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9300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五四制)【最新】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分离获得的是()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2.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

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吸入人体后能直接进入支气管,因而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

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B.鼓励燃煤火力发电。

C.鼓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D.鼓励焚烧秸秆节约能源

4.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B.颜色C.密度D.可燃性

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离子是带电的粒子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催化剂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增加

B.凡是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C.呼吸作用、食物腐败和铁生锈都属于缓慢氧化

D.利用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比较环保、安全的方法

8.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A.都属于氧化物B.都含有氧气C.都含有氧分子D.都含有氧元素

9.某同学认真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图后,产生了下列想法,其中一定错误的是

A.动植物呼吸和燃料燃烧过程中都发生了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变化

B.森林里空气的氧含量高于沙漠中的空气

C.教室中的某个氧原子有可能来自上世纪的欧洲田园

D.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10.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含空气)加热,能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A.

B.

C.

D.

11.下图中的装置不能用作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是()

A.

B.

C.

D.

1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2Z”的叙述错误的是()

A.Z的化学式为XY3

B.若m克X2和n克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克Z

C.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克X2完全反应生成b克Z,则同时消耗(b-a)克Y2

13.化学家拉瓦锡将“精确定量”的概念引入化学实验,他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就是加热氧化汞粉末得到了汞和氧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说明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该实验所得氧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C.该实验可说明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变化的

D.该实验可说明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改变的

14.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1:

1B.2:

1C.4:

1D.5:

1

15.在2A+B==2C反应中,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B.16gC.32D.32g

16.对于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水等于氢气加氧气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2个水生成2个氢气和1氧气

D.10份质量的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1份质量的氢气和9份质量的氧气

1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

MgO2B.4Fe+3O2

2Fe2O3

C.2P2O5

4P+5O2D.2HgO

2Hg+O2↑

18.铁遇稀硝酸可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其反应为Fe+4HNO3=Fe(NO3)3+X↑+2H2O,X的化学式为()

A.N2B.NOC.N2OD.NO2

19.从2H2+O2

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C.4g氢气和32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g水

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20.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2:

7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

4

二、填空题

21.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空白: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__;

(3)2个水分子____________;

(4)3个镁离子____________;

(5)标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22.我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所提供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O4

N2↑+Cl2↑+4X↑+2O2↑

(1)上述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是从_______价变为_________。

23.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独特思维。

下列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的是3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3)在一定的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

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

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

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g

112.6g

118.4g

反应后

8.0g

112.4g

118.4g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实验一____________,实验二____________,实验三____________;

(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____________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得出结论:

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___________体系中进行.

三、简答题

25.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标出基本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镁带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水通电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得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6.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性质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来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也可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KMnO4

____K2MnO4+____MnO2+____O2↑,在方框内填上适当数字配平反应的方程式,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4)如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用_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选用D或___________;

(5)制取氧气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再添加药品,若用D收集氧气,具体收集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F,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___,生成黑色固体。

而瓶底预先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现将1.0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2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立即塞紧带导管的橡胶塞,反应结束,称量锥形瓶中的剩余物的总质量为19.4g计算:

(结果保留1位小数)

(1)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渣的质量为______g。

(2)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3)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可以得到氧气、氮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空气中几乎不含氢气,不可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

2.A

【详解】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A正确;

B、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B错误;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小,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故C错误;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3.C

【解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可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PM2.5,焚烧秸杆也易产生颗粒物,不利于减少PM2.5。

4.B

【详解】

A、氧气是没有颜色的气体,不能鉴别,故A错误;

B、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鉴别,故B正确;

C、氧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不能鉴别,故C错误;

D、氧气不能与石灰水反应,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B。

5.D

【解析】

【详解】

A、熔点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6.A

【解析】

【详解】

A、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以及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B

【解析】

【详解】

A、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例如甲烷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呼吸作用、食物腐败和铁生锈都属于缓慢氧化,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利用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比较环保、安全的方法,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特点; 呼吸作用、食物腐败和铁生锈都属于缓慢氧化 ;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比较环保、安全的方法。

8.D

【解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纯净物,氯酸钾和高锰酸钾中都有氧元素,但它们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三物质都是纯净物,都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故B错误;

C、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三物质不含氧气,故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D、三物质都含氧元素,所以可用于制取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9.D

【解析】

【详解】

A、动植物呼吸和燃料燃烧过程中都发生了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变化,呼吸消耗氧气,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想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森林里空气的氧含量高于沙漠中的空气,因为森林数目多,产生的氧气多,氧含量较高,想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教室中的某个氧原子有可能来自上世纪的欧洲田园,因为空气中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想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不能使自然界中氧原子的量增大,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燃料的燃烧,动植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缓慢氧化,都要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10.B

【详解】

镁在空气中加热,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容器内所盛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故选B。

