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494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docx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30《师说》

师说

一.基础知识

1.生字:

(1)官盛则近谀yú

(2)其可怪也欤yú

(3)郯子tán(4)苌弘chánghóng(5)师襄xiāng

(6)老聃dān(7)蟠pán(8)经传zhuàn

(9)贻yí(10)句读dòu

2.应理解的词语:

(包括通假字)

(1)受业:

教授学业。

受,通“授”。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惑,疑惑。

(3)庸知:

哪管。

庸,岂、哪。

知,管,过问。

(4)无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5)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7)句读之不知: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8)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以……为耻。

师,从师,动词。

(10)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11)官盛:

官职高。

(12)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看不起。

(13)术业有专攻:

专攻,专门研究。

(14)不拘于时:

拘,拘束,限制。

(15)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16)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17)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3.古今词异义现象: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求学的人。

今: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

两个词,“从”是动词,指跟从,“而”是连词,顺接连词。

今:

一个词,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

两个词,指不一定。

今:

合成一个副词,指不需要。

4.本课存在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被动句

①氏……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此句用“于”字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5.词类活用现象:

(1)吾从而师之师:

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

以…为耻,名词的意动用法。

6.归纳本课文言虚词的用法:

(1)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2)之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②吾从而师之代词,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人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不译,用在定语和所字词组之间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

⑦句读之不知助词,不译,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3)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却

②则群聚而笑之连词,就

(4)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被、受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5)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用来……的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7.辨明词性,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huán流传,动词

(1)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传文,名词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名词

(2)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动词

①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

(3)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于,比,介词

(4)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

①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5)

②……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6)

②闻道有先后道理,名词

8.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关于“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

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这次文学改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

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

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3)关于“骈体文”:

“骈体文”要求文章词句整齐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又称“四六文”。

在汉语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骈体文曾经是一股逆流,它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的产物,是和人民口语背道而弛的书面语言。

但是,骈体文不是没有好作品,它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有着很大影响。

(4)本文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而,在当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很少。

即使有,也总是被贵族子弟们所嘲笑,视为师之人为狂人。

只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众人的讥笑和羞辱,收纳学员,并作《师说》来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这真是难能可贵。

二.学习指导:

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学者必有师”,这是开篇第一句话带出的。

问:

第一节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答:

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用下定义的方法界定“师”的内涵,然后申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再将讨论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问:

第二节阐述了什么问题?

思路又是怎样展开的?

答:

第二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先感叹“师道”失传“久矣”、今日扭转世风更难,也就是暗点文章写作背景,接着作者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从师态度与结果的对比;择师教子和自夸“耻师”的对比并推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学习态度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来将论述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来。

问:

第三节的思路又是怎样展开的?

答:

先引述孔子的言行,即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阐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然后由此引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总之,本节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的关系。

问:

最后一节交待什么?

答:

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缘起,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

问:

用一句话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旨?

答: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问:

本文在论证方面有何特点?

答:

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如开头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后为“师”下定义,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是由下定义而作结论的方法;又如在第2节中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耻于师”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再如在第三节中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

用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来增强说服力,这是引用的论证方法。

②从论述语言上,可看出韩愈散文的气势充沛、笔力雄放,具体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体现在多用连珠句上(所谓连珠句,就是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的句式)、体现在运用丰富的语气表达上(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不同语气表达“耻学于师”不明智的结论上)。

三.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孰能无惑(疑惑)

②不拘于时(限制)

③郯子之徒(这类人)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象你一样)

⑤无长无少(通“毋”,没有)

⑥或师焉,或不焉(通“否”,表否定)

⑦君子不齿(不放在心上)

⑧官盛则近谀(高,奉承)

A、①③⑤⑦⑧B、①②③⑥⑧

C、①②③⑤⑧D、①②③⑦⑧

2.诵读时句中停顿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是()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4.默写无误的一句是()

A.夫焉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受之书而习其句逗者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闻道有先后,数业有专攻

5.下列句子当中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余嘉其能行古道

6.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年,乃流王于彘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使先生自责,乃自誉也

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

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译文: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译文:

那人和那人年纪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

D.其闻道也固先于吾。

译文:

