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490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 首页.docx

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理工大学学位研究生院首页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专业、研究方向与特色

本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之一。

其专业研究方向与特色: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应用性人才。

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

培养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服务的专门人才。

3、公民道德与社会工作研究。

把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培养有理论素养和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4、体育文化与道德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下,研究体育运动中的人文和社会现象,培养体育文化与道德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开设的主要课程

本硕士点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对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坚定信念,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分析解决现实中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企事业单位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作以及体育运动领域等培养高层次专门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伦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社会心理学、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体育社会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三、导师队伍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职导师9人,兼职导师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人。

秦秀清、女、教授、副院长,196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

1988年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在职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研究生课程;2008年华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劳动部高级职业指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等。

近几年,承担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6项、厅局级横向科研课题3项、在《求实》、《上海教育科研》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各类获奖3项。

刘敏岚,女,1973年生,江西赣州人,199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教授。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研究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

近五年来,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主持在研省级课题2项,在《心理科学》、《学校心理卫生》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

黄生成、男、1967年8月生、湖南洞口人,2000年获湘潭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学位,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等。

近年来,主持并参加3项省级课题、6项市厅级、校级课题,在《江西社会科学》、《求实》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2011年荣获江西省第7批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四、本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

本学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明确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职能。

把党政机关、工青妇、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把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本硕士点教师近几年来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承担地方科研项目16项。

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各级各类奖项6项。

近年来,本硕士点师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评等提供了多项服务。

五、本硕士点培养条件

本硕士点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职称、学历、年龄、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10人。

该学科点拥有专业图书2万余册,学术期刊20余种。

有专供研究生使用的计算机房,拥有电脑20台,总面积近40平方米,总投入近20万元。

具有完善的教育与教学设备,能为广大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六、业务课(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题型与分值

名词解释题(30分)

简答题(30分)

辨析题(40分)

论述题(50分)

(总分150分)

二、考试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考试,考核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否具备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变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了解: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其产生条件。

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发展。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了解: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物质和运动。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形式。

联系和发展的内涵。

规律的含义和特征。

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了解: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真理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

理解: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内涵。

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含义及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了解: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其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内容和关系。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理解: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义的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联系。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形成。

资本的原始积累。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剩余价值的含义。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

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了解:

商品及其二重性。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剩余价值的含义及两种产生方式。

资本的本质及其分类。

资本积累的含义。

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和形式。

利润与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理解: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及深化认识。

资本的有机构成。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了解:

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理解: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改善党的领导。

了解: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理解: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了解: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附件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大纲

一、考试题型与分值

名词解释题(30分)

简答题(30分)

辨析题(40分)

论述题(50分)

(总分150分)

二、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考核要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识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二、领会: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识记: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领会:

1、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特点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4、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原因

5、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确定的过程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           识记: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领会: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识记: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领会: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识记: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领会: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考核要求

1、识记:

(1)实事求是的含义;

(2)解放思想的含义;(3)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听“宣言书”。

       2、领会:

(1)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重新确立;

(2)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和领导真理标准讨论中阐述的主要观点;(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3、应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①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②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

4、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经验

5、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领会:

1、近代中国人民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包含:

①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特点和实质

3、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4、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过程

5、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172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二、领会:

1、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2、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考核要求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识记:

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内涵。

2、领会:

(1)“搞清楚”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性;

(2)为什么我们长期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识记:

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2、领会: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3)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3、应用: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识记: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领会:

(1)马克思主主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目的;(3)发展生产力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4)始终扭住发展力这个根本环节放松。

3、应用:

(1)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2)坚持发展生产力不动摇。

(四)发展才是硬道理

1、识记:

发展才是硬道理所包含的内容。

2、领会:

(1)处理和解决国际国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2)只有发展起来了,人民才能真正拥护社会主义;(3)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应用:

(1)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2)中国只有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识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2、领会:

(1)基本国情与初级阶段;

(2)我国对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过程;(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3、应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2)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识记:

(1)基本路线或总路线的含义;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

2、领会;

(1)我们党的历史上五次提出的基本路线;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3、应用: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

1、识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领会:

(1)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识记: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涵。

2、领会: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3、应用:

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识记:

(1)“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主要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

2、领会:

(1)我国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2)我国发展战略体现的实事求是原则。

3、应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特点、目标、意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考核要求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识记:

(1)改革的目的;

(2)改革的范围。

2、领会: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3)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应用: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识记:

对外开放的含义。

2、领会:

(1)闭关自守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后果;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应用: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深刻含义;

(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的含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考核要求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识记:

(1)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种类;

(2)计划机制的含义和特点;(3)市场机制的含义和特点;(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领会:

(1)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

(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3)计划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社会制度的关系;(4)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应用:

(1)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3)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识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领会:

(1)市场经济的共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应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识记: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领会: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

3、应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识记: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领会: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3、应用:

正确认识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经构的变化。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1、领会: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2、应用: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原则

1、识记: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的内涵;(3)按劳分配的前提;(4)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5)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领会: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尺度。

3、应用: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特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1、识记:

(1)按劳分配以外劳动收入的含义;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含义;(3)资产收益的含义;(4)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的含义。

2、领会:

(1)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3、应用: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三)社会保障制度

1、识记: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2)社会救助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