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804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docx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

万宁市教育局教研室林永坚

一、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非常全面,每个人都要有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包括读、写、算的能力;职业性通行证,就是在飞速发展的世界上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强调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和追踪等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必然对教育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探索,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教育的共同目标。

二、新课程呼唤教与学的变革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正是站在这个高度上,《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通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传统的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多,因此课堂上教师总是尽量讲深、讲透,将整理好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

下面是省教研院唐晖老师对一堂数学课的观察和反思。

这是七年级的“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节数学课,这个班有71人,班额大,当教室秩序还比较混乱的时候,教师已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了:

师:

指着黑板上写出的a、b、x、y,问:

“这些是什么?

生:

(齐答)是字母。

师:

接着问:

“比a小3的数怎么表示?

师:

转身迅速地在黑板上写出a-3;

师:

再问:

“比t小2℃怎么表示?

师:

迅速地在黑板上写出(t-2)℃。

师:

紧接着,在黑板上写出:

若a=10,则a-3=7;

师:

“7叫什么?

生:

(齐答)7叫代数式的值。

思考一:

关于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这位教师把他已经整理好的数学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养成了学生惰性的思维习惯,造成学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也不愿意思考问题,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接着讲解例题,然后在黑板上飞快地抄写练习题。

师:

……不会做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讨论,小组内可以商量。

(在课桌前几排巡视)

思考二:

教学如何才能面向全体学生?

教室很安静,大多数同学都在埋头演算,只有一两个学生在向身边的同学借文具。

很明显,教师的话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同学们并没有彼此讨论问题的意向和动静。

不知道是教师的问题没有让他们产生讨论的兴趣,还是他们根本就还没有养成互相讨论习惯。

后排视力不太好的同学还在努力地看黑板,题目还没有抄完,可能他们将没有时间来做题!

这一切,教师并没有发觉!

如果说因为过大的班额,让我们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话,这是不确切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更没有想到可以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形式上去改变顾及不到所有学生的状况。

从教师的话语可以感到,他有让学生相互讨论的意图,但是他没有采取任何策略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如果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有意识地把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主题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获得帮助,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许教室里的“灰色儿童”将会减少很多!

其次,与其让学生把时间都花费在抄写题目上,还不如教师事先把练习内容印发给学生,或者直接讲解课本上练习,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做练习的时间。

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完成了习题,他比较了三位同学的答案,转身向讲台走去,同时发问:

“做完了吗?

全都做完了吧”,然后开始讲解题目。

师:

“比较图一和图二,一样还是不一样?

生:

“不一样”。

(齐答)

师:

“有一样,也有不一样。

一样的是他们都是求代数式的值,那不一样的是什么呢?

师:

“他们输入的过程不一样”。

(自问自答)

思考三: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里应该是体现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一个时机。

如果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对图一和图二的比较,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会比较的分析方法,还可以使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养成观察的习惯,甚至在表述的过程中训练语言逻辑思维。

学生比较出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教师的答案,可能会更丰富更多样。

然而我们的教师没有给学生表现创造性的机会,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去取代了学生的思考。

教师潜意识里还是习惯了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离我们还有多远?

老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呢?

或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已经习惯了教学行为要保证课堂结构、内容安排的完整和完善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课堂内容和我们无所不知的权威地位,于是一种潜在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学会思考的过程比习得一个结果更重要的事实。

教师讲完了课堂练习1后,对学生说:

“全做对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

”(约有1/3的同学举手)“很好”,教师接着继续讲解课堂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做习题1、2、3。

生:

做过了,这是昨天的作业。

(学生开始大声嚷嚷,教室有点混乱。

师:

笑着说:

“做过了?