他听到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8.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嗟(juē)庸(rōng)郯(tàn)乐(yuè)师

B.拘(jū)欤(yú)蟠(pán)盛(shèng)大

C.巫(wū)贻(yí)襄(xiāng)句读(dòu)

D.谀(yú)聃(dān)苌(chāng)经传(zhuàn)

9.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选择恰当的用法。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A.是用来……的

B.……的原因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就B.才C.竟然

(3)则群聚而笑之()

A.连词,却B.副词,就是C.连词,就

(二)填空题:

1.韩愈,字_________,唐代__________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

是著名的________家,思想家,谥号__________。

与柳宗元一道提倡___________

_____,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后人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从师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读第二段,概括出文中运用的三组对比,并说明对比的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a。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b,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公,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都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c:

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智可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得匹夫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天云山之云,而不能加宪宗之惑;能训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d,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注:

a异端并起:

儒家斥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为异端。

本文指汉魏、六朝以来长期兴盛的佛、老。

b麾,通“挥”,指挥,号召。

c盖尝论天下人之辨:

我曾经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

d庙食:

庙祭。

1.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道丧文弊弊:

衰弊、败坏

B.异端并起起:

出现。

C.历唐贞观……历:

经过,经历。

D.辅以房、杜、姚、宋辅:

辅导。

2.比较下列各句“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而不能救

(2)而勇夺三军之帅

(3)而不能回宪宗之惑

(4)而不能弭皇甫、李逢吉之谤

A.

(1)与(3)相同;

(2)与(4)相同

B.

(1)与

(2)不同;(3)与(4)不同

C.

(1)与(4)相同;

(2)与(3)不同

D.

(1)与

(2)不同;(3)与(4)相同

3.对“于”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复归于正于:

到。

B.盖三百年于此矣于:

C.能信于南海之民于:

对于

D.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于:

4.“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在文在的准确意思是()

A.认为人为了争权夺利,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上天不容许这样去做。

B.认为人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唯有天道不容许任何虚伪。

C.认为人为了争权夺利,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天道不容许任何虚伪。

D.认为人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上天不容许这样去做。

5.“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在文中准确意思是()

A.这大概是因为韩公所能做的是替天行道。

B.这大概是因为韩公所能做的是执行天理。

C.这大概是因为韩公能尽天理。

D.这大概是因为韩公所能做的是顺应天道。

6.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公独具浩然之气的一组是()

(1)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2)智可欺王公

(3)力可得天下

(4)犯人主之怒

(5)能训鳄鱼之暴

(6)而勇夺三军之帅

A.

(1)(3)(6)B.

(2)(4)(5)

C.

(2)(3)(4)D.

(1)(4)(6)

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公的真心诚意,使得天下人从衡山的云雾中摆脱出来。

B.韩公的忠直,使得人家的主人暴怒发作。

C.韩公的勇气能够夺得并担任三军的主帅。

D.韩公的文章,使得八代以来衰颓的文风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道把天下人从佛教、道教的异端邪说中拯救出来。

(四)课内语段阅读: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①、①、①、①。

①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②③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孔子曾向谁学习过?

请依顺序在标有①的横线上填空。

2.本文段中引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的话为什么不加引号?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请在原文段中填空。

4.翻译下列语句: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术业有专攻

5.与文段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惑之不解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吾欲之南海

6.文段中划序号的三个“师”中,有一个意义及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这一个是()

A.②B.③C.④

(五)课外语段阅读:

段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②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③。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④而东。

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⑤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⑥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⑦病⑧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⑨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①论师道书》)

(注:

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的孙子,元和十四年中进士。

元和八年,他曾请求柳宗元做他的老师,这是柳宗元答复他的信。

这封信的前半论师道之衰,表示自己不敢担当老师的名义。

后半着重阐述自己“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②抗颜:

毫不客气的样子。

③增与为言辞:

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④挈挈:

孤独的样子。

⑤被:

覆盖。

⑥苍黄:

同仓黄,张皇失措的样子。

⑦以:

通已,太甚。

⑧病:

有毛病,不妥。

⑨:

通炫,显露自己。

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正确译句是()

A.人们担心自己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B.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C.人们得病是因为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D.人们担心别人喜欢当自己的老师。

