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7119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演示文稿.ppt

1,明清史概论第四讲,2,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3,第一,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明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败家之仇,使之认真反思明亡教训,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亡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明清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思考?

4,第二,明清王朝更替时的暂时权力真空,使当时的思想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

在旧的权力失落,新的权力尚未实现全面控制之际,思想的发展也就得到了难得的机遇。

5,第三,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

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

第四,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的暴露。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6,前言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潜滋暗长以及市民阶层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封建社会的内部格局及利益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封建制度迅速进入了一个“天崩地裂”的社会转型时期。

7,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

明清之际还是思想家自觉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的时代。

8,第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

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特征,9,第二,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社会的重大变化。

人们要求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10,第三,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

明清之际,思想文化专制严重,陈腐的理学体系仍占据统治地位。

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中“存天理,灭人欲”,具有虚伪性。

面对现实,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认识: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1,二、背景:

明清封建社会晚期,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军机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江南)阶级: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思想:

封建传统礼教的禁锢(道学家)传统理学阻碍社会进步,“西学东渐”,12,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13,三、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1、“离经叛道”的李贽,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人物生平简介: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正直清廉、离经叛道,14,

(2)代表作:

焚书藏书焚书,明朝时期李贽所撰他尖锐批判宋明理学,反对理学家用“天理”来压制“人欲”的禁欲主义,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焚书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完成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

焚书刻印后,他对很多听他讲学的人解释,由于书中内容有悖于统治者提倡的作理道德,故取名“焚书”,表示了自己毫不畏惧的态度。

15,16,李贽六十四岁时在麻城刻成。

书一刊行即引起当权派道学家们的攻击。

焚书中收录的李贽写给耿定向的很多封信,揭露了假道学们的丑恶面目,耿定向便鼓励门生出来辩护,其门生蔡毅中著焚书辨攻击李贽。

不料,争辩的结果,反倒增加李贽的声誉。

卫道者们恼羞成怒,索性扯下道学的假面具,不择手段对李贽进行迫害。

对此,李贽不以为怪,在焚书卷五中说:

“古今人情一也,古今天下事势亦一也。

17,某也从少至老,原情论势,不见有一人同者。

故余每每惊讶,以为天何生我不详如此乎?

夫人性不相甚远,而余独不同,非不祥而何?

余初仕时,亲见南倭北虏之乱矣;最后入滇,又熟闻土官、徭、僮之变矣。

大概读书食禄之人意见皆同,以余所见质之,不以为狂,则以为可杀也。

”,18,处在士大夫社会中的李贽,在凡“读书食禄”之人的眼中,不是疯子,便是敌人,他除了作一个叛逆者外,别无选择,故他自己声明“今世俗子与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

”,19,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而对敢于舍孔子之法者大加赞赏。

如班固以“是非颇谬于圣人”为依据攻击司马迁的史记,李贽就在司马迁传后评论道:

“不是非谬于圣人,何足以为迁乎?

”“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者,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

”,20,在王通传中,驳斥隋代王通主张的周公之礼乐治天下为“一步一趋,舍孔子无足法者。

”在德业儒臣前论中他还嘲笑宋代理学家妄自尊大,以为孟子以后,道统断绝,只有他们能够越千年而接续孟子,而实际上“宋室愈以不竟,奄奄如垂绝之人。

”,21,藏书:

李贽在藏书中宣扬了自己的观念。

认为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是这个人的实际成就和才干,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教条,这实际是明代社会功利思想的反映。

从新的标准出发,李贽对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重新做了评估和分类。

如历来被认为是“草寇”的陈胜、项羽、公孙述、窦建德、李密等人堂而皇之地列入了世纪里,与唐太宗、汉武帝等并列。

22,对他们的评语,也自有不同,如称誉陈胜“古所未有”、项羽“自是千古英雄”,秦始皇“自是千古一帝”,而汉惠帝仅作附录,说他“无可纪”等,表现出对传统学说的否定。

李贽还在许多评论中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倾向。

23,如大臣传中容人大臣传末评论:

“后儒不识好恶之理,一旦操人之国,务择君子而去小人,以为得好恶之正也。

夫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君子,小人何可无也。

君子国有才矣,小人独无才乎?

君子固乐于向用矣,彼小人者独肯甘心老死于黄馘乎?

是皆不可以无所而使之有不平之恨也。

”,24,对历来即有的“重君子轻小人”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小人亦有才,社会应该使人能尽其才,找到适合每个人的位置。

又如名臣传中智谋名臣论说:

“士之有智谋者,未必正直;正直者,未必有智谋。

世之贵正直久矣,余谓惟智谋之士不用,而后正直之臣见,节义之行始显耳。

节义者,败亡之征也,东汉之末事可见已。

夫惟国家败亡,然后正直节义之士收其声名,以贵于后世,则何益矣?

”,25,不仅强调才智的可贵,更把矛头指向封建道德极为推崇的“正直节义”。

认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既定秩序,刻意奴化人性,希望人们抛弃利益的追求,而去完成道德的“善”,包括所谓“正直节义”,“重君子,轻小人”,李贽旗帜鲜明地否定这种说教,认为“是亦不足贵矣。

”,26,李贽学说的出发点是人,是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

在德业儒臣后论中说: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如服田者,私其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

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

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

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苟无高爵,则虽劝之必不至矣。

27,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寇司之任、相事之摄,必不能一日安身于鲁也,决矣。

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然则为无私之谈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耳,不足采也。

”,28,明确指出人的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是追求各种利益,包括物质占有、权力占有、社会地位和名誉方面的满足。

李贽的学说肯定了人们作为个体存在的需要,认为人们可以而且应该凭借自身能力去获得他们所渴望得到的利益,这与孔孟之道是对立的,对要求人们放弃自我的要求去追寻所谓道德完善的封建教条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29,这不仅仅是李贽一家之言,更是明代现实社会新思潮的代表,它所包含的强烈民主要求,远比顽固坚持“君子”统治“小人”的封建思想进步,尽管李贽的言论中也有许多谬误之处,但从其进步的一面来说,确有“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意味,李贽是前所未有的旧意识的叛逆者。

30,万历三十年(1602)即李贽被逮下狱的当年,以及天启五年(1625),藏书二度由朝廷明令搜查烧毁,在清代仍列入禁毁书目。

31,(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反对那些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神圣甘愿冒着“非圣无法”的罪名,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32,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3,第三,阴阳本源:

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私欲自然:

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

34,材料一:

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

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材料二:

李贽还认为: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问:

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

35,(4)产生叛逆思想的社会原因,A政治上:

明朝后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B经济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思想文化上:

陈腐的理学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

36,(5)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37,明末思想家李贽说: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李贽的“离经叛道”主要体现在A反对迷信孔子思想B反对君主专制C主张工商皆本D主张物质第一性解放,38,李贽说: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的真实意图是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39,2、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船山先生读通鉴论,40,黄宗羲,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

年轻时积极参加反明朝宦官权贵的斗争和反清斗争,后隐居著述。

其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他否定君主专制,抨击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之状,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

“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

”明夷待访录,

(1)黄宗羲,4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生平:

抗清、著书、讲学,进步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证民权),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评价: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推动反专制斗争。

42,黄宗羲梨洲先生,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概括黄宗羲观点分析其思想根源,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43,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