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777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docx

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考答案完整版

“外国文学专题”形考1

一、选择题(共28分)

(一)已知作品选择作家(每题2分,共10分)

1.《大师和玛格丽特》

A.帕斯捷尔纳克B.法捷耶夫C.肖洛霍夫D.布尔加科夫√

2.《麦田里的守望者》

A.塞林格√B.斯坦贝克C.菲兹杰拉德D.马克·吐温

3.《伤心之家》

A.罗曼·罗兰B.高尔斯华绥C.萧伯纳√D.雷马克

4.《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A.高尔基√B.法捷耶夫C.绥拉菲莫维奇D.马卡连柯

5.《老人与海》

A.斯坦贝克B.海明威√C.杰克·伦敦D.爱伦坡

(二)文学史知识选择填空(每题2分,共18分)

1.在30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剧作家旭恩·奥凯西和小说家威斯坦·休·奥登。

2.“愤怒的青年”得名于约翰·奥斯本的剧作《愤怒的回顾》。

3.马尔罗是作家又是政治活动家,曾多次来到中国。

他著有两部描写中国工人罢工和起义的作品:

《征服者》和《人的状况》。

4.雷马克最著名的作品是《西线无战事》。

小说以客观的态度、生动细腻的笔法描写战争的残酷场景,写青年士兵的经历和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和《美国的悲剧》。

6.“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之一是菲兹杰拉德,他的代表作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7.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是《飘》,作品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

8.20世纪美国在戏剧方面的主要成就除奥尼尔的作品外,还有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等名剧。

9.契诃夫主要的戏剧作品有《三姊妹》和《樱桃园》等。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哪些不同?

窗体顶端

象征的人物形象;隐喻性的细节描写;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小说的非情节化;此外他还运用心理分析、含蓄的讽刺,甚至带有荒诞色彩的细节把现实与梦境、真实与幻觉、记忆与印象交织在一起。

2.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叙事剧”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窗体顶端

在布莱希特看来诉戏剧强调戏剧冲突,强调戏剧性,这是一种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命运悲剧理论基础上的戏剧。

也就是说通过模仿引起恐惧和怜悯的使观众的思想产生恐惧和怜悯,从而在道德上得到净化。

而布莱希特倡导的叙事剧,却是要让观众产生思考的兴趣,激发观众变革现实的愿望,并使观众相信世纪是可变的,从而培养观众积极的处世态度。

3.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窗体顶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1934 年8 月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制定的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作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它既体现了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自我更新的机制,诞生了20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独属于苏联的自己的方式,同时也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惟我独尊的地位而束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空间。

五、六十年代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三.论述题(27分)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窗体顶端

一、格利高里的性格特征

葛利高里是出生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他热爱劳动, 淳朴热情, 心地善良, 割草时误伤一只小野鸭,“心里发生了一种突然袭来的非常怜悯的感情”。

他本来过着宁静的生活, 可战争爆发了, 接踵而来的是大革命年代,“人都变得比狼还坏, 四周都是仇恨”, 然而, 葛利高里却努力保持着人的自尊和自信, 从未丧失良知和同情心, 没有堕落为野兽。

他第一次砍死一名奥地利士兵, 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 深沉的痛苦使他“人都变得瘦了”。

他同情惨死于战争的人, 尤其对被盲目的仇恨和偏狭心理所支配的滥杀俘虏和反人道行为感到气愤和痛心, 因此, 一个哥萨克残忍地劈砍俘虏时, 他气急之中朝他开了一枪;哥萨克士兵轮奸波兰姑娘, 他出于义愤挺身解救; 情敌司捷潘在战场上落马遇险, 他冒死救下这个几次蓄意杀害自己的人; 当红军军官波特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白军军官时, 他大为震惊, 竟离开红军队伍。

作为一名叛军首领, 他率队疯狂向红军冲杀, 心里却苦恼万分; 他不仅自己从不抢劫, 严禁部下抢劫, 连他的父亲要趁机捞一把, 也遭到他的斥责制止; 他公然违抗上级命令, 放走被囚的红军, 保护他们的妻儿老小, 骂杀死红军战士的嫂子是“好狠毒的娘们”。

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越来越感到屠杀红军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发出了凄惨的呼喊:

“砍死我吧!