2.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炊不暇熟②又挈挈而东③如是者数矣④被南越中数州

A.①xiá②xié③shù④bèishù

B.①xiá②qiè③shù④bèishù

C.①xiá②qiè③shuò④bèishù

D.①xiá②qiè③shuò④pīsh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1

人益不事师

A

2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炜、允之任也

1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B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1

至无雪乃已

C

2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1

顾吠者犬耳

D

2顾野有麦场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亦以病吾子”中“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5.文中从“屈子赋曰”到“日出则犬吠”段文字中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比喻(填四个字)。

6.对文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柳宗元正文反说,直抒了他对当时人们讥笑韩愈为师事情的愤慨,他实际上是站在韩愈一边,主张从师重道的

B.本文表达了柳宗元对韩愈好为人师的不满,力诫韦中立不要拜自己为师

C.本文表现了柳宗元对群人讥笑韩愈使韩愈孤独为师之事的畏惧,柳宗元害怕连累韦中立,不愿为人师

D.本文表达了柳宗元对韩愈狂妄自大的厌恶,认为韩愈不顾流俗好为人师是韩愈在哗众取宠

段二: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潮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

“吾欲读书,何如?

”敦颐曰:

“老公无及也,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卞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卞守虔,敦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

“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知也。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

谮,音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名敦实元:

原来。

B.有狱久不决狱:

案子。

C.一讯立辨辨:

弄清。

D.孰视其所为孰:

谁。

2.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吾不为也②请为公言之③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④孰视其所为

A.①和④同,②和③同

B.①④同,②③不同

C.①④不同,②③同

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英宗旧讳改焉旧讳:

皇帝旧名

B.乃委手版归手版:

即“手板”

C.富家大姓大姓:

人多的姓

D.卞守虔守虔:

担住虔州知州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有囚法不当死②众莫敢争

A.①有囚徒法不应该(判处某人)死刑

②大家都不敢(与他)争

B.①有囚徒法不应该(判处某人)死刑

②众人没有谁敢(与他)辩论

C.①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

②众人没有谁敢(与他)辩论

D.①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

②大家都不敢(与他)争

5.①公老无及也②部使者赵卞惑于谮口

A.①公公年龄太大,就不要想这事了。

②部使者赵卞对周敦颐的话感到迷惑。

B.①公公年龄太大,就不要想这事了。

②部使者赵卞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

C.①您年龄大了,来不及了。

②部使者赵卞被一些毁磅周敦颐的话所迷惑

D.①您年龄大了,来不及了。

②部使者赵卞对周敦颐的话感到迷惑。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1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2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3虽下之,民不肯从。

4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敦颐断案能力很强,有些老狱吏都不如他。

B.周敦颐不畏权贵与强悍,公正办案,这是很可贵的;但在上级不听的情况下,采取“委手版”“弃官去”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C.“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取得如此效果,关键在“善政”的建立。

D.赵卞曾因误解周敦颐而对他很严厉,但周敦颐处之泰然,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赵卞的尊敬。

四.自我反馈:

(一)1、B(④相若:

相似;⑤无:

无论,不分;⑦不齿:

看不起)2、C(若要使朗读的语气停顿正确,必须辨清句子的语意和语言结构。

这是一个因果复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谓语。

句中停顿应在主谓语之间,否则就读破句了。

两个分句之间自然应停顿一下。

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个动宾短语,动词“欲”和宾语“人之无惑也”可以稍做停顿;这个分句的谓语是“久矣”,主谓句之间应停顿一下。

由此可见词意结构和读音停顿的密切关系,把握好这个关系是掌握诵读的要领。

3、B(①表凭借,其余的表原因)

1、C(A应为“庸知”;B应为“授之书”、“句读”;D、应为“术业”)5、C(“受”通“授”)6、D(只有D项与例句中“乃”讲作“竟然”;A译为“于是,就”;B译为“才”;C译为“再,就”)7、D(D项中“其闻道也”应译为“他懂得道理”)8、A(“郯”应读tán)9、

(1)B

(2)C(3)C

(二)1.退之河阳韩昌黎文学文公古文运动

2.传道受业解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