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2918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docx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5篇修改版

第一篇: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

在课堂中重燃激情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有感

临淄区稷下小学焦萌萌

最近拜读了郑熔虹老师的《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这本书。

这本书收录了郑熔虹老师多年来的一部分课堂实录、课例精选、教育随笔以及“别人眼中的我”。

在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颗炽热的爱心,一份教育的柔情和高贵,一份对教育的执着和真诚。

透过这些平凡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不平凡的郑熔虹老师,她饱含敬业的精神、崇高的教育理想、渊博的学识、教育的智慧和一份宽广的胸怀,细细读来,让我感触颇多,收获颇多。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们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情景之中,让我们的数学问题具有生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书中运用的通过讲精彩故事、故布疑阵、运用幽默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

2、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在游戏中学生们的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让他们在动中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书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课例与评析》中,采用了“拼图游戏”“折

纸游戏”来加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认能力。

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进行比较的过程。

既有独立思考的快乐,也有合作学习的愉快,真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生命美。

3、根据数学教具直观性的特点,引发学生好奇、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教具的直观印象,常常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牛顿有句名言: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鼓励,学会赏识,爱护学生的独特思考。

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联想。

联想是创新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采用由此及彼、化生为热、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部分为整体的思维方法。

把一个未知的问题转化到已知的问题。

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问题或者找到与题目接近的原理、方法,变通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使问题获解的过程。

学生们通过联想——转化——解决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美、成功之乐。

教师要解放思想,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是令人难以估量的。

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已出题,编题考考其他同学,其他同

学有疑问的或不懂的还可以举手向“小老师”请教,学生们在出题、答题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赞赏,他们就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同时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中,他们也巩固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生命意义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第二篇: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心得陈国瑜

读《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心得

作者姓名:

陈国瑜

性别:

单位:

土门关小学学科:

数学

职称:

小学高级

从教17年,一直以来都是教数学,说实话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我爱这项工作,我已习惯了它,我想我已离不开它。

但也许是因为和它接触时间太长,对它太熟悉,于是发现自己渐渐变得有所倦怠,在课堂上总是感觉缺少些什么,但到底缺什么呢?

我也说不清楚。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本书是由福建先进教育工作者郑熔虹老师编写的,当我读完郑熔虹老师编写的这本书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郑老师在书的第一辑里讲述了她生命化教育心路的历程。

当儿时的梦想已成真,踏上了梦想中的三尺讲台,烦琐,机械性的劳作慢慢侵蚀着教师梦,使人感觉到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

是啊,十多年了,一成不变,毫无生机的教学工作,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常常使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陀螺,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停地转啊转啊,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任教十几年来,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最近几年,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缺少了一些激情,课堂语言太平淡,语言不精练,评价语过少,所以学生的兴趣不能被完全的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也不是很浓厚。

读了这本书,从郑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优秀的课堂语言修养,可以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有情有趣。

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郑老师在书中介绍了几种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第一,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目的性;第二,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第三,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力;第四,寓教于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第五,机智敏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灵活性。

郑老师通过这五点分别举了相应的教学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教师的动作,教师的表情也是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感兴趣的法宝。

在课堂上只有充满激情活力的老师才会有投入地忘我学习的孩子。

除了语言的修炼外,一个优秀教师还得充满智慧。

郑老师在书中介绍了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第

二、营造主动探究氛围,使学生享受成功。

;第

三、适时适度地点拨,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时空;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在自己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如果课前的情境创设得很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顺利的引入讲授内容。

反之,则画蛇添足。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

郑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实效性,真实性和吸引力。

遵循这几条规律,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创设很好的有助于教学的情境。

读完这本《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充满爱,只有内心充满爱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其次,要全面,不光会上精彩的课,还要能育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最后才能达到书中一学生对郑老师师生情的升华总结:

感动,感激,感怀,感佩,感知。

从书中我了解了郑老师的教育心路的历程,欣赏了她的优秀的教学设计,学习了她的教学经验,我相信在我以后的从教历程中,这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我要感谢这本书,是它让我找回了这几年丢失的东西——激情,它让我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了期待,我不会再像陀螺那样在鞭子的抽打下无奈的转动,而应乘着课改的春风在教学之路上自由地飞翔。