11.C

【详解】

A、该装置为密闭系统,反应生成物和空气不能向外扩散,能够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B、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没有气体产生,能够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C、烧杯敞口,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够向外扩散,不能用作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装置;

D、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不能向外扩散,能够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C。

12.C

【解析】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X2+3Y2=2Z,反应前X、Y原子个数分别为2、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X、Y原子个数分别为0、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Z分子中含有2个X原子和6个Y原子,则每个Z分子由1个X原子和3个Y原子构成,则物质Y的化学式为XY3,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若m克X2和n克Y2恰好完全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则生成(m+n)克Z,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

,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若a克X2完全反应生成b克Z,由质量守恒定律,则同时消耗(b-a)克Y2,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A、该实验不能说明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故A不正确;B、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该实验所得氧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故B正确;C、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正确;D、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正确;故选B。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14.D

【详解】

10gA完全反应生成8gC和4g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8g+4g-10g=2g,所以该反应中,每10gA恰好与2gB完全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10g∶2g=5∶1。

15.C

【解析】

物质反应的质量为相对分子质量除以化学计量数之比,故该反应中2A=48,,2C=80,供给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80-48=32。

故选C。

16.B

【解析】

【详解】

A、“+”读作和,“=”读作生成,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所以可以读作: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从微观方面读该化学方程式时,应该表达为:

“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两分子氢气和一分子氧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所以可以读作:

9份质量的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1份质量的氢气和8份质量的氧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D

【解析】

【详解】

A、MgO2书写错误,违背了客观事实,故不符合题意;

B、生成物应是Fe3O4书写错误,违背了客观事实,故不符合题意;

C、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位置写反了,违背了客观事实,故不符合题意;

D、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单质和氧气,化学方程式2HgO

2Hg+O2↑书写完全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书写方程式一定要遵守两个原则:

一、遵守客观事实;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8.B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可得,反应前有:

Fe、4H、4N、12O,反应后有:

Fe、4H、3N、11O,且反应后X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为1,因此,X的化学式为:

NO,故选项B符合题意。

19.B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故A正确。

B.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不可以发生反应,需点燃。

故B错误。

C.4g氢气和32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g水。

故C正确。

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0.D

【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以知道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6g-8g=8g,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24g-4g=20g,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32g-4g=28g,为反应物,故可以知道丙质量仍为5g,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A、由分析可以知道,丙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以知道,该反应为分解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16g-8g):

(32g-4g)=2:

7;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32g-4g):

(24g-4g)=7:

5,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或者为杂质,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21.N2Fe2H2O3Mg2+

【解析】

【详解】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故填:

N2

(2)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是:

氧硅铝铁钙;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符号是铁,其化学符号为Fe;故填:

Fe

(3)水分子为H2O,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故填:

2H2O

(4)镁的元素为Mg,镁离子的符号为Mg2+,3个镁离子表示为3Mg2+;故填:

3Mg2+

(5)氧化铜中氧的化合价为-2,铜的化合价为+2;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标法为:

故填:

22.H2O-30

【详解】

(1)通过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物中含有:

2个N原子、8个H原子、2个Cl原子、8个O原子;生成物中已经有了2个N原子、2个Cl原子、4个O原子。

还缺少8个H原子、4个O原子又因为X前面系数为4,所以化学式中需要有2个H原子、1个O原子,所以化学式为H2O;故填:

H2O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铵根为+1价的离子,H在化合物中常表现+1价,可计算出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N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氮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是从-3价变为0价,故填:

-3;0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3.CDO23O2+4NH3

2N2+6H2O

【详解】

A表示一种物质(单质分子);B表示一种物质(化合物分子);C表示两种物质混合(一种单质分子与一种化合物分子);D表示3种物质混合(3种单质分子)

(1)从宏观角度看,表示混合物的是CD,都是由两种或两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故填:

CD

(2)从微观角度看,A图由三个

表示,其中

表示氧原子,可表示的是3O2;故填:

O2

(3)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可知是N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是O2和NH3;生成物是N2和H2O;反应条件是一定条件;故其化学方程式为:

3O2+4NH3

2N2+6H2O;故填:

3O2+4NH3

2N2+6H2O

24.增大减小不变实验一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有气体逸出实验三密闭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实验一增大;,实验二减小;实验三不变。

(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三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4)由此可得结论:

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封闭体系中进行。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25.C+O2

CO2化合反应4P+5O2

2P2O5化合反应2Mg+O2

2MgO化合反应2H2+O2

2H2O化合反应2H2O

2H2↑+O2↑分解反应2H2O2

2H2O+O2↑分解反应

【解析】

【详解】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属于化合反应;故填:

C+O2

CO2;化合反应

②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属于化合反应;故填:

4P+5O2

2P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