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4914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docx

第一章第三节荷马史诗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三节荷马史诗

一、关于“史诗”

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神话”和“史诗”的概念。

今日所言“史诗”,又称“英雄史诗”,译自西文epic一词,是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中的传统术语,指的是:

在大范围内描述武士和英雄们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

是多方面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

黑格尔认为,一个民族早期的伟大功业和事迹多为史诗性的,它们大半是对外族的征战,或是民族对外敌的防御战。

古代史诗可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

1、原生史诗。

即口耳相传于民间的集体性创作之史诗,也包括由某一个或多个文人加工整理过的民间史诗。

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

是现在知道的人类最早一部史诗,于公元前19世纪用楔形文字刻在12块泥板上。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邦的国王,是一位非凡的巨人,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

起初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并行使“初夜权”,肆意占有城邦的女人。

老百姓苦不堪言,向天神乞求帮助。

天神造出另一个巨人恩启都,来到人间与恩启都抗衡俩个巨人的争斗不分胜负,继而化敌为友。

吉尔伽美什从此不再残暴,同恩启都一起杀妖怪立大功。

但因拒绝女神伊斯坦尔的求爱而遭到报复。

最后恩启都病逝。

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开始思索生命的奥秘。

他长途跋涉到天边去寻求永生。

他侥幸得到不死之草,却在返途中不幸被蛇吃掉。

他只好在死的威胁下回到城邦。

史诗结束于吉尔伽美什同恩启都亡灵的对话。

对话中了哀伤和地狱凄惨情景的描写。

作品有一个隐性的象征结构层次:

用来标志太阳的运行周期和曲线。

全诗刻在12块泥板上,恰恰对应着巴比伦天文学的黄道12宫和历法中的一年12个月及一天的12个时辰。

恩启都在病后12天死去,吉尔伽美什在第12块泥板上结束了他必死生涯的故事。

由于太阳在一天的中午时分达到曲线顶点,随后下跌,故主人公的命运也以第六块泥板为界,开始由喜转悲由盛到衰。

在第11块泥板中,主人公侥幸得到不死之草,但不过像西沉的太阳的余辉,不久仍将坠入黑暗之中。

到第12块泥板,主人公就只能如同行将隐没的落日,把注意力从充满生机的地上转向阴森凄惨的地下世界。

但太阳还是要再升上来的,这样就寄寓了英雄再生的希望。

古代许多民族都崇拜太阳,这不仅是因为太阳能给人类带来光明,还在于太阳体现了宇宙万物死亡再生的永恒规律。

所以就出现了用太阳的原型来象征性解释人的生命现象,把“英雄”与“太阳”联系起来。

古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号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共有18卷,10万颂(两行为一颂),比两部《荷马史诗》加在一起还长8倍。

史诗的《摩诃婆罗多》中心情节是写争夺王位的战争。

史诗的题目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

婆罗多是古代的王名,他的后裔分为“持国”与“班度”两个家族(类似中国的炎黄)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发生分歧,经过一场18天的浴血奋战,“班度”族5兄弟取胜,其中的长子继承了王位。

史诗中穿插了许多相对独立的故事。

例如班度族5兄弟在流亡中碰到班遮罗王为自己的女儿黑公主选婿,弟兄5人经过乔装后前去应试,5兄弟之一的阿周那按要求拉开大弓射箭命中目标,赢得黑公主,黑公主成为5兄弟共同的妻子。

史诗还写到,持国家族的难敌设计诱骗班度族的坚战掷色子,结果坚战输掉了一切财产和王国,最后还输掉黑公主。

于是5兄弟再度流亡。

流亡期限13年满后,班度族5兄弟要求归还黑公主和国土。

难敌不答应,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

最后是班度族取胜并夺回王位。

坚战统治了36年,指定唯一的后代——阿周那的孙子继承王位,他们数兄弟和黑公主一起远登雪山升天。

《罗摩衍那》相传为蚁蛭所作,如果确有其人,一定同荷马一样是史诗的最后改编加工者。

成书过程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故事、罗摩传。

主人公罗摩被描写成全民族的理想化的英雄。

基本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罗摩的父亲是十车王,他是大神比湿奴化身降生的。

十车王共有四个儿子,罗摩是长子。

拓印宫廷斗争被流放南印度森林过14年,其妻悉多执意要随夫流放,不料楞伽岛的魔王罗波那却把悉多劫走。

(学者考证为现今斯里兰卡一带)因而引发双方的战争。

罗摩与猴国结成联盟,神猴哈奴曼有孙悟空一样的本领,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渡海攻陷楞伽城,夺回悉多。

