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4369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主要流派.docx

心理学主要流派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

行为主义:

现代美国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否认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特点。

精神分析:

也称“心理分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在神经病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重神经病的分析和治疗,以潜意识的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据此对人的心理和人格进行解释的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

即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是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并关心人的能力和潜能,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一种心理学流派。

认知心理学:

就是用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来研究并以此为指导来研究人们在现实环境中如何获得、加工、贮存和使用信息的科学。

1879年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心理学始终是作为哲学的附庸而存在的。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为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本章中,我们将主要介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四个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具有较广泛影响的流派,以使读者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个基本的了解。

第一节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对美国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否认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特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早期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

强调客观主义,强调以“刺激”和“反应”来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二是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和斯金纳等为代表,其特征是:

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因做出推测、以操作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介变量;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以班杜拉等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

重视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认为认知、思维等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并强调客观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一方面,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完成,使大量的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为了使他们迅速适应城市生活,国家急需对他们进行生活适应训练;另一方面,20世纪初期,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利用人的全部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获取利润,同时也需要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而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最终都必然要归结到“了解人的行为规律并据此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上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

在哲学思想上,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的机制的机械论和拉·美特利等人把人看作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孔德的强调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实证主义原则;以及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为作为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的实用主义观点等都对行为主义的产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心理学自身发展来看,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深受他的老师、机能主义集大成者安吉尔的影响,“华生的行为主义正是把机能主义心理学合乎逻辑地推向极端,剔除原来残余的思辩的遗迹,把机能主义顺利地过渡到行为主义”。

此外,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下的动物心理学的发展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一个重要基础,正如华生所想:

既然我们能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纯粹客观的观察和解释,那么也就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纯粹客观的观察和解释。

二、早期行为主义

华生(1878-1958)

行为主义的大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树立起来的。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他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并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华生否定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识,而代之以行为,并认为行为就是由内在和外在的刺激而引起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从而将人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刺激——反应”的公式。

与华生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梅耶的生理行为主义、霍尔特的非正统行为主义、拉施里的大脑机制论、亨特的人类行为学和魏斯的社会生物行为主义等,他们都是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在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华生的观点。

(一)、关于心理学性质和对象

华生在其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

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而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必然要借助经验实证的研究方法,所以华生力主将心理学改造成一门自然科学,即只要凭借外在的观察就能描述其经验事实的实证科学。

华生在心理学学科性质上的这一论述必然要求心理学放弃对意识的研究,因为在华生看来,意识是不可以观察到的内隐过程,只能通过被试的内省报告来加以反映,这就违背了经验实证的原则。

所以华生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人的意识,而应该研究人的行为,只有人的行为才是客观可观察的。

华生这里所讲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可观察到的外显的动作,也就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他将人和动物的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刺激统统归结为“刺激”和“反应”。

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既然行为是由刺激和反应所构成,心理学就应该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并以此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华生极力反对采用内省法,而主张使用客观的研究方法。

他所主张的客观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观察法

华生所说的观察法又可分为无帮助的自然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两类。

前者也称自然状态观察法,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因为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因而很难控制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的方法。

后者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实验法,即通过专门的精密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和实验情境来研究人的行为,这种方法有利于控制无关刺激的影响,但由于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观察的结果不能很好地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去。

2、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都有一种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人的某些行为变化只能通过语言的口头报告加以了解,语言在这时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

所以,对于人的行为研究来说,使用口头报告法不仅可能而且必须(仅限于正常人)。

华生在这里提出口头报告法受到了人们的责难,他们认为华生刚把内省法从前门赶出去,又以口头报告法的形式把它从后门迎进来。

而实际上由于华生从根本上否认意识现象的存在,所以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被试自己的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活动,与我们所理解的内省法是有区别的。

3、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最初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的消化现象时,把食物呈现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量。

在实验中,他发现如果反复在给食物(无条件刺激)的同时呈现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能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样次数多了,狗就逐渐学会了在只有铃声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对口头报告法缺点的有效弥补。

因为首先,口头报告法只适用于正常人身上,而条件反射法能适用于非正常的人群和动物;其次,条件反射法可以用来检验口头报告法所得结果的真实性。

华生对条件反射法的重视是正确的,他运用该法对儿童情绪进行研究,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

