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385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docx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含答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

本课话题 ——孝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做儿女的你,也有悔之晚矣的叹息吗?

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希望这句古训,不再在我们生活中演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板车女孩黄凤:

爸在家就在

黄凤6岁时,她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妈妈离开家。

11岁时她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把爸爸带到上海治病。

连续10年,她独自照顾爸爸,给他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

风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弃!

16岁的黄凤说:

委屈时看见我爸笑,就没事了。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孝有三:

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6.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干冽(  )  泥泞(  )  绰号(  )

肥沃(  )  恪守(  )支撑(  )

憧憬(  )怀揣(  )高耸(  )

镌刻(  )颁发(  )砸脚(  )

【答案】 liè nìnɡ chuò wò kè chēnɡ chōnɡ chuāi sǒnɡ juān bān z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伺

(2)靡

(3)累

(4)差

2.语境辨析法

(5)“叨叨团”还建立了“唠(  )叨热线”,每位志愿者坚持全天开机,及时为老人提供“电话唠(  )嗑”服务,还可根据老人需求随时上门服务。

(6)“我想着最多一年半载(  )就可以帮她找到亲人,没想到这一找就是10多年。

”他一边下载(  )资料一边说。

【答案】 1.

(1)cì sì 

(2)mǐ mí (3)lěi léi lèi (4)chà chā cī 2.(5)láo lào (6)zǎi zài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溜 遛 

(2)晰 皙 (3)瞌 嗑 磕 (4)俏 诮 峭 (5)昭 诏 沼 (6)榻 塌 蹋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赡养·抚养

两者都有“在生活方面提供物质、生活费用等”的含义。

从意义上: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抚养”指爱护并教养。

从侧重点上:

“赡养”侧重“供养”,“抚养”侧重“教养”。

从使用对象上:

“赡养”只用于晚辈对长辈,“抚养”一般用于长对幼。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应定期看望或问候父母,其立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________(赡养/抚养)”。

有些无儿女的家庭就想办法________(赡养/抚养)孤儿,为防老作准备。

陈战的父母遇难后,他们兄弟俩就由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来抚养。

【答案】 赡养 抚养

2.搜集·收集

两者都有“聚集”的意思。

“搜集”指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既表示聚集,又有找、查的含义;“收集”指使聚集在一起,侧重在聚集、获得,不强调寻找,更无“搜查”的含义。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针对这种现象,《兰州晨报·分类信息》二手房交易信息平台专门________(收集/搜集)了一手二手房买卖、租赁及转让信息,在平台上汇总发布,只为提供给大家便捷透明的交易信息。

(2)到2020年,全市98%以上的村庄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集中投放、________(收集/搜集)和无害化处理机制;基本形成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和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处理体系。

【答案】 

(1)搜集 

(2)收集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  )

理由:

                               

【答案】 ×。

“忍无可忍”忍得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形容忍耐达到极限。

其结果往往是做出某些反抗举动,而例句中的两个民工在被毒打后,最终不得不承认了盗窃,前后构成矛盾,所以此成语属于误用。

(2)毕业前夕,我们五个要好的同学相约漂流大峡谷,共享天伦之乐。

(  )

理由:

                               

【答案】 ×。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只能用于家人,不能用于同学,使用对象出错。

(3)对于发生在校园内的事情,同学们虽然耳熟能详,但因为缺乏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所以往往熟视无睹。

(  )

理由:

                               

【答案】 ×。

“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情,大多是学生亲身经历或目睹的,而“耳熟能详”强调是听的次数多了,不合语意。

电台节目制作人——温秋阳

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

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1989年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

温秋阳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

优秀节目主持人——赵薇

因《永不消逝的歌声》获“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

《白发的期盼(节选)》

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

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

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

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广播稿

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作者怀着比较明确的目的去访问有关人士,并集中说明某一主题的新闻体裁。

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但又必须有生动的现场描写,而且比人物通讯有更强的新闻性和针对性。