老师弄混了,你们班进度要快一点”,接着教师看了会儿教材,就在黑板上写出:

练习(3)a=4,b=2,求代数式a2-b/a的值。

并强调说:

“同学们先做练习(3),再做课本上的‘试一试’,要注意书写格式”。

思考四:

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

看来,教师很满意这1/3的反馈结果,再没有对2/3的没做对题甚至不会做题的同学采取任何补救性的措施。

教师明明知道这是多数同学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他为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或是把前面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加以巩固,或是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而他采取“不作为”的策略,只是临时出了练习(3)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老问题包装成新问题后又甩给了学生。

这些没有得到解决的知识难点将会堆积在学生那里,让他们压抑、畏缩,数学的学习带给他们的将不是乐趣而是痛苦。

久而久之,他们会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最后造成厌恶、拒绝学习的心理。

紧接着,老师开始进入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课堂小结。

师:

“今天讲什么?

生:

“求代数式的值”。

教师再次巡视课堂,随机检查同学的作业,再次强调:

“求代数式的值要写过程”……

思考五:

课堂小结要注意实效性。

这节课有着浓厚的传统课堂的风格和优点。

比如这堂课条理很清楚,结构很完整,每一步都没有脱离教师的预定教学计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到位(复习旧课、授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教学过程也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令人深思:

当大多数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时候,这样的课堂小结有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课堂教学不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而追求那种所谓点滴不漏的,完整的但却闭合的教学程序和课堂结构能有多大的益处?

本案例叙述的只是课堂发生的几个片断,但所描述的教学行为却在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

评析:

本文记录的这堂课,似乎构不成“新课程”的案例,之所以收录于本书,是因为文中所作的点评,读来引人深思。

传统数学教学的优良风格要继承,但不能忘了,对“传统”也需要反思,“传统”也要更新,不然就没有必要推进什么“新课程”了。

正如文中记录的那样,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一个基本的传统是:

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记,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课堂的一切基本都围绕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活动都由教师主导,离开了这个主导,几乎学生的任何考试都要失败。

但是,这个层次分明、井井有序的传统为什么不能比西方国家那些无序可循、杂乱无章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甚至不能比他们培养出更多称职的员工来?

这就需要我们做些反思了。

诚如本文作者的点评,其实道理颇为简单:

如果教师的方式只是知识记忆能力的训练与竞赛,则学生付出的努力反而会不断摧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力;如果教师的观念陈旧,活力不足则容易造成学生僵化呆板的思维定势甚至导致脑力的退化;如果教学环境和氛围总是以传授老化的知识和方法为主,则我们那些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学生从心理到行动上都会离数学越来越远。

数学课堂如果总是这样的局面,怎么可能为我们的孩子奠定创造未来的基础!

数学课程内容要改,课堂教学方式要变,教师的角色要转换,传统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这就是这份案例及其点评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课程理念认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教与学的变革。

三、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在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

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江西省南安中学戴东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单纯让学生模仿和记忆的学习,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他在讲《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中,让学生在火柴棒的拼摆操作中,经历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首先,他用小黑板出示题目: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图一

要求学生思考后,再分小组讨论,各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由四个小组的代表说出他们的答案,共有四种:

1组:

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以后每一个正方形都用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4+3(x-1)〕根。

2组:

因为除第一个正方形外,其余正方形只用3根,如果把第一个也看成3根,x个正方形就需要(3x+1)根。

3组:

上面一排和下面一排各用了x根,竖直方向用了(x+1)根,于是x个正方形就需要〔x+x+(x+1)〕根。

4组:

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4根搭成,但是除了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后面的(x+1)个正方形都多用1根,应减去,于是x个正方形需要〔4x-(x-1)〕根。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思考、表达与交流,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由于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每个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一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一边在黑板上列出相应的算式。

由于这位教师启发得当,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间合作交流时间充分,学生一共提出了4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都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操作、探索、思考、合作、交流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学生记忆非常牢固。

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冷冰冰的,高不可测的一门学科。

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美国伊克中学的校训是:

“要我看我记不住,要我听我会忘记,要我做我会理解”。

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角色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教学。

作为教师,一是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领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调节的指导者,这样才是学生合作交流的伙伴。

二是要创新民主交流的气氛,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

一个反对,二个参与,三个凡是,四个互动。

一个反对是反对满堂灌;二个参与是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三个凡是:

