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017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x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

2.再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3.最后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若出现0,要去掉小数末尾的0,使小数成为最简形式。

二、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1)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积的小数位数如果不够,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4)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因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因数大;

一个因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因数小。

四、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用乘法计算,即用这个数乘小数倍数。

五、小数乘法的常用验算方法:

(1)根据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检验;

(2)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

(3)用计算器验算。

六、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1.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表示;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四舍五入法:

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3.如果求得的近似数要保留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时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

如6.597保留两位小数为6.60。

七、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b×a例如:

85×18=18×8523×88=88×23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

(a+b)×c=a×c+b×c,或者是:

a×c+b×c=(a+b)×c

八、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

1.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2.计算连乘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乘积是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3.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可通过变形再进行应用。

第二单元《位置》

一、对行和列的认识。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

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二、对数列的认识和表示方法。

1.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2.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3.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

写作:

(列,行)。

4.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5.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三、物体移动引起数对的变化。

1、在方格纸或田字格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知识框架:

无限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6.解决问题

 

小数除法

 

一、小数除以整数

1.小数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小数除以整数,先安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的小数除法: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商的个位后点上小数点,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2)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写上0,点上小数点再除。

0在个位起占位作用。

二、一个数除以小数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2)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3)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易错点:

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2.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1)商不变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3)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3.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关系:

被除数除以一个小于1的除数时,商会比被除数大;被除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除数时,商会比被除数小。

三、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循环小数: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注意:

循环小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2.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3.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

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例如:

5.33333…写作:

;6.965986598…写作:

3、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四单元《可能性》

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

可能、不可能和一定。

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当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相关时,在总数或总体中物体数量越多,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越大;物体数量越少,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当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相关时,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则该事件对应的物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就越多;可能性越小,所占数量就越少。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一、对于乘号的书写形式: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如:

(2)数字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前面。

(如b×4写作4b )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注意:

a×a可以写作:

a·a (或

) ,

读作:

a的平方或a的2次方,表示两个a相乘。

 2a表示:

a+a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左右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等式左右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如:

2+3=5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注意:

X=3此类也是方程。

四、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五、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原理:

天平平衡。

六、数量关系式:

 

加法: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

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三步方程

(一)应用乘法分配律,共同因数是已知数的

具有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即两个有共同因数的乘积(或具有相同除数的除法式

子)相加或相减,而共同因数(或除数)是已知数的,既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共同因数而将其简化为两步方程,也可以直接算出已知部分而化简。

 

 

(二)应用乘法分配律,共同因数是未知数的

2.4x+3.6x=36

解:

(2.4+3.6)x=36

6x=36

6x÷6=36÷6

x=6

具有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即两个有共同因数的乘积(或具有相同除数的除法式子)相加或相减,而共同因数(或除数)是未知数的,只能逆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共同因数而将其简化为两步方程。

 

难点:

隐藏的因数或错看的未知数容易成为此类问题的难点和易错点。

 

三、其它方程(方程两边都出现未知数的情况)

要解决两边都出现未知数的方程,就必须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消去一边的未知数,成为我们熟悉的一般形式。

因此,常常要将若干个未知数看成整体,共同加上或者减去。

 

四、总结

既然“解方程”是要得到形如“x=9”这样的“方程的解”,因此就应当将方程中多余的、不想要的部分去掉(通过同时同样的逆运算),而其关键就在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只要保证方程两边的同时同样的变化。

附:

方程的检验

方程的检验作为一种格式存在,只需要记忆即可,平时一般口算代入检验。

 

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

一、长方形面积、周长关系式:

1、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

s=ab

2、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

c=(a+b)×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二、长方形中面积、周长与长和宽之间的变化关系:

(1)长方形的长加宽等于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即a+b=c÷2

(2)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反之,长与宽的差越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

(3)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长;长与宽的差越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短。

(4)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三、正方形面积、周长关系式:

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

s=a²或者s=a×a

2.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

c=4a或者c=a×4

四、平行四边形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四边形分类:

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四边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边上的高,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再经过平移或者剪拼,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为:

S=a×h。

  

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S=a×h,经过变形得到:

a=S÷h,h=S÷a。

在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中任意两个量时,可求出第三个量。

注意: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五、三角形部分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为:

S=a×h÷2。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a×h÷2,经过变形得到:

a=2S÷h,h=2S÷a。

在已知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三个量中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注意: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六、梯形

1.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相同点:

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平行的这组对边不相等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的画法。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边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边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

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

直角梯形:

当一条腰与上底、下底垂直时,这个梯形叫直角梯形。

画高时注意:

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一定要画垂足符号。

3.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4.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梯形的面积公式:

S=(a+b)×h÷2,经过变形得到:

h=2S÷(a+b),a=2S÷h-b,b=2S÷h-a。

在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和高四个量中任意三个时,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七、有关规律:

1.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如果把他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因为底不变,高变小了;如果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则他们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大了。

3.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时,若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

4.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时,若底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一半。

5.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则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

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一、两端要栽:

间隔数=总长÷间距;  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二、两端不栽:

间隔数=总长÷间距; 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三、锯木问题:

段数=次数+1 次数=段数-1 

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两端不栽) 

四、方阵问题:

最外层的数目是:

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 

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

边长×边长   

五、封闭的图形钟点问题(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  

六、上楼问题:

 楼层数=间隔数+1      间隔数= 楼层数-1  

总台阶数=间隔数×每层台阶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