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811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docx

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

2013射洪县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

语文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卷6页,答卷4页,共10页)

一、积累、理解与运用(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阴霾(mài)恻隐(cè)鳞次栉比(zhì)重蹈覆辙(ché)

B.馈赠(kuì)谮害(zèn)引颈受戮(lù)百鸟啾啾(jiū)

C.瞰望(gǎn)殷红(yān)根深蒂固(dì)吹毛求疵(cī)

D.商酌(zhuó)倒运(dào)一抔黄土(póu)浩瀚无垠(yí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绥靖诘问出风头转弯抹角相形见拙

B.烦燥繁衍中轴线销声匿迹正襟危坐

C.扶掖萧索城隍庙不可明状囊萤映雪

D.搓捻熹微口头禅略胜一筹恼羞成怒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够用“【】”中的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A.眼前【眼下】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

B.——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质疑】的描述。

C.(屠格涅夫和福楼拜)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如故】,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D.学者心里不禁有些发虚了,它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胸有城府】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明天参加全县九年级学优生学业发展水平调研测试的学生,主要是我县各初中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的。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就《中国国防白皮书》内容又大放厥词,认为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海域附近的巡航是对日本主权、领海的严重侵略。

C.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号召开始,无论中国处在哪个历史发展时期,雷锋精神自始至终都值得各族人民学习和发扬,其影响还一直延伸至世界

D.针对部分学生在四川芦山强震发生时表现惊慌无措,学校特地邀请著名心理教育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应急方法指导,以确保学生在灾难降临时能够正确应对。

5、下列各选项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A.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

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东坡乐府笺》。

B.古代科举考试一般逐级分为乡试、会试、院试、殿试四级,逐级通过考试的人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俗语称“连中三元”,就是指后三级考试都获取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员”“状元”。

范进是通过会试考取举人的。

C.我国传统节日都有相应习俗,春节有祭灶神、贴春联等习俗,元宵节有吃元宵、赏花灯等习俗,清明节有扫墓、禁火等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等习俗。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说家乡的端午节还有一种“系百索子”习俗。

D.戏剧文学也叫剧本,通常包括舞台提示和台词两部分,其中台词包括对白(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可按不同标准分类,按内容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等,按篇幅规模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威尼斯商人》是多幕剧喜剧。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①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②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③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A.②④⑤①③B.④②①③⑤C.④②①⑤③D.⑤④③①②

二、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文】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夥颐!

涉之为王沈沈者!

”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

“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士卒,楚人怜之怜:

同情B.陈胜、吴广喜,念鬼念:

考虑

C.自辩数,乃置数:

诉说D.颛妄言,轻威颛:

专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故天下传之

B.佣者笑而应曰遮道而呼涉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乃置,不肯为通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王闻之,乃召见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涉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既表明了他的非凡抱负和远大志向,也有对同伴胸无大志的惋惜与轻视;乙文中“涉之为王沈沈者”,既表明了同伴对陈涉富贵的羡慕,也揭示了陈涉称王后生活的奢侈。

B.甲文中陈涉“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既寄托了对两人的怀念,也表明了立志号召民众替其报仇的决心;乙文中“或说陈王”杀掉客人,其既有对客人“愈益发舒”行为的不满,也有维护陈王威严的目的。

C.甲文中陈涉“举大计”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直接原因是“失期”“应斩”,

间接原因是“二世少子”“不当立”;乙文中客人被斩的根本原因是陈王不容自己的威严受到贬损,直接原因是客人“愈益发舒”而“轻威”陈王,间接原因是“或说陈王”。

D.甲文首段既写出了陈涉的远大抱负,也写出了他想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为下文陈涉首唱大义、揭竿而起作了伏笔;乙文末句写出了客人被斩后的影响,看似闲笔,实则深化了主题,颇具匠心。

三、文言文翻译(5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分)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2分)

四、识记与积累(5分,每空1分)

12、将下列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5分)

身处乱世,饱尝战乱之痛。

杜甫《春望》中的“”充满了关切家人的深情;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的“,”饱含了家败人散的伤痛;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直抒了不能归家的愁闷。

五、诗歌鉴赏(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3—14小题。

(5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萼。

13、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

14、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3分)

六、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5分)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

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

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

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

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

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

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

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

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

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

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

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

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

“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

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

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

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

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

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

“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

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

“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100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

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

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

“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

“我不搬走。

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

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

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

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

老妪说:

“行啊!

”村里的负责人又说:

“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

“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

”村里的负责人急了:

“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

”老妪就不理他们3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

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15、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5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鲁迅《故乡》)

 

16、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

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

(3分)

 

17、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

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18、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

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4分)

七、综合运用(1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3分)

有一位小青年去搞人口普查,他到一户人家调查时,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

“您配偶尚健在否?

”老太太愣了半天答不上来,直到旁边有人作了解释:

“?

”老太太才恍然大悟。

假如你去给老太太解释,你说:

“?

20、下面是一段有关“水”的语句,请你另选角度,在横线处仿写一段关于“水”的句子,要体现某种哲理。

(2分)

例句:

走进井里,你是圆的;走进田里,你是方的;走进管子,你是细的;走进小溪,你是弯曲的……走到哪里,你便遵循哪里的规矩。

仿句:

,;,;,;,……

,。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

(5分)

(1)《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

说此话者是__________,被赞誉的人是____________。

(2分)

(2)如果一只“耶胡”拥有大量这样的贵重东西,它就可以买到它所需要的一切,比方说,最漂亮的衣服,最华丽的房屋,大片的土地,最昂贵的酒类和肉食,他还可以挑选最美的母耶胡。

所以我们那里的耶胡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满足的时候……

上述文字节选自英国讽刺作家的著名小说《》。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写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划分阵营争权夺利来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3分)

八、写作(40分)

22、请以“路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14年九年级语文测试

题号

一、二

总分

总分人

得分

一、积累、理解与运用二、文言文阅读(两大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文言文翻译(5分)

11、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分)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2分)

四、识记、积累并填空(5分,每空1分)

12、身处乱世,饱尝战乱之痛。

杜甫《春望》中的“”充满了关切家人的深情;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的“,”饱含了家败人散的伤痛;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直抒了不能归家的愁闷。

五、诗歌鉴赏(5分)

13、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

14、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3分)

(3分)

六、现代文阅读(15分)

15、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5分)

16、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

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

(3分)

17、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

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18、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

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4分)

七、综合运用(10分)

19、你说:

“?

”(3分)

20、例句:

走进井里,你是圆的;走进田里,你是方的;走进管子,你是细的;走进小溪,你是弯曲的……走到哪里,你便遵循哪里的规矩。

仿句:

,;,;

,;,……

,。

(2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

(5分)

(1)说此话者是__________,被赞誉的人是____________。

(2分)

(2)上述文字节选自英国讽刺作家的著名小说《》。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写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划分阵营争权夺利来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3分)

八、写作(40分)

22、请以“路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