凡是学生想得到的要让学生来想,凡是学生讲的出来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能动手实践的要让学生去动手实践。

四个互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本互动,人机互动。

要创设互教互学的学习氛围,作到教学相长。

三是要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把学习的内容间接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

让学生在迷茫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在备课时,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自己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戴东红老师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课时,他让同学们参与下得到了同类项的概念后,接下来便是由学生辨析一些式子是否为同类项。

如果让学生直接做课本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

于是这位戴老师将练习改为学生做游戏,在课前,他准备好了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上代数式如:

a2b,ab2,-3等,这位老师宣布了“找朋友”的游戏规则:

有三位同学手中的卡片分别是a2b,ab2,-3,其他的同学手中也有相应的卡片。

谁手中有a2b,ab2,或常数的卡片,你便是他们的朋友。

老师宣布完后,同学们为之一振,非常高兴,很多同学都抢着老师手中的卡片,老师让三位手中拿着卡片的同学先上来了,有卡片的同学还在思考,没有卡片的同学也不闲着,他们在下面叫:

“你是,你是,上去,上去。

”于是陆陆续续有几个人上来,有一位叫蔡云的同学刚上去,下面的同学都在叫:

“你不是,你不是。

”原来这位蔡云手中拿的是ab2的卡片,却站在a2b的队伍里,老师趁机叫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为什么他们不是好朋友的理由,然后又问蔡云:

“这个同学讲得有没有道理。

”蔡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

“我没有看清楚。

”老师说:

“不要紧,等下再找你的朋友。

”随着游戏的进行,最终拿着卡片的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几个式子是否为同类项,必须看字母是否相同以及相同字母的指数是否相同,还体验到同类项不仅只有两个,可能有三个或更多个,并知道了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整个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沉浸在游戏给他们带来知识的愉快之中。

此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和式在他们心眼中是亲切的,有趣味的。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课堂气氛确实和以往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学习兴趣很浓,课堂学习环境的改变,带来了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教师的这种行为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

一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即引起动机);二是能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三是能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使学生清楚明白)。

若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学是无效的。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内部驱动力,它起着引发、指引、维持和增强数学活动的作用,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

数学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问题的倾向性,它来自于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以及教学情境设置的主动性、数学美等。

它将起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

例如:

海南中学刘岱君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课时),这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共分三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的探索及简单应用。

她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很引人入胜,她采用了媒体演示:

(图二)小明在打足球时,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成两块,为了省事,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成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

如果是可以的话,请说明理由。

A

BC

图二

七年级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利用真实的情景材料,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体现出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活动有了鲜明的目的。

同学们兴趣很高,有的说拿上面的那块,但说不出理由。

有的说拿下面那块,但也表达不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动手画图,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展示三角形全等的事实。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画图验证了本定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做中学会了数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精神,体现了课改的基本理念。

(曾获全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2、引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数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通过对原有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富有挑战性、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例如:

案例分析:

打折销售

学情分析

1、学习方式

(1)通过市场调查,理解打折这一概念,找出售价与成本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2)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利润=售价-成本价”。

确定相等关系,建立方程并求解。

2、学习倾向

通过市场调查、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每一个问题,实现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售价、成本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利润=售价-成本价”这一基本关系,会建立方程并求解。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打折销售中,利润、售价、成本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建立方程并正确求解。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微机演示小明逛商场的过程,提出问题:

商品都打折了。

商场还能赚钱吗?

