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823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docx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师说》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俗话说: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及我们家中的供奉牌位“天地君亲师”.从这两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回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韩愈的诗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认识韩愈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

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韩愈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在老师带领下通读全文,正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郯tán

苌弘cháng聃dān蟠pán谀yú贻yí

五.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梳理文章的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②古今异义:

学者:

古:

泛指求学的人.

今:

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

古:

“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

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

古:

①小的方面要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

一般人、普通人.今:

许多的人.

③实词(一词多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这里只讲解实词“师”,其他重点实词“传”等布置为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

④虚词:

郯子之徒:

代词,这(之族、之属、之谋、之伦)

古之学者:

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里也只讲解“之”,“其”、“乎”、“于”也布置为课后作业)

⑤词类活用:

圣,师,耻……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状语后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

被动句:

不拘于时

(每一类句式只举一个例子,其他的要求学生课下完成)

2.翻译重点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请教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们的明智.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值得奇怪吗!

六.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师”和“之”的用法是重中之重,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

七.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以下字的意义和用法:

传、于、其、乎;

2.文章是一篇古代的议论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又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呢?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唐文学家;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首)

1.

通假字:

受(授),不(否)

2.实词:

3.虚词:

4.古今异义:

学者,所以,小学,众人师说

5.词类活用:

圣,师,耻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者,……也文言知识点

状语后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被动句:

不拘于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

二.总体把握:

齐读课文,思考:

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

当时人是什么态度?

找出文中词句.

三.研读第一段:

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要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四.研读第二段:

1.思考:

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2.教师总结:

本段是韩愈在批判当时以从事学习为耻的风气.

五.研读第三、四段:

1.第三段: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2.第四段:

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六.难点探究:

1.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

关于老师的职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2.阅读“嗟呼!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可怪也欤!

”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

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

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

有什么意义?

 

明确:

(1)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是疑问语调:

“……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七、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八、语言特色: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九.小结全文: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十.布置作业:

韩愈说: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