 ”正是主人公身上那战争也不能摧毁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使我们看到了葛利高里人性的光辉与做人的尊严。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葛利高里是复杂的、矛盾的, 既有反抗旧的传统观念的一面, 又有和哥萨克传统意识相妥协的一面。

哥萨克, 这个帝俄时代特殊的军事农民阶层, 有着勤劳、勇敢、独立不羁的性格, 也有愚昧、保守、宗法制的特点。

对葛利高里这个哥萨克无法单一地用美或丑、善或恶来界定, 他善良、正直,却又凶狠、暴烈, 酷爱自由, 向往正义, 勇于探索真理, 然而又左右摇摆。

他大胆追求爱情, 忠于爱情, 但同时又屈从父命娶娜达莉亚为妻, 婚后对她冷酷无情, 在两性关系上也不无放荡行为。

他既为革命效过力, 又屠杀过革命者, 他有着与普通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崇高人格。

但是, 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却停留在原始的层次上。

他性格的善恶美丑并不是简单的并列或彼此割裂、泾渭分明, 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映衬的, 主人公的心灵是个战场, 上帝与魔鬼在此搏斗。

葛利高里很羡慕坚定的革命者珂晒沃依和反动透顶的白军军官李斯特尼茨基,“他们从一开头就什么都清清楚楚, 可是我到如今还是什么都糊糊涂涂”, 其实, 这恰是他卓尔不群的地方。

肖洛霍夫通过葛利高里形象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交织交融, 很难去判断它的是与非, 但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

这就是人格魅力所在。

二、格利高里的形象典型

格利高里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他身上又带着哥萨克时代的种种偏见。

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热爱劳动、崇尚自由、粗犷善战的特质, 在沙皇愚民政策下哥萨克阶层又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体现在葛利高里身上。

一方面, 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

有同情心。

另一方面, 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 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制权看得高于一切。

葛利高里堕入匪帮, 是历史悲剧在葛利高里身上的体现, 是国内战争中哥萨克悲剧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 而这种历史悲剧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葛利高里之所以毅然脱离匪帮,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正因为这样造成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 他寻找中间道路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再碰壁,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 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 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 同各种社会力量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

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那个特定群体不可分开。

透过他的悲剧命运, 反映在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中一部分哥萨克农民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的命运。

三、格利高里悲剧根源性

格利高里的悲剧根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及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

格利高里在很大程度上想超越和反抗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贬低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的尊严。

他不停地追求,但他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否定之中。

对人的爱与恨,对他所做的事情的憎恶与疑惑,对历史事件的拥护与反抗,回避与投入,一道要求主宰着他的灵魂,揉碎着他的心。

葛利高里作为生命个体,有着美好的个性,他的向往和探索体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顿河地区独特的地位和军事生活形成的哥萨克强烈的自我意识、整体感、内聚力、优越感和排外性一直左右着他,使他不可能彻底超越。

他在颠沛流离中一直试图将自己融入到时代斗争、人民大众的洪流当中去,但他顽固的个性主义和怀疑一切的立场,使他最终未能实现与人民的结合。

他在奋斗与挣扎中最后失败,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个性主义者的生命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他有着对生命的无限热情和渴望,只是这种渴望无所着落。

在经历了人生各种苦难之后,葛利高里将原始的激情消磨殆尽,也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

他在个人生活中,格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然而,她到临死前,仍然是原谅他了,仍然那样深刻的爱着他,但小说却没有安排格利高里和娜塔莉亚最后的诀别,没有爱,没有恨,然而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另一面在婀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原以为两个人可以度过难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却被枪打死了。

