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909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docx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量沙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量沙(四篇)

目录: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量沙一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金牌送货员二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魔术机器三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到底有多长四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量沙一

设计思路:

沙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动性常常会使孩子激动不已:

他们会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会把沙当成米、糖等做游戏;会在沙里种上一棵小树或小草;会在沙坑里挖个洞做小动物的家。

他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玩沙,相互比着各自沙的多与少,常常争执不下。

(因为大班幼儿对于长度、高矮有一定的测量经验,但对于沙、米类的量的测量,幼儿缺乏经验。

)针对他们在玩沙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量沙》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两两合作、实验、记录,集体统计、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量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操作记录中的数据作用。

量沙活动始终结合在运沙游戏中,游戏性与探索性恰当地结合,使幼儿探究既有兴趣,又有目标。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

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沙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沙?

2、幼儿第一次运沙。

(1)提出要求:

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运沙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沙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

(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沙,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沙:

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沙,验证。

(1)统计运沙次数

(2)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同一堆沙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

(3)统计数据

(4)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

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

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沙,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

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金牌送货员二

【设计意图】

大班数学分类活动,可分的东西很多,之所以选择分手套是因为手套的收集比较容易,而且孩子们也喜欢手套。

本次活动,我将游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送手套”这一游戏探索分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按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探索用多种方法给手套分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副手套;

2.记录卡、标记卡;

3.展板;

4.自制金牌若干。

【活动过程】

1.明确任务:

以游戏“帮妈妈送手套去专卖店”的情节导入,请幼儿看清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2.第一次分类:

(1)活跃气氛:

和自己的手套跳个舞。

(2)讲讲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标记。

手套分为毛线织的,棉布做的,有手指的手套和没有手指的手套。

(3)按手套的形状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形状标记(有手指的和没有手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4)按手套的材质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材质标记(棉布做的和毛线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3.再次分类:

按手套的形状、材质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到达“手套专卖店”,按展板上的要求送手套到相应的筐中。

展板上标记:

(1)没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2)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3)没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对分类进行记录。

统计各种手套的数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5.检查记录结果,评出金牌送货员,结束活动。

给孩子们带上金牌,“坐车”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心情愉悦,在进行一次分类时,几乎没有错误。

在探索按两次特征分类时,有一小部分幼儿速度慢了些,但最终还是能顺利完成。

记录时,方法略显单一,半数幼儿能有创新,应多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总体的教学效果很好。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魔术机器三

活动名称

数学活动:

魔术机器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活动,按照一定的要求操作……

2、发展孩子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3、通过观察推理,学习归纳数量递增递减规律。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推理学习归纳数量递增递减规律

活动准备

集体准备:

雪花片若干、实物卡、点卡若干、魔术箱一个

自行准备:

空白作业纸若干(人手4—6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魔术箱,引起兴趣。

师:

“这个纸箱是一台魔术机器,会变魔术,今天老师就要用这个魔术箱子来变魔术,请你们仔细看,看看老师变出了什么!

二)教师通过魔术箱演示魔术,幼儿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演示魔术a——多1魔术

1)放进1个雪花片变出2个雪花片,请幼儿说说,魔术机器是怎么变的。

2)接着放进2个雪花片变出3个雪花片,请幼儿说说,又有什么不一样。

3)再放3个雪花片,请幼儿猜猜会有几个雪花片出来?

为什么?

4)——“你们发现魔术箱的秘密了吗?

”(出来都多了1个)

2、演示魔术b——少1魔术

1)放进一张数量为5的实物卡片,变出数量为4的实物卡片,请幼儿说说,魔术机器是怎么变的。

2)以此类推,再变两次,请幼儿归纳魔术机器是怎么变的。

三)与幼儿合作变魔术,巩固幼儿对递增、递减规律的认识。

1、放入一张数量为2的点卡,请幼儿在空白的作业纸上按递增规律画出变出来的点卡。

2、请一名幼儿上来任选一张点卡放入魔术箱,其他幼儿按递增规律画出变出来的点卡。

3、以相同的方法请幼儿共同完成递减魔术。

四)幼儿操作练习

完成幼儿用书p25、26练习。

活动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能力选择提高活动难度,如“多2魔术”、“少2魔术”、“变一半魔术”、“变两倍魔术”等等;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到底有多长四

设计思路:

测量是数学在真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

《纲要》指出:

“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从最近我园种植地里的甘蔗成熟后对甘蔗长度的讨论引发,内容抓住孩子的兴趣,贴近其最近发展区水平。

活动中,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步步推进,引导幼儿通过猜测讨论、观察比较、实验操作、交流分享等方法,帮助幼儿在与熟悉的自然测量物:

树叶、胡萝卜等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和建构对测量的直接经验,积累学习感受,建构数学知识,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测量物测量长度,感知多种测量方法。

2、引发幼儿对使用生活中常见自然物进行测量的兴趣。

重点:

在探索中学习感受多种测量方法。

难点:

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

活动准备:

ppt课件;树叶、胡萝卜若干;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问题:

(价值分析:

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种植地里的甘蔗宝宝,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长得有多高?

蚯蚓们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奋勇来帮忙,为它量量到底已经长得多高了。

蚯蚓们开始到处找材料为甘蔗宝宝量身体,你们说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二、根据故事情节,尝试使用不同的自然物进行测量(价值分析:

多种测量方法、问题的设疑,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务的快乐中,迎接新的挑战,积累对测量的直接经验。

(一)许多相同的树叶,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

?

从头至尾

?

树叶要像好朋友似的紧紧挨着

?

排成一直线

(二)一根胡萝卜,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关键问题:

胡萝卜从哪里开始放?

为什么要做记号?

分析测量要点:

?

从头至尾

?

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

一边量一边数

(三)没有材料,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

当没有材料时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能测量,是最简单、方便的测量工具。

三、经验拓展(价值分析:

进一步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测量的关注,不断积累新经验)

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方便的测量好方法。

如:

尺等。

活动评析:

这个大班数活动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

它所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物都来自于幼儿日常接触的生活中的物品。

因此在活动中,我觉得幼儿对材料操作很熟练,避免了材料本身由于陌生引起的无关探索的干扰。

活动的整体设计是层层推进的,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发幼儿一步一步探索新的测量方法,在这其中幼儿能积极开动脑筋,相互讨论、大胆猜测,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其中,事实上最终孩子们找到了全部适宜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索成功地满足。

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对于提问的设计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引导幼儿推进猜测、进一步思考,在本活动的难点部分:

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

花了较长时间在这个环节上,致使整个活动时间上略有超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