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813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设计表.docx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风筝》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七年级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余丽娟

所属学校

中心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复线并行”的结构组织教学,“说”、“读”、“演”、“解”,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教育技术标准: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7年级B级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

2.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初始能力:

1.大概的知道文章的内容,写作背景,而且学过鲁迅的其他文章

2.能比较熟练地认读新生词

3.具有初步小组讨论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信息素养:

1.懂得简单的信息知识。

2.具有初步的对具体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表达、评价等的能力。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1.导入

感知

用歌曲引入正课

2.新课

明确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3.主旨

构建

1.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先听读课文,并在读中思考问题。

4.质疑

经历

感受

1.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2.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5.拓展

运用

练笔:

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本文间在兄弟间发生的理解冲突中所展现的亲情。

2.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通过重点句子的品析,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借助舞台剧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语境与生活实际探究疑难句子。

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环境设计

多媒体教室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感知

PPT

逐个出示风筝的生活图片

C

D

感知风筝的自由飞翔

2

自制

2.

明确

PPT

阅读文章的重要的或难点的句子以及段落

B

E

温故、激趣引入、

明确的分析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意图

3

自制

3.

构建

PPT

把文章划分段落

G

B

构建文章的整体写作和观点

2

自制

4.

运用

PPT

细读课文

E

G

巩固强化新知

3

自制

5.

拓展

深化

PPT

研读课文

D、F

F

感受亲情

5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关于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歌曲中体味三月里放风筝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去了解风筝的兴趣。

(2)置疑:

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课文中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3)尝试学习:

走进文本,了解故事。

细读课文,圈点批注。

(4)巩固提高:

通过全班内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作者的感慨与悲哀,从而找出文章的主旨

(5)合作学习:

拓展应用,教师将整理出的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共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补充的问题用大屏幕打出来: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

播放《三月三》(苏红演唱)(一分钟)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有声有形,唤起美好回忆)

风筝是报春的天使,是孩子们的梦想。

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吧?

当时是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放风筝的心情。

播放MP3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激起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歌曲导入课文,能激起学生的好奇之心

看见风筝,我们会忆起诗一样的童年生活,内心充溢着愉悦与激动。

可是,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为什么会感到悲哀呢?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一篇散文《风筝》。

学生对风筝的想法,难道风筝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含义的思考?

课本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更具有阅读的目的性

二:

(五分钟)1.作家作品介绍(幻灯片出示教师准备的资料)

2.读准生字音。

(幻灯片出示生字)

3.讲述故事。

1.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课堂上交流预习情况。

2.抽生读准字音,检测预习基础知识情况。

PPT播放

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激活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识,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为随后的探索活动作好了经验上的铺垫。

互动探究,感悟新知

三:

(三分钟)1.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2.引导学生,认为始终笼罩着全文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学生大概的复述一下课文,并找出课文的主旨词

PPT播放

走进文本,了解故事。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故事的主体结构,分析作者与弟弟之间的感情变化。

四:

(五分钟)学生细读课文,按要求找处相应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相应的批注。

(多媒体出示要求)

请两位同学表演课本剧——文中我毁坏弟弟风筝部分。

(三分钟)

(学生各抒己见)自主发言

PPT

细读课文,圈点批注。

细读课文找出不懂之处,能加深学生对不懂知识的理解,不容易忘记。

五:

(五分钟)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许多感慨,因此有很多需要领悟的地方和蕴含深意的句子值得研讨:

教师巡视,参与2-3组讨论。

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把课文的问题分为四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的疑问为一组,组长将值得研讨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PPT播放

自主质疑,提出问题。

六:

(十分钟)教师将整理出的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共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补充的问题用大屏幕打出来

12分钟后,参与讨论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会的教师不讲,重点讲第7个问题。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七:

(五分钟)(过渡)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教点拨:

师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PPT播放

选择角度,理解主旨

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引导学生怎样去做

学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PPT播放

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得问题

体验反思

提出问题

学习作者自我反醒的可贵品格。

  

自我总结,课后延伸

1、进入文本,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

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

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开动脑筋,思维拓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学流程图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

学生的

活动

媒体的

应用

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检  测  题的  内容

1

知道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

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旨

3

提出问题

课文中的生字,不懂得句子

4

解决问题

通过查阅字典,不懂的人就向老师求助,请老师帮助

形成性评价

全班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敢于质疑,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具有不懂就问的良好心,合作讨论让他们充分理解了课文的主旨与思想感情,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

在备课阶段,我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而记忆最深的课堂表演却纯属突发奇思。

在品析第三自然段时,看到一个瘦小的后进生又分神了,正凝神望着窗外盘旋的鸽子。

那神情,与文中“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多么地相似。

我便即兴导演了一出看风筝,毁风筝和当面悔过的课本剧,由该生充当“小弟”。

学生立刻群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投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虽缺乏对话,凭神态和动作表演,难度较大,但学生们还是出色的表演了全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思考和理解,并有所体验和感悟。

总结:

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的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

教学具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基本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并了解了本文在描写方法上的技巧。

  2.本节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但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知识,并且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学会高效率地学习。

 3.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

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也能意识到,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存在,这就激发他们联系自身实际来理解课文,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二、不足之处。

1.部分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合作过程中也有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4.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

  

参加教学资源

参阅XX文献,借鉴优秀案例,PPT投影,MP3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