14年流放期满,罗摩重返王位。

但公众盛传悉多在楞伽岛时已经失贞,为了取信于民,罗摩忍痛将悉多流放到恆河流域。

后来悉多向大地母亲求救,顿时大的开裂,他纵身跳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最后,罗摩弟兄也都抛弃凡尘升入天国。

印度两大史诗同属印欧史诗,因此和荷马两大史诗在叙事套路及框架上更接近。

同样是战争、英雄、美人模式,即“为失去一个女人而引起的战争”。

不同的是海伦以美貌迷醉西方世界,悉多用美德来感动印度人民。

后者更趋向伦理化,更严肃。

盎格鲁.撒克逊——《贝奥武夫》

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修纪》

2、派生史诗。

即由文人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史诗,未经口头流传的阶段,一开始就写成文字文本形式。

派生史诗最著名的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创作的《埃涅阿斯纪》,又译《伊尼德》,是欧洲的第一部文人史诗。

这部史诗在结构和情节上,明显模仿了荷马两大史诗。

具体说,前六卷模仿《奥德修纪》,写海上漂流历险、爱情上的奇遇;后六卷模仿《伊利昂纪》,写由求婚引发的战争,写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此外还有作者不详的《罗兰之歌》、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等。

3、史诗概念还有一种广义的理解:

泛指所有历史题材明确的叙事文学,包括诗体与散文体的叙事文学,如《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等被冠以“史诗”或“史诗性”的美称。

英雄史诗在西方学术发展史上获得重要的理论价值,是从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开始的。

他在《新科学》中提出“发现真正的荷马”的重要理论命题。

将英雄史诗作为人类各民族历史上继神话时代之后一个时代的表征。

用“英雄时代”来称呼这个时代,后人至今沿用不衰。

现代历史学家、文学史家通常把各民族告别原始氏族社会的演进过程称为“英雄时代”。

这个时代的普遍性标志是:

战争成为时代的中心事件和历史的主旋律。

战争中的英雄或领袖取代了以往神话时代的神灵,成为文学表现的中心。

这种文学对象由神向人的过渡,标志着史诗发源于神话、又超越神话的基本特征。

二、荷马史诗的情节内容

荷马史诗的题材取自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亚)战争。

特洛伊是古代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其王都建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伊利昂。

1873年6月德国考古学家施得曼挖掘出了古城伊利昂的遗址。

并发现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该城至少被焚毁过9次,其中第7次被毁可能就是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人冲突的结果。

根据史诗的描写,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仅在特洛伊城下就持续了10年的时间。

战争的起因是“引起纷争的金苹果”,它直接和作品中三个重要人物发生联系:

一是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基琉斯。

他是海神的女儿和人间国王所生的孩子,他命中注定要战死疆场。

母亲为了把他打造成不死之身,每天到冥河去浸泡他的全身但一天被丈夫所惊动,唯一没有泡到脚后跟。

而后母亲把他放到一群女孩中。

一天阿伽门农寻找阿基琉斯到此。

按着俄底修斯的计谋,他们吹起战斗的号角,而拿起武器冲出去的第一人就是阿基琉斯。

第二、三个重要人物是海伦、帕里斯。

海伦是全希腊最美的女人,他的妈妈丽达是斯巴达王的妻子。

宙斯为其美貌所动,化作一只天鹅,由圣山奥林匹斯来到斯巴达王宫。

他引颈高歌,勾引丽达并占有了她。

丽达生下一颗鹅蛋,蛋壳破裂后诞生了海伦,海伦成为全希腊的骄傲,可谓“倾城倾国”,求婚者极多。

为不引起纷争,大家一致公决,一旦海伦选中他们中的一位做丈夫,其余的人都要立志保卫这位幸运儿,不受其他任何敌人的侵犯。

后来斯巴达的曼涅劳斯因在奥林匹斯山的竞技中获胜,他得到海伦的垂青。

希腊的一个国王珀琉斯跟海神的女儿忒提斯结婚时(即阿基琉斯的父母),邀请了俄林波斯山的所有神来参加婚礼,惟独忘了请不和女神厄里斯。

厄里斯怀恨在心,偷偷来到婚宴上扔下了一颗“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

“赠给最美丽的女神”,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洛狄忒,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美神,因而争执不下。

