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28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词、句、艺术手法)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主旨)

(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

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十)当堂练习:

(赏析《杳杳寒山道》)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十一)课后作业: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

2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

“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

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

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

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

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

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

(课件出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

“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

“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

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

《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

(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

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

”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

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板书诗题:

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

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

“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

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

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

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

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

(板书:

相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