肖洛霍夫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确实让人心痛。

格利高里的悲剧,还在于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之心。

是的,曾经的他是一个十分冷淡,残酷无礼,冲动草率的哥萨克小伙子。

然而他对人民却又爱得那样的深沉,这份感情直接导致着他悲剧的发生。

小说中展示的战争是极端残酷的,而生活在战争中的哥萨克们更只能如此,为了生存,他们生活在生死之间,在仇恨与怜爱之间,在一次次放下武器,然而又一次次被当时环境而被迫重新拿起武器之间。

诚然,他在如此独立而孤傲的世界中,结果只能是一个悲剧。

四、格利高里人性魅力

从1928 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问世起, 人们对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兴趣经久不衰。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这一形象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

1957年, 肖洛霍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对于作家来说——他本身首先需要的是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

我在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身上就想表现出人的这种魅力。

通读《静静的顿河》, 让我们意识到作家并不是单单想以浓重的手笔来描述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更重要的是想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个人物来表现些什么, 我想这就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通过人物的命运来体现人性的魅力,以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来折射本文的主题。

作者明确表示要通过这个形象的“心灵运动”来体现人的魅力, 人物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 构成这一形象特异的色彩。

葛利高里的魅力就在于痛苦地抗挣战争对他的人性腐蚀和扭曲, 就在于他的人格力量超出其他人。

这是因为在这里历史伦理标准被悬置, 代之以审美标准。

窗体底端

 

“外国文学专题”形考2

阅读教材《20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将《绪论》“一”、“二”中的主要内容概括为800字左右。

要求:

本题目考查学生的概括和综述能力,要求能概括出《绪论》“一”、“二”的要点,有一定的展开说明,要写成一篇小文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

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

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一-现代主义文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外国文学专题”形考3

 

一.选择题(共22分)

(一)已知作品选择作家(每题2分,共10分)

1.《毛猿》

A.劳伦斯B.奥尼尔√C.阿瑟·米勒D.萧伯纳

2.《儿子与情人》

A.劳伦斯√B.乔伊斯C.吴尔夫D.哈代

3.《四个四重奏》

A.叶芝B.瓦雷里C.里尔克D.艾略特√

4.《达洛维夫人》

A.高尔斯华绥B.普鲁斯特C.吴尔夫√D.马拉美

5.《变形记》

A.罗曼·罗兰B.普鲁斯特C.托马斯·曼D.卡夫卡√

(二)文学史知识选择填空(每题2分,共12分)

1.《鬼魂奏鸣曲》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作品,它的作者是斯特林堡。

2.《天边外》是奠定奥尼尔(填作家名)美国重要戏剧家地位的作品。

作品写两个乡下青年的故事。

3.《局外人》是加缪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

萨特认为这本书是理解加缪创作的一把钥匙。

4.吴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

她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是《到灯塔去》。

5.“约克纳帕塔法”是美国作家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小说世界。

其中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喧哗与骚动》。

这部小说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

6.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包括瓦雷里、里尔克等。

二.简答题(每题16分,共48分)

1.存在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窗体顶端

首先,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都关心现实问题,因此他们的作品都与现实紧密相关。

  第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差不多都是哲学学生出生,而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共同理念就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存在主义哲学,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人物性格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某些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理论的传声筒。

同时,哲理化的特征也是20 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的发展趋向,反映了20 世纪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困惑以及执着的探索。

  第三,从形式方面看,存在主义作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

2.《城堡》的多解性是如何表现的?