4、测验法

华生认为测验也是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已有测验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和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得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

因此,他主张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有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可以看出,在研究方法问题上,虽然华生认为应该完全取消内省甚至是语言报告是显然错误的,但他所提出的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却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在心理学具体问题上的观点

1、感觉理论

华生的根本观点是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和心理活动,所以他从“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出发,在其理论体系中尽量避免使用“感觉”等一类传统心理学名词,而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样。

如他以“视反应”、“听反应”等来代替传统心理学里的“视觉”、“听觉”等名词;又以“视反应错误”和“差别反应”来代替“错觉”和“差别感受性”等。

他的这种做法使心理学的许多名词变得令人费解,而这些生僻的心理学名词所反映的仍然没有超出传统心理学所讨论的问题的范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对华生观点的偏激略见一斑。

2、情绪理论

在华生看来,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

所谓类型反应是指反应的各个细节都表现出一定的经常性、规则性,以及每当刺激(S)呈现时,差不多都是以同样的相继次序出现的反应(R)。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

即怕、怒、爱。

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他把这三种基本的情绪的刺激和反应分类如下:

1

怕。

S:

失持、大声。

R:

呼吸停顿、惊跳、号哭,往往大小便失禁。

怒。

S:

身体运动受约束。

R:

全身挺直、喊叫、呼吸一时停顿、面孔由红转青以及其他。

爱。

S:

摸抚皮肤和生殖器、骑在脚上、轻轻摇动等。

R:

号哭停止、唧唧咕咕以及其他尚未确定的部分反应。

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1920年华生应用条件反射对一个8个月大的名叫阿伯特的幼儿进行情绪实验,证明儿童害怕有毛的动物是后天习得的。

实验开始时,先使阿伯特习惯于白鼠及其他带毛的东西,而且显得很高兴,然后用重击铁轨发出的高声做条件反射实验。

几次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也开始表现出对白鼠的惧怕,而且不仅惧怕白鼠,还怕其他带毛的东西和动物,如兔、猫、狗、刷子等。

据此,华生认为条件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不仅怕白鼠,还怕与白鼠有类似特征的刺激物)。

华生此后的实验研究还表明,在适当条件下,人的条件情绪反应又可以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他刺激单独使用时皆不以敲击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

此外,华生关于如何消除不良情绪反应问题的研究表明,惧怕等不良情绪反应也可以用条件反射法通过“解除条件作用”来有效地得以消除。

3、思维理论

华生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是一种内隐的、无声的和供个人使用的语言习惯,更具体点说就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的一种自言自语状态。

在这里,华生已经注意到了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华生认为作为内隐的言语活动的思维同样是由一系列的肌肉运动所组成的,其中包括我们的喉头、面部、舌部、胸部肌肉运动,当然喉头运动是最主要和最明显的。

人在进行思维时,这些部位的肌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是我们觉察不到而已。

除此之外,华生认为还有一种非语言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总是以肢体动作来代替言语词汇的,他们总是以肢体反应来进行思维的。

甚至正常人在进行思维的时候,也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发生着潜伏的肢体运动和内脏活动,而当后面两种活动占优势时,非语言形式的思维就发生了。

4、人格理论

华生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资产和债务”。

华生所指的资产包括已被组成的各种习惯的总和,社会化了的和已被锻炼过的各种情绪以及他们的可塑性和保持力,也就是个人对当前的或未来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而债务则是指在当前环境中不发生作用和阻止其对已改变的环境进行顺应的潜在因素。

资产和债务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人的特殊人格特征。

华生进一步指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他把人的习惯系统分为公开演讲系统、沉思系统、恐惧系统、爱怜系统等,哪种习惯系统占优势,就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人格特征。

华生还认为人格是环境的产物,所以人格是可以通过改变人所处的环境来加以塑造的。

在新的环境里,原来的习惯系统已经不能再发挥作用了,所以必须建立新的习惯系统以适应新的环境,原有习惯系统的改变必然导致人格的改变。

他甚至设想通过重新安排生活来改造整个社会的人格。

华生在这里把人看作是环境的消极产物,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环境决定论

华生否认行为的遗传。

他说:

首先,行为最后都可以还原为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而刺激不可能来自遗传,所以,行为当然就不可能来自遗传了;其次,身体结构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华生承认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决定于所处的环境;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可控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则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行为的遗传作用。

他认为人的较复杂的行为的形成完全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训练。

这就导致了他的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在这个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和早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加以控制。

所以他说: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以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们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于乞丐、小偷。

”1

华生还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学习观点的基础是条件反射。

他认为条件反射是整个习得所形成的单位。

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可以控制的外部刺激,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这一学习规律完全适合于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十分重视学习。

三、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者的心理学思想由于其与众不同,曾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但不久就因为其荒诞不经而为世人所诟病了。

他们完全否认人的心理、意识的存在及行为的有目的方向和主动的性质,这导致他们在许多问题上的主观臆测与自相矛盾。

这不仅引起了其他学派的批评,而且在行为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一些行为主义者就不得不对早期行为主义的理论加以修正,所以,新行为主义的产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此外,新行为主义的产生还受到逻辑实证主义,尤其是操作主义的影响。

操作主义强调,一切科学概念假如不能用可以观察的操作验证它,则所指的对象就是客观上不存在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虚构。

所以,新行为主义者把调节行为的心理活动看作完全等同于行为本身的一组操作,完全否认其与外部行为的差异,或者虽然承认对行为实现调节的内部的中介变量的存在,但仍否认其作为特殊的心理现象的存在。

下面,我们将对新行为主义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一简要介绍,以使大家对新行为主义观点有一个大体了解。

(一)、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1、中介变量理论

托尔曼(1886—1959)

托尔曼认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由特定实验变量引起的行为反应,而且要研究为什么实验变量的变化会引起行为的变化。

因此,他反对华生的“刺激——反应”公式,要求注意和分析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

托尔曼把这种有机体的内部因素称为“中介变量”。

2、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认为,所谓学习就是习得符号及其意义,所以我们可以把他的学习理论称为符号学习理论。

为此,托尔曼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潜伏学习等概念,并引用一些经典实验加以验证。

(1)、期待

所谓期待就是有机体关于客观事件的意义(通常是指目标物的意义)的知识或信念。

图16-1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之一

(引自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1998年)

埃利厄特以饥渴的白鼠为被试做迷津实验,在前9天将水放在迷津出口处作为目标物,白鼠很快学会了走迷津。

到第10天,安排它们只是在饿着的情况下走迷津,同时在迷津出口处将水换成食物,结果发现白鼠走迷津所花的时间和错误率都明显上升,第11天则又恢复了原来的水平。

这说明白鼠在后来的行动中是以前9天形成的对水的认知和期待为依据的,因而导致了行为的紊乱,而在第11天,由于新近产生的对食物的认知和期待,使其学习水平得以恢复。

(2)、位置学习

在托尔曼看来,期待可以使动物习得目标物的意义,而位置学习则可以使动物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

为此,托尔曼设计了一个以白鼠为被试的高架迷津实验,图16-1。

实验分为两组:

甲组的白鼠从S1或S2出发到C后,都向右拐到达F1、F2分别找到食物,此为反应学习组;乙组的食物则固定放在F1处,白鼠从S1或S2出发,然后分别向右和向左拐,到达F1找到食物,此为位置学习组。

结果发现乙组的白鼠仅仅尝试8次就能顺利通过迷津找到食物,而甲组的白鼠有5只通过72次的尝试仍未能成功,托尔曼认为,这足以说明学习所依靠的是认识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认识到获取食物的途径),而不是获得一系列的机械运动反应(出发后向右拐),这也是乙组学习效果比甲组学习效果好的根本原因。

图16-2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之二

(引自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1998年)

另一个实验是“阻塞”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6-2。

在预备实验中,实验者设法让白鼠熟悉所有的通道,并学会按途径一、二、三的顺序作优先选择。

实验开始后,实验者堵塞甲处,白鼠立即返回并选择了途径二;此后,实验者将障碍物设在乙处,结果大部分白鼠返回后没有选择途径二,而是直接选择了途径三,顺利到达了食物箱。