采写人物专访,首先,要选准采访对象;其次,要注意再现采访对象的谈话风格。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白发的期盼(节选)》

这篇广播稿,通过对老、中、青三类不同对象的调查采访,关注了目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表达了老年人(白发)的期盼——多在精神方面对他们进行关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一种持续完好的精神状态中颐养天年。

《永不消逝的歌声》

本篇人物专访围绕“传歌者”这个中心,来定位王洛宾。

从王洛宾的艺术梦写到倾其一生心血,和中国民歌结下的不解之缘。

王洛宾的一生,以歌为伴,即使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他始终都没有失去自己的音乐。

他的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那永不消逝的歌声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答案】 ①中年人忙碌无奈 ②采集改编民歌

一、阅读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开头至“社会结构已经必然威胁到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白发的期盼(节选)》这则广播访谈是如何提出“精神赡养”这一概念的?

“精神赡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广播访谈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入,用老人“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

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了共同的感受:

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

”文章接下来借人口学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

一层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能否尽到“精神赡养”责任的关键是要看老人是否具有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2.插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 前边的交谈说明了很多老年人很孤独,下文则谈年轻人大都不“常回家看看”,在交谈过程中是一个转折和过渡;歌词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衬出老年人的孤独;引出了下面的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连“常回家看看”这并不高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深化了文章主旨。

二、阅读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记者:

说起传统伦理道德”至结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3.阅读《白发的期盼(节选)》,概括老、中、青三代对精神赡养的态度各是什么?

与他们的对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意图?

【答案】

人物

态度

意图

老年人

不缺少金钱,希望老来能团团圆圆,享受“天伦之乐”

与老年人的对话重在表现他们“精神需求”的急切,意在说明提出“精神赡养”这一问题的现实性

中年人

在精神赡养问题上是有心无力,为生活所迫,没有办法。

也有的是身体不适、疲劳使他们自顾不暇,而“懒”于做“精神赡养”

与中年人对话重在表现他们“精神赡养”责任意识的淡薄,意在说明呼吁重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青年人

家庭观念淡薄,对“精神赡养”根本没形成认识

与青年人的对话重在表现年轻人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强调呼吁“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三、阅读课文《永不消逝的歌声》开头至“和中国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章开头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音乐共同构筑了一个情景:

在一支熟悉的乐曲声中,目送一位令人尊敬的民间音乐家渐渐远去,一下子使听众陷入一种既悲伤而又肃然起敬的情感之中。

利用情景设置悬念,并为倾听下文做了情感铺垫。

四、阅读课文《永不消逝的歌声》“有人问王洛宾”至结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5.王洛宾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热爱生活、深入生活。

王洛宾拜草原的牧人和终年奔走在大漠的“赶脚人”为师,搜集、整理、改编民歌。

(2)热爱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

王洛宾曾说,我要再活100岁,再写100首好歌。

(3)顽强乐观,锲而不舍。

面对牢狱生活,毫不抱怨,乐观面对,创作了大量作品。

(4)生命不止,创作不息。

即使是在病榻上也不停止创作。

6.阅读全文,说说王洛宾为什么会成为“西部歌王”。

【答案】 

(1)王洛宾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民歌这块肥沃的土壤,深爱着民歌。

(2)采集和改编民歌。

①向维吾尔族司机求教,创作了《达坂城的姑娘》。

②张正和、程琳夫妇讲述了《阿拉木罕》的改编过程。

③即使是在狱中,王洛宾仍不放弃采风,不惜用仅有的窝头和别人换取民歌。

(3)能够正确地面对不幸的遭遇。

面对历史的不公正待遇,面对狱中生活,面对社会的零回报,依然积极顽强面对。

(4)融会贯通,厚积薄发。

(5)生命不止,创作不息。

在病榻上,完成了《歌唱万年青》;曾多次对人讲,要再活100岁,再写100首好歌。

话题:

有人认为,在当代社会对老人而言,“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重要,也有人认为,“物质赡养”比“精神赡养”重要得多,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学生甲:

我认为“物质赡养”比“精神赡养”重要。

从大部分老人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老了之后,生活水平有所降低,特别是有病时,因为高昂的医疗费,他们通常不能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所以这时应给予老人物质上的帮助,保障他们的生活、医疗费用,并给予生活上的照料,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所以我认为“物质赡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我的观点:

                               

【答案】 我认为“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重要。

对于老人而言,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情感和精神交流,是儿女的关心,是亲情。

一个电话、一封家书、一张贺卡、一次探望,都能给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以慰藉,都能给老人带来无限的欢乐。

1.写作特色

情景设置

在《永不消逝的歌声》中,情景的设置,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了解了王洛宾的人生经历,品读了王洛宾的人物形象,体味了王洛宾献身音乐的内在精神;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了我们聆听的世界,纯洁了我们的灵魂。

2.写法指导

情景设置的作用

(1)情景设置可以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

如本文中开头的情景描写,有效地引出了对王洛宾的介绍。

(2)情景设置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情景设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塑造人物的外表、性格,甚至还能揭示人物的思想境界。

(3)情景设置可以成为文章的动情点。

某些情景设置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样有利于让读者沉浸于文本之中。

如本文开头的情景设置有效地让读者沉浸在悲伤氛围中。

(4)情景设置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

有些文章的主题是蕴含在情景的描写中,情景交融使主题的表达更加含蓄有韵味。

运用情景设置可以利用以下四种方法:

(1)以环境变迁衬情。

即通过环境的变化表达情感的变化。

(2)以设计巧合激情。

通过设计巧合情景,使文章具有戏剧性效果,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3)以个性化的语言传情。

个性化的语言能更好地传情达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以联想想象拓情。

想象和联想可以补充和扩大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能更充分地表达情感。

3.迁移应用

请用下面提供的三个词语的情景设置,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字,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意蕴,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路身影足迹

【参考答案】 崎岖的小路盘旋着,仿佛没有尽头。

而昏暗的身影在树影的折叠下更加的朦胧,仿佛魑魅魍魉的阴深獠牙。

但那坚实的脚步,不深的足迹,却映照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也许茫茫的前方还是充满了茫然,也许未来的路程还是布满了艰辛,但一个一个脚印,一段一段路,总会走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1.课内素材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坎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

1938年他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60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18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他执着于西北民歌的搜集、整理和改编,就是在艰苦的狱中,他也用仅有的窝头去换民歌。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应用角度】 “追求”“生活与创作”“足迹”“苦难是笔财富”等。

2.精彩应用

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天空,会更加空明,更加蔚蓝;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将会更加闪亮夺目。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苦难充盈了他的生命,而他安然接受生命的“痛吻”。

流浪于西部,漂泊于漫天黄沙中,像一株风雨中的橄榄树,带着“雨过天会晴”的信念,执着地守望自己的梦想。

终于,迎接他归来的,不仅仅是风雨过后的晴空,还有那暖暖的太阳,还有那骀荡的春风。

雨过天会晴,是一种执着的信念,是一种乐观的向往。

就像王洛宾,困境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信念,真诚地期待明天会更好,而命运回馈他的,也正是光明灿烂的未来。

孝心无价

毕淑敏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认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

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②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③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④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⑤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⑦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⑧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学标题

直抒胸臆的标题阐明了文章的主旨,“孝心”无价,在与金钱的对比中突出了“孝心”无可比拟的地位。

2.学开头

文章第①段列举了苦孩子求学和父母卧病在床,自己却断然离去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孝。

为后文对孝的具体阐释张本。

3.学排比

第②段画线处排比句的运用,铿锵有力,述说了那些赤诚忠厚的人对自己的父母许下的“孝”的宏愿。

第③⑥段中排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说明了人该尽孝时必须趁早,千万不能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4.学结尾

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呼吁“天下的儿女们”抓紧时间向父母尽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