最后三女神请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她们都向帕里斯许愿。

赫拉许他成为伟大的国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娶世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

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狄忒,由此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对帕里斯不满。

后来,帕里斯到斯巴达作客,拐走了国王的妻子海伦和大批财富。

这一行为,激起了希腊各部落的公愤,他们公推墨涅拉俄斯王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为首领,调集了10万大军,驾着1000多条战船,渡海攻打特洛伊。

战争进行了10年。

神祗的立场

荷马史诗描写特洛伊战争分为两个层次,人间战场是希腊人对抗特洛伊人,天上战场是俄林波斯山的众神各助一方。

以赫拉、雅典娜为代表的神支持希腊人,以阿波罗、阿佛洛狄特为代表的神支持特洛伊人。

尽管天上人间都在打仗,但它的主体是写人。

特洛伊战争进行了10年,最后希腊联军采用了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把军队藏在一个巨大的木马里,然后假装撤退,把木马弃在海滩上。

特洛伊人误以为木马是一个战利品,拉回城内。

半夜,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士兵出来,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亚,将整个城市洗劫一空。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描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当时的特洛伊城叫“伊利昂城”,史诗的名字由此而来,它的原意是“伊利昂之歌”。

《伊利亚特》没有叙述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只集中描写了战争的第十个年头中最后几十天发生的事情。

希腊联军司令阿伽门农抢了大将阿喀琉斯的女俘,阿喀琉斯一怒之下退出了战斗,联军节节败退。

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忒洛克罗斯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耳杀死。

好友的死,激起阿喀琉斯第二次愤怒,他重新参战,杀死了赫克托耳。

赫克托耳之死

西方古代习俗规定,战争中死亡的人要准予安葬,以表明敬畏神明和对死者的尊重。

阿喀琉斯拖尸泄恨,违背了古代战争的规定与习俗,激起天怨人怒。

特洛亚老王亲临阿喀琉斯帐下,要求归还儿子尸体。

阿喀琉斯同意。

最后全体特洛亚人为赫克托耳举哀下葬,史诗到此结束。

全诗共15693行。

(1)“丽达与天鹅”是一个被后代许多画家反复光顾的题材,并倾注了不同的理解。

……

关于对“引起纷争的金苹果”这一情节的理解。

有人说“金苹果”象征财富和荣誉,几个女人都想争夺她,因为她是属于最美丽的女人的谁得到它自然就得到了一份荣誉。

有人说她象征人的“情欲”,她外表美丽诱人,但可以挑起纷争,就和各种能满足人的感官的欲望一样。

帕里斯把她判给爱神,正是受欲望驱使。

有人说是财产和宝物的象征,古代部落战争大都是由争夺这些东西引起。

《奥德赛》

《奥德赛》描写了伊大嘉国王奥德修斯(又名俄底修斯)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回国途中在海上漂流10年的故事。

奥德修斯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漂泊到吃莲花人的国土,后来又到了独眼巨人居住的山洞,他用酒灌醉了巨人,用烧红的木棒刺瞎了独眼巨人的眼睛,自己藏在羊肚子下面才逃了出来。

奥德修斯来到女巫岛,游历了地狱,又遇到人头鸟身的怪物,为了不被女妖的歌声迷住,他用蜡封住伙伴们的耳朵,把自己捆在船桅上,才脱离险境。

奥德修回国后,装扮成乞丐,试探他的妻子。

最后与儿子帖雷马科一道杀死了所有求婚者,又做了伊大嘉的国王。

全诗12105行。

三、关于荷马问题

“分离派”认为,根本没有荷马其人,史诗是由后代文人拼凑而成。

“统一派”认为,荷马确有其人,史诗的风格和结构是统一的。

现代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对史诗的产生及其原始功能提出了新的解释。

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针对欧洲史诗研究的难题——“荷马问题”,展开大规模的田野作业调查,在对上千部史诗作录音样本分析后,提出“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流传主要是靠“行吟诗人”的传唱,演唱者按着一定的口头程式,在保持程式的基本要素(套语、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套式)稳定的前提下,歌手可以添加即兴发挥成分。