在这里,白鼠好像已经意识到:

乙处既阻塞了途径一又阻塞了途径二。

这说明在预备实验中白鼠已经形成了对各通道环境的“认知地图”,白鼠正是根据这张“地图”来行动的,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或路径的次序来行动的。

(3)、潜伏学习

16-3

所谓潜伏学习是指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的,也就是说,强化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

为说明这一点,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阻塞实验中,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强化,乙组给予食物强化,丙组在前10天不给食物强化,从第11天开始给予食物强化。

结果如图16-3。

在前10天,甲组和丙组由于未受强化而学习进步较慢,乙组则进步较快;从第11天开始,丙组的进步加快,甚至超过乙组。

托尔曼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

甲、丙两组在前10天没有受到食物强化,但仍对迷津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托尔曼称这种现象为“潜伏学习”),后来丙组受到食物强化时,这种强化便推动了白鼠运用已形成的“认知地图”进行学习,使错误率明显下降。

这个实验说明,强化确实能促进符号学习,却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学说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一切行为都看作为刺激和反应的关系,而反应就是一系列的操作,不论是内隐还是外显的行为都是一样,行为受刺激的控制,安排好刺激就能控制好行为。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前者指华生所说的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后者指在没有任何可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的行为,它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如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就是为了得到食物。

斯金纳所要研究的正是操作性行为,而操作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是强化。

1、

操作——强化学说

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学说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和维持、强化与分化、及时强化等原则。

斯金纳(1904-1990)

(1)、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他认为,只要我们很好地了解强化的原理和控制强化的技术,就能很好地控制行为反应。

如果一个人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明显提高,强化次数越多,动作越巩固,人的操作性行为也就建立起来了。

(2)、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维持和发展。

要使人或动物形成持久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进行及时强化,如果人或动物的某一行为长期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

如学生的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和表扬,学生便会逐渐放弃这一行为。

(3)、强化也是行为分化的重要原因。

分化是指通过强化有机体行为的某一特征,如强度、持续时间等,使动物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

如斯金纳在训练白鼠按压杠杆时,一开始对任何力量的按压动作都给予强化,但后来只对其超过一定力量的按压动作给予强化,慢慢地白鼠就学会了用一定强度的力量去按压杠杆,形成了有选择的反应。

(4)、强化的种类与程式。

斯金纳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两类:

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前者指当有机体出现了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后即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如给予奖赏;后者指一直给予有机体所厌恶的刺激,直至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出现才停止,如给予惩罚。

这两类强化的目的是一样的,即为了形成我们所期望的行为。

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的程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16-1强化程式的分类

连续式

(即时强化)

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间隔式

(延缓强化)

时间式

定时距式

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

变时距式

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

比率式

定比率式

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率

变比率式

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率是变化的

 

在实际运用中,这些强化程式各有所长。

连续式的强化在训练新行为时最为有效,而间隔式强化比连续式强化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

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反应率较低,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

定比率式对稳定的反应率较为有利,而变比率式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操作强化学说的运用

斯金纳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满意,于是,他根据他的操作——强化学说设计了一种教学机器,在这种机器里放有编制好的教学程序。

所谓教学程序就是将一门学科内容分成一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知识项目,并以问题的形式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

学生只有正确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才能开始下一个程序或问题的学习,这被称为“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

机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许多优点:

(1)能保证学生在每一步学习结束时都能受到及时强化,因而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激励作用;

(2)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只能按一般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学,很难照顾到尖子生或后进生的需要,而机器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利于个别教学;(3)机器教学可以集中全国的优秀教师编制教学程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但与此同时,机器教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1)机器教学中,学生只能按机器呈现的步骤进行学习,而不便于学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更不能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及其来龙去脉,不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

(2)在机器教学中学生只能按照机器提供的正确答案进行学习,而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更不可能与机器争辩,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3)只能进行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无法代替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四,新的新行为主义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所信奉的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严格意义上的环境决定论以及将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一曾被行为主义者排斥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范畴又重新被许多心理学家所关注,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认知心理学开始悄然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主张采用折中的方法,试图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信念的基础上,引进和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便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的诞生。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观点主要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和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1在观察学习中观察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必亲自体验强化,而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