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86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docx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

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

10.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

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

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

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

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6.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喊出“救亡”口号,他翻译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17.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攻克永安,分封诸王,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

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位首都。

1956年上半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写下了“三原”: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不分男女每人一份,16岁以下减半。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积极性:

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有更完备的内容,深刻触及了封建社会矛盾核心。

局限性:

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性。

4.《资政新篇》(1859年),作者:

洪仁玕(干王)

内容:

(1)政治:

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2)经济:

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准富人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思想文化:

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外交:

与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严禁鸦片入口,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评价:

《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局限性:

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5.1856年9月,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6.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过程;

(2)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两个纲领);(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具有世界意义。

7.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8.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是革命的主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9.洋务派主要代表:

奕訢(倡导洋务的首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10.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总理衙门大臣有:

奕訢、桂良、文祥。

11.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后来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中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其次是加强海防、边防,抵御侵略。

13.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主力、李鸿章管辖)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最重要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有: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

解决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求、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经费的需求)。

1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1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6.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18.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康有为旗手)

(2)著书立说(康的“两考”、梁《变法通义》、谭《仁学》、严复《天演论》)

(3)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4)办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办报纸:

上海《时务报》(梁)、天津《国闻报》(严)、湖南《湘报》(严)

设学堂:

万木草堂(康)、时务学堂(梁)

19.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张之洞的《劝学篇》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论战的实质:

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20.“百日维新”:

1898.6.11,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到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重新“训政”,共103天。

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等。

经济方面: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等。

军事方面:

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等。

文化教育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创设京师大学堂,广设学堂;提倡西学,翻译西书,派人出国留学等。

21.“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2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

(1)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维新派自身的局限(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次要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维新派无严密组织、不掌握军队;(3)没有发动群众支持。

24.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3章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增强。

2.1901年,清末“新政”

“新政”的原因:

为了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

“新政”的内容:

(1)改革官制,整顿吏制;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学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新政”的目的:

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邹容:

《革命军》,阐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一个喊出了“中华共和国”的口号。

陈天华:

《警世钟》、《猛回头》,揭露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1894年兴中会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重要的有华兴会(黄兴)、光复会(蔡元培)、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5.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

1905年8月;地点:

日本东京;领导人:

孙中山(总理)、黄兴;机关报:

《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标志着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6.三民主义学说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内容: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国家。

评价:

第一,进步性是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第二,局限性:

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内容: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评价:

第一,进步性: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目的问题。

第二,局限性:

没有明确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最具特色的内容)

内容: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属于原主,革命后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评价:

局限性是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农民的理论武器。

对三民主义整体评价:

进步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推动了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

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

第二,革命派只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7.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

孙中山,《民报》

改良派:

康有为,《新民丛报》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的意义: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8.1911年4月,黄兴领导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9.1911年5月,保路运动。

清政府将川汉、粵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南、湖北、广东、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以四川省最为激烈。

四川总督赵尔丰制造了成都血案。

10.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联合行动,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11.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标志着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

(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设行政、司法、立法机关;

(3)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6.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17.辛亥革命的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8.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7年)

第一,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镇压“二次革命”;

(2)总统制代替内阁制;(3)复辟帝制(袁世凯、张勋)

第二,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文化上,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19.孙中山为挽救共和所作的努力

(1)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2)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反袁)

(3)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反袁)

(4)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段)

(5)1920—1922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4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主要阵地:

《新青年》编辑部和北京大学。

3.主要代表:

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5.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6.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脱离社会实践,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3)在实行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7.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给中国一个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8.李大钊:

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

主要代表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9.五四运动的爆发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

十月革命开辟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产业工人达200万;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10.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6月3日以前,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

6月3日以后,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力。

1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分为三类:

第一类: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陈独秀、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

第二类:

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

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杨匏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

第三类:

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活动家:

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

1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

李大钊:

在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

上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

(3)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湘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国民》

14.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15.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成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2)1920年10月:

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16.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李中主持成立了第一个产业工会:

上海机器工会)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大的召开

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后改在嘉兴南湖游船上

代表:

12人。

另有包惠僧、马林、尼科尔斯基。

主要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制定党的纲领: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取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

(3)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

(4)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5)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书记)、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1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深受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有一个好阶级基础。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9.中共二大: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7月)

内容:

(1)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提出“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方法。

意义: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八十多年来没有弄清楚的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0.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工人运动。

21.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香港海员大罢工(起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终点:

林祥谦、施洋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