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448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诊治指南2.docx

糖尿病诊治指南2

滕州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一、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若无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特有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系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年)标准和ADA(2003)年标准。

本指南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2、表3)和糖尿病的分型体系(表4),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gOGTT后的2h血糖值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

但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OGTT后2h血糖值,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

  建议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检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诊率。

    二、

  

    三、糖尿病的分型

  本指南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

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表4)。

   

  四、如何区别1型和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

即使是被视为1型糖尿病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时在2型糖尿病也会出现。

在患者起病初期进行分类有时的确很困难。

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

  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2)起病迅速;

  (3)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4)明显体重减轻;

  (5)体型消瘦;

  (6)常有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7)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或缺如;

    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尤为困难,因为1型、2型糖尿病在青年人群中发病率相近。

尽管在欧洲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然而在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和其他一些高发种群,如南亚和东南亚人,20~30岁年龄组发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且目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青少年前期儿童。

  如果不确定分类诊断,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疗。

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初始反应以及追踪观察其临床表现再重新评估、分型。

  血清C肽和GADA及其他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但不作为建立诊断的必要证据。

  五、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尽管儿童多见1型糖尿病,但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起病隐匿,有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

极少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在临床上应和1型糖尿病作鉴别(表5)。

   六、妊娠时糖尿病的诊断(我国卫生部已经发行行业标准,见妊娠糖尿病一节)。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一、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概念

  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一)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

  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高低主要取决于危险因素的数目和危险度,有些因素不可改变,另一些是可改变的(表6)。

近年来的多项Meta分析提示,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发生风险轻度增加相关,但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获益远大于这种危害。

由于公共卫生资源的限制,预防2型糖尿病应采取分级管理和高危人群优先的干预策略。

    

(二)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应按照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不同进行分级管理。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全人群中通过血糖检测筛查糖尿病前期患者或系统性地发现其他高危人群不具有可行性,所以高危人群的发现主要依靠机会性筛查(如在健康体检中或在进行其他疾病的诊疗时)。

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

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

  1.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1)年龄≥40岁;

(2)有糖调节受损史;(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4)静坐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35mg/dl)、甘油三酯≥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上述各项中,糖调节异常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0%的糖耐量减低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

  2.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值、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

(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2)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3)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3.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对于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不论年龄大小,宜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从10岁开始,但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

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4.糖尿病筛查的策略:

在具备实验室条件的医疗机构中,宜对就诊和查体的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

  5.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空腹血糖检查是简单易行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

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

暂不推荐将HbA1c检测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

  (三)普通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对于普通人群,为了提高糖尿病筛查的有效性,应根据糖尿病风险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糖尿病筛查。

  (四)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糖耐量减低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kg/m2)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min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

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入脂肪热量<25%的低脂饮食,如果体重减轻未达到标准,则进行热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预组中50%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74%的患者可坚持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糖耐量减低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

随访累计达10年后,生活方式干预组体重虽然有所回升,但其预防2型糖尿病的益处仍然存在。

此外,在其他国家的糖耐量减低患者中开展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性。

  本指南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长期坚持;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具体目标是:

(1)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

(2)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1kcal=4.184kJ);(3)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4)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min/周。

  (五)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药物干预试验显示,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二甲双胍与TZDs联合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中药(天芪胶囊)等药物治疗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亦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新发糖尿病的风险。

然而,由于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处,故各国制定的临床指南尚未广泛推荐药物干预作为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鉴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为初级阶段且存在显著的地区不平衡,加之与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卫生保健体制尚不健全。

因此,本指南暂不推荐使用药物干预的手段预防糖尿病。

  三、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一)血糖控制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日本Kumomoto研究等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在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的糖尿病患者中,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UKPDS研究还显示,在肥胖或超重人群中,二甲双胍的使用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下降相关。

对DCCT和UKPDS研究人群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早期强化血糖控制与长期随访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下降相关。

上述研究结果支持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血糖的强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本指南建议,对于新诊断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严格控制血糖的策略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UKPDS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的血压控制不但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还可显著降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高血压优化治疗试验(HOT)以及其他抗高血压治疗临床试验的糖尿病亚组分析也显示,强化的血压控制可以降低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

英国心脏保护研究-糖尿病亚组分析(HPS-DM)、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协作研究(CARDS)等大型临床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策略可以降低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

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行动计划(ACCORD)研究显示,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其他调脂药物未能见到额外的心血管获益。

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结果不尽相同,故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目前仍有争论。

尽管如此,对多个临床试验进行的系统性综述仍显示,在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指南建议,在没有明显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但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取降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四、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血糖控制

  DCCT、UKPDS、Kumomoto、糖尿病与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美国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等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已经发生的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背景期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等)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在已经有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是否能降低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的发生风险目前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据。

  ADVANCE、ACCORD、VADT等临床试验结果均提示,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并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病变的人群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并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风险。

相反,ACCORD研究还显示,在上述人群中,强化血糖控制与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

  本指南建议,在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要充分平衡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在血糖控制目标的选择上采用个体化的策略,并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二)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已有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是采用单独的降压、调脂或阿司匹林治疗,还是上述手段的联合治疗,均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在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采用降压措施,特别是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风险。

  本指南建议,对于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个体化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的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反复发生和死亡的风险,并且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不但依赖于高血糖的控制,还依赖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

糖尿病的控制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了解控制是否达标,并根据控制目标调整治疗。

此外,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

 

