上述测试工具进行了中国化的研究,并取得进展。

有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统计,并对人群中的智商水平进行了如下的划分。

智商在140以上的人,其智商级别为非常优秀,约占人群的1%-3%;智商在120-139之间的,智商级别为优秀,约占人群的10%左右;智商在110-119之间的,智商级别为中上,约占人群的15左右,智商在90-109之间的,智商级别为中等,约占人群的45左右;智商在80-89之间的,智商级别为中下,约占人群15%左右;智商在70-79之间,智商级别为临界智商,约占人群的8%左右;智商在70以下,智商级别为低下,约占人群1-3%。

二、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最初没有什么不同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天才,尽管人们争论了许多年,其实结论应该是公认的,即自古以来天才不断。

而我们认为:

所谓的天才,是指生来在某一方面就具有一定天赋,在经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后成为某一方面专门人才的人。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生来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天赋,而这种天赋如果没有经过教育和训练,也未能得到发展,那么任何一个可能的天才也会成为庸才。

人刚生下来的第一年内,即使有一定的天赋,也很难被成人发现。

因为婴儿期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所以在婴儿期要发现哪个孩于是智力超常的“神童”是比较困难的。

盖塞尔在研究超常儿童现象时认为:

超常儿童在婴儿阶段发育速度不一定很快,但他们反应灵敏,掌握某种动作或技能的“质量”较好。

这种小儿语言发育往往很快,常在2岁以前就显示了高水平的

3年,理解力和判断力也都很强。

特曼和奥登研究了美国加州1528个智商语言能力。

在出生后2

在135以上的的儿童时,发现这些儿童会走路和开始说话的时间比对照组要早。

他们兴趣广泛,充

满好奇心,注意力持久,富有创造力,约有一半在入学前就能读书。

他们在阅读、语言、数学推理、科学知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表现都比较突出。

他们常被家长首先发现,表现为理解快,对为什么都感到好奇,不停地问,记忆力强,能掌握大量词汇,对数的关系感兴趣,对图谱及百科全书感兴趣。

这两个研究结果都表明:

超常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天赋,也只有在出生一年后才可能被人所发现,而许多教育实例证明:

孩子在出生后第一年内接受的教育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19世纪20年代在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子”,具有完全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因为在婴幼儿阶段生活在野生动物的环境中,结果这两个孩子即使后来回到了人类社会,至17岁死时,智力水平也仅相当于3,4岁的幼儿。

假如狼孩卡玛拉在婴幼儿阶段是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教育因素的上层社会的人家里,谁能怀疑她不会成为高智商的人呢,

三、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相互转化

由于近年来神童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超常儿童,如果有条件,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参加某一方面的早期教育,如果有机会,他们都会把孩子送去某一测试机构进行测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一个令人鼓舞的评价结果。

其实这种神童教育念是错误的。

因为任何一个天才,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或教育错误,那么天才变庸才是非常容易的。

相反,一个早期被发现有一定智力障碍的低常儿童,如果早期教育方法得当,那么也会成长为一个天才。

如我国古代关于“伤仲咏”的记载,就是一个天才可以变庸才证明。

仲咏小时智力超常,远近闻名,由于后天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最后变成一个连正常人也不如的人。

这个转化的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天才的成长都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后天的努力,否则天才就会坠落。

前不久某报报导了一位母亲,她为了女儿的成长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教育和培养,其女儿在三五

岁时就表现出了超常的智力。

于是这位母亲把自己的一切都花在对天才女儿的培养上。

为了培养女儿,她请高级家教,让孩子参加不同的训练班,不让孩子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结果孩子尽管在同龄孩子中表现出学习成绩超常,但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却十分低下。

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后,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对这位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而遭到学生母亲的反对。

这位母亲认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为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同学和老师嫉妒她女儿的成就,而故意找毛病。

最后这位母亲虽然让孩子提前在少年阶段上了大学,终因孩子在人格、社会性以及独立生活能力方面表现的低能而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最终导致精神失常被迫退学。

而这个事例则说明:

即使是天才儿童,如果给予的期望值过高或进行的是错误教育,天才也会陨落。

前面我们介绍了德国的卡尔?

威特的成长经历则从另一方面证明:

即使是天生低常儿童,如果经过科学有效的教育也会成为天才。

小卡尔?

威特出生后不久,他的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理特征都属于低常儿童。

但孩子的父亲却声称:

“既然上帝把这个孩子赐给了我,我就有义务让他成才。

”孩子的父亲按照既定的教育计划对小卡尔?

威特进行了专门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终于使小卡尔?

威特少年成才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为一个著名的专家学者。

这个事例则证明:

儿时的庸才经过专门的教育训练也可以成为天才。

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身心发展的许多因素都有较大的关系,表现为智力水平的读、写、算等学习能力的发育既与智力高低密切相关,又与遗传因素、母亲妊娠期及围产期情况、环境、教育、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小时候学习有困难,并不意味着孩子将来智力低下。

很多有成就的人小时也曾有学习困难。

如英国解剖学家亨特17岁时才会朗读。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小时由于不会写、不会念,被学校称为“校内最差的学生”,甚至被父亲认为是“白痴”,但他长大后成为著名的艺术家。

还有一些著名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