鉴于以上各点,我们认为,史诗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才能相结合的产物,荷马是史诗的作者,但不是唯一的作者。

四、史诗的价值

史诗是在“无师可法、无可借鉴”的条件下创作而成,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首创性质。

1、史诗所反映的时代被称作“荷马时代”,其认识价值不言而喻,不可低估。

荷马史诗的社会容量相当大,广泛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这个时期的史料主要来自史诗。

父系氏族

荷马时代,社会的发展处于原始制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

社会经济出现土地占有不平等现象,史诗反映出氏族成员只有小块土地,富有的民族贵族则占有大片土地,但私有制还未出现。

社会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若干氏族组成部落,几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军事民主制

希腊联军就是由20多个部落组成,战后解散。

部落的组织结构是军事民主制,重大事件必须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并征求氏族长老的意见。

史诗中,阿伽门农和帖雷马科就召开过这样的大会

家奴制阶段。

这时的富有氏族贵族开始拥有少数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奥德修斯就有50名奴隶搞家务。

但这种奴隶还不是阶级制确立后的奴隶,他们和主人之间没有明显的阶级界限,贵族和家奴还同桌吃饭。

部落成员都具有崇高的道德观念,肯定劳动,热爱劳动。

许多英雄人物同时也是劳动能手,奥德修斯还和求婚人比赛劳动,他结婚时的喜床就是他亲自做的。

有的史学工作者把这个时期称为家奴制阶段,而阶级还未产生。

社会大分工

社会大分工正处于农业阶段。

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农作物有大麦、小麦,果木有葡萄、苹果,劳动工具多是铜制品,开始使用铁犁、铁耙。

物物交换

商品交换还是物物交换,以牛为价值尺度,一副铠甲值9头牛,一口锅值12头牛,一个女奴值4头牛,奥德修斯的老奶妈是用20头牛换来的。

限制妇女的一夫一妻制

家庭组织,已确立了一夫一妻制,正在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

帖雷马科可以随意打断他母亲的话,并加以责备:

“你还是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作你的事去吧……讲话是男人的事,首先是我的事,因为我是这家的主人。

”阿伽门农的鬼魂对奥德修斯说:

“不要知道什么就都告诉妇女……女人总是不可信赖的”。

妇女美德:

贞操

妇女被歌颂的美德是保持贞操,潘奈洛佩等候丈夫20年,被作为贞节歌颂的典型。

男人却可以实行公开或秘密的多妻制,不受谴责。

如《伊利亚特》里众将领分配女俘,《奥德赛》里奥德修斯在一个岛上和一个仙女同居了7年。

说明了从那时起,就已经出现男女不平等,一夫一妻制仅仅是限制妇女的。

2、史诗所包含的文化价值(通过史诗破解其中的文化密码)。

史诗的价值观念:

《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它与其他有关军事题材的作品的战争观念不同。

古今中外的其他军事题材作品,对参战的双方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惟有《伊利亚特》例外。

史诗把战争当作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对战争双方都作了热情的歌颂,没有涉及今人关于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

首先,诗人对双方都采取称颂态度。

他称赞双方将领都是“伟大的”、“高贵的”、“最最优秀的”,阿喀琉斯像“刚刚上升的太阳”,赫克托耳“所向无敌,意气风发”。

诗人把双方的鏖战场面,描写得五光十色,没有半点贬责之词。

其次,在人物语言里,双方都对自己的敌人竭尽赞颂之词。

特洛伊老王钦佩阿伽门农是“神所祝福的幸运之骄子”。

阿喀琉斯称赞赫克托耳是“贤明的”。

其三,在人物行动中,双方没有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

交战双方在战场上握手言欢,互赠礼物,并且让人人都知道。

战后,死者亲属还和杀人者一起喝交杯酒。

史诗对战争的描写折射出人类“野蛮时代”的气息和特性。

这部“英雄史诗”的基本主题就是“英雄主题”

英雄的“阳刚之气”弥漫于整个作品。

《伊利亚特》歌颂战争中的英雄,《奥德赛》歌颂同自然斗争的英雄。

英雄是完美理想的人,其最大特征是对荣誉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都有“海盗式的粗犷”,表现出任性、粗暴乃至残忍。

没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色彩。

希腊文化的另一种精神:

强烈的个体中心意识(对英雄的刻划,英雄的性格,把人的特性和欲望置于文学的绝对审美中心。

命运观念和悲剧意识:

希腊人认为,人要受到另一种超自然力量——命运的制约,对命运的抗争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对命运观念和悲剧意识的认识:

这是人的自由意志(自为存在)和决定论(自在存在)之间的永恒冲突。

但这个深刻思想在远古希腊人那里尚未达到哲思的高度,它一般是由直观的意象形式表现出来的。

关于命运观念及其哲学上的表述,只有到了希腊“古典时期”才获得了抽象的概念形式。

3、史诗的艺术审美价值

(1)史诗的叙事艺术:

史诗标志着欧洲叙事文学的起点。

荷马是一位具有宏观调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型文学作品的设计师。

从叙事题材看,两部史诗都是题材重大,主题崇高的英雄史诗。

《伊利亚特》通篇写战争,是战争史诗,歌颂古代氏族英雄的尚武精神,是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奥德赛》是漂流史诗。

它尽力写漂游,歌颂人类战胜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写个人遭遇的杰作,突出个体精神,成为中世纪流浪汉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先驱,旅程文学的原型。

从叙事方式看,荷马史诗是戏剧叙事、“一条绳子”叙事(歌德语)、第一人称倒叙叙事三者并举。

“戏剧叙事”就是只选择事件的一部分,并不把这个事件全部写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情节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为此,荷马注意剪裁布局,概括集中。

《伊利亚特》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51天的战事,重点描写只有4天,概括了10年战争的面貌和精神。

史诗以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为情节枢纽,第一次愤怒为我们拉开了战争的帷幕,第二次愤怒使战机急转直下,突出了阿喀琉斯在联军中的决定作用。

诗中大量运用插曲,丰富了生活的画面。

在叙述技巧方面,善于设置矛盾,利用突转、悬念等手法。

“一条绳子”叙事就是使整个故事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行动,亚里斯多德称之为“整一性”,如《伊利亚特》的核心情节是“阿喀琉斯的愤怒”,《奥德赛》是“俄底修斯海上漂流与返乡”。

《奥德赛》虽然写父亲漂流和儿子“寻父”两条线索,但最后合二为一,并且都围绕“旅程模式”展开。

(2)从思维方式和文学表现方面看,荷马史诗体现出欧洲文化的某些特征,它一般不采用粗线条的叙事和隐含不露的象征思维,而是侧重于人物的行动描写。

德国学者奥尔巴赫把这一特色概括为“外显化”,作品中主人公即使在激愤的状态下,仍能有条不紊地发泄其内心情感于言语行动之中。

例如对阿基琉斯在痛失好友后悲愤性情的描写。

即使侧面描写,也是借助语言行动,如对海伦的美貌的描写。

这使作品“从未有过一个现象是片断不全或半暗不明的,也从未有空缺、晦涩或未经探测的隐处”。

史诗保存完整与此不无关系。

(3)史诗的语言简洁有力、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

首先,作者尤其擅长比喻,在比喻中明喻占80%,其中大量使用漫长的象喻,即“荷马式比喻”。

例如:

“……可是那帕琉斯之子凭他的脚力快,一个闪电似的就追了上去,轻得像羽族当中最快的山鹰打个回旋去追鸽子,一路尖叫着紧紧跟随,偶尔还来一个猛扑,那阿喀琉斯就是这样紧紧追赶的。

“像成群的飞鸟、野鹅、灰鹤、长颈天鹅在亚细亚牧场上,沿着凯斯特里河展着羽翼飞翔,突然落下来,在牧场上发出一片聒噪的声音一样,成群的希腊战士从船上涌了出来,向斯卡马德林平原扎营。

在他们脚下大地震荡着人马杂沓的声音。

他们无数人站在斯卡马德林平原上,多得像繁盛的树叶和花朵,又像在春天的牛棚里牛乳溢了出来,四边围绕着成群的苍蝇一样。

无数的披着长发的希腊人面对着特洛亚摆列在平原上,准备打垮他们的阵势。

后世作家、诗人对“马式比喻”的仿效、移植和借鉴:

但丁的《神曲》:

“好像为夜间的寒气所弯折/和闭合的小花,一待阳光照耀,/就在茎梗上直立起来,完全开放,/我的萎靡的精神也象这样。

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当暮色蔓延在天际/象一个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紧随的一条条街象一场用心险恶的/冗长的争执/把你带向一个使人不知所措的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对聂赫留道夫的心理描写