(教师微机演示;学生观看演示,思考问题。

(二)、汇报交流

活动一:

汇报调查结果

内容:

各组展示商品调查报告,谈出体会。

(借助实物投影,学生分组展示商品调查报告的内容,交流对表中内容的理解;教师肯定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习过程预测:

各学习小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有的小组可能只得到“利润=售价-成本”,有的小组可能得到“售价=标价×折数/10”,还有的小组可能得到“标价=成本×(1+加价率)”等等。

有的小组将几个关系合成一个,这些都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教师要给予肯定,还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交流,达成共识。

活动小结

1、利润=售价-成本。

2、利润=标价×折数/10-成本。

3、利润=成本×(1+加价率)×折数/10-成本。

(三)、应用实践

题组一:

1、某种服装的成本为每件a元,若售价为100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利润为元。

2、某种品牌的服装成本价为每件a元,商店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则标价为元。

3、由于某种原因,商店又将此品牌服装8折优惠售出,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实际售价为元。

(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小组交流解题意见,互相补充和完善。

活动二:

我来帮助小明

情境例题: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学习过程预测: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解决这一问题的程序也会不同,有的学生马上可以建立方程,有的学生则会试着用算数方法求解,而遇到麻烦,教师要依照不同情况,让一部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而另一部分,可采用“兵教兵”的办法,互助实现问题的解决。

(四)、拓展创新

活动三:

我要充当角色

活动内容:

编一道与打折销售有关的应用题。

要求:

1、每4人为一小组,分别充当顾客、经理、记录员和解题员。

2、从图片中选择具体场景,可结合调查表中的数据,以不同的角色,分别编一道应用题。

3、组内分工明确,记录完整,解答详尽。

(学生明确编题要求,合理分工,实践应用。

教师关注活动细节,对个别给进行指导。

学习过程预测:

图片中给出了鞋帽、文教、服装、食品等商品的打折销售情况,学生将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编题,不必追求尽善尽美,只要体现对基本关系的理解就可以。

另外,汇报无法在课内全部进行,可上交后再反馈。

(五)、归纳体验

1、知识方法总结(见框图)。

2、交流合作体会。

3、学习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体观念上注重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后,感觉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现就几方面具体谈一下。

(一)、设计优势

1、教学以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模型化的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通过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购买打折商品的过程。

一方面体会到数学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将教学难点在课前就加以突破。

这是本节课注重学生活动的一个体现。

2、课上通过设计汇报、编题实践等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转变为学生的数学活动,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足之处

1、研讨汇报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能够畅所欲言,但此时的课堂变比较难以调控,学生的汇报多种多样。

比如:

只看到“售价=利润+成本”,这时候,其他同学就会急于补充,整体时间需要把握。

2、在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层次各异,活动让中等以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明显感觉信心不足,要注意多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

专家点评

本节课设计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设计的五个环节能够切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环节二汇报交流中,学生活动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数学课从教室迁移到了社会生活的具体场景,不但有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比如在一开始打折的问题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对这类问题感兴趣,学生会不自觉地投身到探究活动当中去。

对于“打折之后是否还挣钱”及“到底能挣多少钱”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会肯于思考、乐于探究。

有了这种探究的欲望,这堂课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本节课设计的一突出特色的教师能充分地分析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的设计中都针对性地对学生活动进行预测,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学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随机教育。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注意合理把握;对于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回避,应尽量直接面对,如:

活动三中发动学生编一道与打折销售有关的应用题时,可能会发现思维亮点,若能在生生互动或师生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那将是一种十分完美的境界!

教师的设计方案若在实际教学中及时调整,对学生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评价:

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折销售”这一课。

在这节课中,台上的主人公是我们,而老师是观众。

老师把我们分成三队,分别是厂家、商家和消费者,每队都有队长,还准备了衣架、衣服、标签等教具,随后,这节“与众不同”的数学课开始了。

首先是厂家向商家介绍商品,推销商品,接着由商家以50%的利率定出卖价,再由顾客挑选商品,消费者还提出打折的要求。

一系列的销售过程使我们明白了利润率、成本价等概念,还掌握了“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商品利润”等公式,新课程这样的学习方法既轻松又有趣。

自从学习了新教材以来,我发现自己各方面都有了提高,全新的教学理念征服了我,新教材让我越来越爱学数学,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的快乐就是互动交流。

从学生的评价中,我似乎看到了学生一张张一笑脸,充满欣喜和自信,似乎看到了数学课堂充满愉悦和挑战。

新的课程理念,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学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作为教师,还有什么能比看到学生的进步更感到欣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