第三篇: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2)

播撒教育真情享受教育人生

——读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良深。

它不光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本书,它更是一种思考,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

正如笔者在自序中写到:

“我的书是为教师写的,我力图反映教师的需要与趣味……它表达着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

”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完全陶醉于肖教授的妙语如珠,而是更加努力地在作者优美隽永、自然睿智的文笔下,细细体味那份“趣味”与“真情”。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

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

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一口气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看完,而且是越看越爱不释手,没有一点倦怠的意思。

看完后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为我的孤陋寡闻和文笔羞涩而汗颜,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闪着一个念头:

今后一定要多看书,还要多动笔,不能像肖教授说的那样,做一头

光吃草而不挤奶的牛。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

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

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

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

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

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我们能吗?

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

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

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

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是为了更高的绩效工资。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

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

细想一下,没有。

真惭愧啊!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观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

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一是教师的编制过紧;二是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三是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四是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五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六是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七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

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术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

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

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还是文中说得好:

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剧都懒得看,何况是书?

偶尔打打篮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

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

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考试成绩而失眠,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

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

抑或在书海中忘却?

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

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

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

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

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

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摘录如下,与大家共享。

1.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2.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丑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

3.教师们,拿起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和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性情,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

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生活定格为永恒。

4.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

5.美好生活中应有的是:

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

6.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

古人去: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享受教育人生,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第四篇: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这学期,学校鼓励我们教师多读教育类书籍,从学校推荐读的五本书目里我一眼就挑中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

读完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

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一口气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看完,而且是越看越爱不释手,没有一点倦怠的意思。

看完后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为我的孤陋寡闻和文笔羞涩而汗颜,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闪着一个念头:

今后一定要多看书,一定要多看书。

还要多动笔,不能像肖教授说的那样,做一头光吃草而不挤奶的牛。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

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

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

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

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

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我们能吗?

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

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

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

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

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

细想一下,没有。

真惭愧啊!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

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

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术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

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

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还是文中说得好:

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

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

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

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

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

抑或在书海中忘却?

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

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

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

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

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

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摘录如下,与大家共享。

1、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2、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丑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

3、教师们,拿起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和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性情,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

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生活定格为永恒。

4、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

5、美好生活中应有的是:

(1)心中有盼头,

(2)手中有事做。

(3)身边有亲友。

(4)家中有积蓄。

美好生活中的无是:

(1)心中无恐惧。

(2)监狱无犯人。

(3)医院无病人。

(4)身边无仇敌。

6、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

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

古人去: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读李镇西老师《从批判走向建设》小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这本书,使我更加明确了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展开,它涉及到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课程制度的变迁。

我想:

作为教师,特别是身处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课程理念的演进、更新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迫切的。

也许在读了新课标之后,心中会感到茫然,但在感受了李镇西老师的《从批判走向建设》之后,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自我批判之后,我开始在心中建立一片课改的天空。

大家熟知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4、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

1、民主——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2、科学——“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3、个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相较之下,我们不难看出,李镇西老师的“民主、科学、个性”六字与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观是不谋而合的,均追求人的发展,人的个性,以人为本的进行新的素质教育。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感叹,以前我们的语文教育都是怎样培养我们这辈甚至一切更多的学生的,是模式化的流水线作业型的机器加工生产,还是玩积木似的堆砌“水泥、砖块”?

读了李老师的话语,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因此,我也对李老师充满了敬意,对当前轰轰烈烈开展的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个世界,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永远都是“人”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决定了他的主宰权。

但在非“人”性的教育中,对于我们这主宰世界的人来讲是不公平的。

今天我们提倡的语文教育,决不允许我们重蹈复撤。

李老师提出的“民主、科学、个性”六字,也许算不上一个新鲜时尚的想法,但是,对于我们这类缺乏经验,认识浅拙的一线教师来讲,却为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深化,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点亮了一盏导航明灯。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封建传统观念至今流传,我并不反对尊敬教师为父亲,但尊敬到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抬头走路是何等的悲剧!

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拥有知识、能力、水平,但在与学生的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是朋友,是同志式的关系。

我认定了这一点,就该从学生的一切去考虑教学,包括备课、上课、活动等,也就是在平等中促进学生(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学生的“儿童文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个性行为,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