我国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风,象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停的絮聒着……”

荷马语言中的“通感与“应和”:

“象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是一种由听觉转换为视觉的形象。

其次,语言的动作性和视听性强

史诗的语言都是从民间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生动、准确、富于形象性。

这些语言大都是具体的名词,具体的动词,具体的形容词,抽象性不强。

特别是大量比喻都是动作语言和视听语言,具有立体感,增添了语言的色彩和史诗的魅力。

视听描写

形容死:

“哗啦一声,黑夜就盖上了他的眼睛”,“他就像个游泳人钻水似的从战车上翻下来,交出了他的性命”。

形容黎明:

“曙光踮着她的猩红的脚趾偷偷走近他们”。

形容山影:

“好像是一个牛皮的盾牌”。

从具象到抽象

史诗语言的具体性特点,说明了原始民族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感知具体形象的能力较强,感性认识发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表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趋势,人类思维是一个运动过程,它首先体现在荷马史诗中。

五、荷马史诗的跨文化比较

1、几部原生史诗的故事要素

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我国神话“羿射九日”:

上古传说天上有10个太阳,他们是东方的天帝帝俊和羲所生的10个孩子。

住在大海里的一棵大树上,叫做“扶桑”。

羲安排10个太阳轮流值班,树上的玉鸡来报到上班的时辰。

但日子久了,儿子们觉得乏味。

一天10个太阳轰得一下都跑了出去,他们在天空嬉笑玩耍,非常痛快,胆大的和万物却因此遭殃。

为了制止孩子们的胡闹,帝俊派善射的后羿去人间,让他教训一下不听话的孩子,结果后羿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已连射下了9个太阳。

它本应受到天帝帝俊的夸赞,却未想到天帝早已对他早已心怀不满,于是被贬到人间。

苦闷的后羿也遭到妻子嫦娥的白眼,它只能在无所事事中打发时光,并且在洛水与水神河伯的妻子宓妃相遇,演绎出英雄爱美人的故事(《洛神赋》)。

后羿和嫦娥还想成为不死之神。

于是后羿历尽千辛万苦,在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

俩人同吃不死,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神。

嫦娥听信巫师的诱惑,独自一人偷吃不死之药,结果升到寂寞的月宫,变成了一只蛤莫,陪伴她的只有一棵桂树和一个常年不断捣药的白兔。

后羿后来被他的家丁逢蒙用桃木大棒击杀,因而众鬼都害怕桃木。

2、英雄神话惯用的“母题结构”和“叙事套式”

英国学者拉格莱曾归纳出英雄史诗惯用的母题模式22项:

(1)英雄的母亲是一位王族血统的处女。

(2)他的父亲是一位国王,并且(3)通常是英雄的母亲的近亲,但是,(4)英雄的受孕是不寻常的,而且(5)他也被认为是某一位神的儿子。

(6)当他降生之际,父亲或外祖父企图杀掉他,不过,(7)他被神秘地带走了。

(8)在一个遥远的异国被义父母收养。

(9)我们对这个孩子的童年一无所知。

(10)成年后他来到或回到他未来的王国。

(11)在战胜了某一国王(或者是一个巨人、一条龙、一只野兽)以后。

(12)他同一位公主结了婚。

(13)这位公主常常就是前任国王之女,然后(14)他成为国王。

(15)他平安无事地统治了一段时间,并(16)制定了法律。

但(17)后来他失去了众神和他的臣民的支持,(18)他被从王位和王城中赶了出去,此后,(19)他神秘地死去,(20)通常在某一山顶上。

(21)他的尸体没有被埋葬,但是(22)他却有一个或多个坟墓。

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属于“复归之歌”一类的常见的故事模式。

它们总表现为如下的母题序列:

一位英雄刚好在新婚之际被召唤赴远方作战;他战后返乡的途中,往往要装扮成一个乞丐或囚徒,而且总要耽搁多年……最终返回本土时,发现其妻或未婚妻被求婚者包围,他的家庭和财产受到威胁,在若干项体育或竞技较量中,他打败(或赶走、杀死)那些求婚者,恢复了家庭的原有秩序。

结论:

1、以上的故事套式或原型结构基本适用于各民族的史诗,只不过在要素的取舍上略有区别而已;

2、荷马史诗在流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