窗体顶端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神学观点:

虽然都是持神学观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

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经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见人的神。

4)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

5)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

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自由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观点:

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

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地努力,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

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同样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1)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

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普遍的困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

2)《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主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学的观点:

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

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

3)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需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实证主义观点:

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

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

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

  《城堡》的各种解读融为一体,并无主次之分。

城堡是神的恩典的象征,是神驾驭人的命运的象征。

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

城堡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写照。

城堡是荒诞世界的象征。

城堡是卡夫卡父亲的象征。

4.《荒原》的现代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窗体顶端

1)为了表现荒芜、病态和邪恶的主旨,《荒原》彻底摒弃了浪漫主义诗歌以健康、美好、高雅的意象入诗的传统,而延续了象征主义诗歌,特别是《恶之花》选用病态、丑恶、卑微意象的理念;

2)《荒原》具有思维上跳跃幅度大的特点;

3)《荒原》用词之多,在20世纪欧美文学作品中师相当少见的;

4)《荒原》具有明显的音乐结构,仿佛一首宏大复杂的交响诗;

5)《荒原》采用了典型的自由体,诗句长短不一,不用规律的韵,但节奏分明,舒展自如,收放有致;

6)《荒原》既有历史的透视,又有现实的观照;

7)《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的诗作。

5.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内心独白”?

意识流小说最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在这方面它独创了一系列的表现技巧,内心独白,是较为重要的一种。

所谓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的常用手法,它是“默默无声,一人独操的心理语言,或者说是无声无息的语言意识。

”内心独白又可分间接内心独白与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是在小说叙述者的叙述中插入人物的内心活动,通常有“他想”、“他感到”等类似的揭示语作引导。

直接内心独白是没有任何揭示语的小说人物意识的直接呈现,是叙述语言和人物意识的直接转换。

直接内心独白在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常见,它能够造成人物内心无保留地直接初露给读者的真切效果,又由于没有作者的介入而最接近人物意识的原生状态。

窗体底端

三.论述题(27分)

《尤利西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窗体顶端

作者以“尤利西斯”(希腊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罗马化名)作为书名,而且把这一天内自己小说人物的活动和希腊史诗《奥德修纪》中的人物加以对应,还完全搬用了《奥德修纪》各章的名字,作者的目的似乎就是通过古往今来的对照看一看今日的世界和今天的人,从而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有缺点,却也不乏好的品质。

但时代和社会,总之,是现代的西方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把他们造就成今天的这个样子。

布卢姆意志薄弱、苟且偷安、庸俗猥琐;斯蒂芬精神空虚[自甘堕落,生命力的下降,上进心的缺失;他俩的这肯性格特征不是偶然显现的一种特殊品质,而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

朝气蓬勃、精神高昂、奋勇向上的时代精神日已成为过去。

窗体底端

 

“外国文学专题”形考4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什么是未来主义?

窗体顶端

1.什么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未来主义文学的成就不如未来主义绘画高,在横向上也并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

未来主义文学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

其特点是抨击国家机器,要求社会变革,寄希望于未来王国,但其否定一切的思潮、虚无主义及无政府主义使其难有统一建树。

未来的诱惑力受群众欢迎,但无确切内涵造成其内部各派分化:

马里内蒂对强力、超人的崇拜,相信可摧毁一切旧的的物质威力与可任意创造出新的的意志强力在“未来”的旗号下大有作为,寄希望于军国主义,成为墨索里尼追随者;帕拉迪尼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中,摆脱了对教皇、资产阶级依附的艺术家有可能获得最大发展自由;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中的卢齐尼、帕拉采斯基、帕皮尼反对暴力、战争,也不依附左派,向往摆脱一切羁绊,追随个性绝对自由。

2.窗体顶端

2.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法国布莱斯特,在国立农学院完成学业后,在全国统计员工作,后再摩洛哥,几内亚等地担任农艺师。

195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橡皮》,从此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已发表的小说有《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在迷宫里》(1959)《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计划》(1970)等,短篇小说集《快照集》(1962),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六十年代,格里耶参加了影视创作,名作有《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曾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其代表作还有自传《重现的镜子》(1984)。

罗伯格里耶反对人本主义,反对以意志赋予万物以“我”的色彩,认为这是一种人的专制。

传统的语言是把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加诸于物之上,而罗伯格里耶称之为“语言的暴政”,他强调的是对“物”的关注,追求绝对的真实。

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

2.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窗体顶端

3.简述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

窗体顶端

荒诞派戏剧(absurdtheatre)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

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