  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

  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即应接受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教育可以是大课堂式、小组式或个体化,内容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导,小组式或个体化形式的针对性更强,更易于个体化。

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应尽可能地标准化和结构化,为患者提供优质和连续的教育。

任何为患者提供的教育项目最好应获得认证并定期进行项目的评估和审计。

 

  四、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1.糖尿病的自然进程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3.糖尿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4.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5.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6.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7.饮食、运动、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8.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测定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

  9.SMBG、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10.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11.特殊情况应对措施(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

  12.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13.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

  五、糖尿病初诊和随诊方案

 附录2 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一、初诊

  1.为确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初诊时要详细询问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了解糖尿病的家族史。

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复习以往的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情况,并进行以下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表16)。

  

(1)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计算BMI、腰围、血压和足背动脉搏动。

  

(2)化验检查: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TC、TG、LDL-C、HDL-C、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年龄>50岁的妇女测定血清TSH。

  (3)特殊检查:

眼底检查、心电图和神经病变相关检查。

若条件允许,应检测尿白蛋白和尿肌酐。

  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综合患者的年龄、心血管疾病史等情况,确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的最初目标。

帮助患者制定饮食和运动的方案,肥胖者确定减轻体重的目标。

建议患者戒烟、限酒。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处方合理的降糖药物并指导药物的使用。

教育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如血糖测定的时间和频度,并做好记录。

告诉患者下次随诊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二、随诊

  查看患者血糖记录手册,分析化验结果如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

讨论饮食及运动方案的实施情况,询问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及副作用。

确定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和下一步治疗方案。

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建议每年测定2次HbA1c;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建议每季度测定1次HbA1c。

表16 糖尿病初诊评估的内容

病史

 

年龄、起病特点(如有无糖尿病症状、酮症、DKA)

 

饮食、运动习惯、营养状况、体重变化;儿童和青少年要了解生长发育情况

 

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

 

复习以往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如HbA1c记录)、目前治疗情况包括药物、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所存在的障碍、饮食和运动的方案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的意愿

 

血糖监测的结果和患者对数据的分析使用情况

 

DKA发生史:

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原因

 

低血糖发生史:

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原因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合并症史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感觉性包括足部损伤;自主神经性包括性功能异常和胃轻瘫等)

 

 大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

 

 合并症: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

 

 其他:

心理问题、口腔疾病

 

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BMI、腰围

 

血压

 

眼底检查

 

甲状腺触诊

 

皮肤检查(黑棘皮、胰岛素注射部位)

 

详细的足部检查(望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膝反射、震动觉、痛觉、温度觉和单尼龙丝触觉)

 

实验室检测

 

HbA1c:

如果没有2~3个月内的结果,需要测定

 

在1年之内没有如下结果,需要测定

 

 血脂谱,包括总胆固醇、LDL-C、HDL-C和甘油三酯

 

 肝功能

 

 尿常规

 

 尿白蛋白和尿肌酐,并计算比值

 

 血清肌酐和计算的GFR(eGFR)

 

 1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年龄>50岁的妇女需测定血清TSH

 

  注:

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HbA1c:

糖化血红蛋白;BMI:

体质指数;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GFR:

肾小球滤过率;TSH:

促甲状腺激素

对于高血压的患者每次随访都要测定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降压药的副作用(表17)。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

  1.晨7~9时开始,受试者空腹(8~10h)后口服溶于300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g,如用1分子水葡萄糖则为82.5g。

儿童则予每千克体重1.75g,总量不超过75g。

糖水在5min之内服完。

  2.从服糖第1口开始计时,于服糖前和服糖后2h分别在前臂采血测血糖。

  3.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

  4.血标本应尽早送检。

  5.试验前3d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

  6.试验前停用可能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或苯妥英钠等3~7d。

    附录9 常用体质指标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

  腰围:

肋骨下缘与髂嵴连线中点的腹部周径

  臀围:

臀部最大周径

  腰臀比(WHR):

腰围/臀围

 

  六、血糖监测

  

(一)HbA1c

  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标准检测方法下的HbA1c正常值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HbAlc测定所采用的方法应可以溯源到DCCT中曾使用过的HbAlc检测方法。

  

(二)SMBG

  SMBG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

这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SMBG只有真正成为糖尿病管理方案的一部分时才会发挥作用。

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如条件所限不能检测血糖,尿糖的检测包括尿糖定量检测也是有帮助的。

  1.SMBG的指导和质量控制:

开始SMBG前应由医师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

医师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SMBG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SMBG结果与HbA1c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需要强调的是,血糖监测应该是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方案的一部分,医务人员在建议糖尿病患者开展SMBG的同时也应教育患者血糖监测的目的、意义并辅导患者正确解读血糖监测的结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SMBG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

但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更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如妊娠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更严,为了使血糖达标,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些患者进行SMBG更重要,应该增加监测频率。

而对于那些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定期结构化的血糖监测,监测次数可相对较少。

  2.SMBG时间点:

  

(1)餐前血糖监测:

适用于注射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

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

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2)餐后血糖监测:

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和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者。

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

  (3)睡前血糖监测:

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4)夜间血糖监测:

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应监测夜间血糖。

  (5)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6)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3.SMBG方案:

取决于病情、治疗的目标和治疗方案。

  

(1)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2)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3)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d,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4)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①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②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