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378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docx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

1《观潮》说课稿 

1、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三、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

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

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四、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

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

“奇”在哪儿?

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五、说教学过程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

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

”(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

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

”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

”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意图: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

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意图:

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

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

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

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

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像,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

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

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

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

(意图:

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次播放录像,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理,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 

4.总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5)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

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

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

一条白线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2.《走月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走月亮》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

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5.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

2.体会意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读与想象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

解决教学重点。

(2)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

“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

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

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

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   

(二)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

新课标倡导:

“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一个“抱”字:

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

引导学生想象:

“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

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

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

”在文中出现三次。

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

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

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3*《现代诗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两首现代诗简短,文字优美,容易理解。

诗歌描绘的场景,平常可见却富有生机和色彩,简单却绚烂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

                    

3.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是教学重点;

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几幅画面,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

你会怎么描绘这样的画面呢?

 归纳学生发言,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归巢的鸟儿从江面飞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的图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刘大白先生的小诗《秋晚的江上》。

(2)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2.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

(课件展示)

(1)边读边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斜阳、芦苇)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 

(2)诗歌中有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

(驮着、一翻、头白、妆成、一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也可以试着模仿其中的动词,仔细品读,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

(“驮着”运载货物,倦鸟将斜阳当货物一般背负着回去,似乎并不轻松;“一翻”,翻的这个动作利索突然,顿时觉得鸟儿轻松了;“头白”指白色的芦花,“妆成”化妆装扮,“一瞬”时间的短暂迅速,白色的芦花在那一瞬间将自己装扮成灿烂的红色,过程跳跃突然,蕴含着惊喜的变化,将一瞬之景定格,意犹未尽。

)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发言) 总结: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掠过江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要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被照得通红。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课件展示)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

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的美丽无比。

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的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与同学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组比赛读诗歌。

《秋江的晚上》无疑是一首非常绚丽的图画,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与之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诗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张图片,说说你们会想到什么?

(图片展示) 天清气朗,一只花牛在草地上或坐或卧,或走或眠,这该是多么悠闲啊!

这一幕在诗人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诗人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初读诗歌。

1.作者介绍(课件展示)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些喜欢读现代诗的同学可能对他有所了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是徐志摩的诗句。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极富浪漫,在他的笔下,花牛与草地这样极朴实的画面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思考感悟:

(课件展示)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山峰)

(2)诗歌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坐、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

偷渡了)放入诗中,反复品读想象,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

(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发言) 

总结:

花牛在草地里坐着,压倒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上睡了,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花牛在草地上悠闲地走着,自得的甩着尾巴;花牛在草地里睡着了,太阳悄悄跑到了西山的山峰上。

2.诗歌解析:

(课件展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

(自由发言) 这首是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描述了四个画面,“压扁了”“霸占了”“滴溜溜”“偷渡了”四个拟人化的词使诗歌充满了口语化和孩童般的意趣,作者奇妙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花牛、白云、太阳都刻画的可爱顽皮,使全诗的画面活泼灵动。

(四)拓展总结。

1.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魅力。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读出来,评一评谁读的更好。

小组读,齐读。

2.欣赏郭风的现代诗《落叶树》。

(课件展示) 

3.总结。

(课件展示) 

(5)课后作业。

    

1.预习新课。

    

2.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写景物的现代诗读一读。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说课稿

1、说教材  

这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五颗一起长大的豌豆,各自奔向自己理想的未来,其中一颗在一座小楼的窗台裂缝里发芽、长叶、开花;给一位身体虚弱长期卧病在床的小姑娘带来生机,给她信心和勇气,战胜病魔的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正字,正确读写生词。

2.了解小姑娘好起来的原因,体会小豌豆美好的心灵。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根据不同目的提出不同方面问题。

4.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姑娘好起来的原因,体会小豌豆美好的心灵是重点。

2.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根据不同目的提出不同方面问题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出示豌豆荚的照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豌豆荚对我们来说是很普通的,也有同学只见过豌豆没见过豆荚,这也只能说明豌豆荚实在是太普通了,见没见过都没什么了不起。

可是有一位童话大王,我相信我们都读过他的童话,他看到了豌豆荚后就发现了其中一个故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起读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这个童话大王是谁?

安徒生。

(课件展示安徒生资料) 

(二)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对于较难的字做重点交流,如豌、恐、僵、枪、曾等。

2.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课件展示,适量补充)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3)母亲为

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4)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成熟后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各奔前程。

其中一粒飞进一个裂缝中,如囚犯般生活,可是它却发芽开花,还给一个因为身体虚弱长期躺在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愉悦和生机的故事。

)     

2.课文分段,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 

四个部分:

(1至6自然段)豆荚里的五粒豆的生活;

(7至12自然段)五粒豆各奔东西;

(13至21自然段)豌豆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生机;

(22至24自然段)豌豆们各自的结局。

(4)四、思考疑问,自主阅读 

1.学习第一部分(1—6)豆荚里的五粒豆的生活。

(1)齐读第1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解决。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豌豆在豆荚里生长的概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指名回答,自由交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齐读第2—6自然段,请学生提出问题,再互动解决。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豌豆粒关于离开豆荚的讨论)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自由交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习第二部分(7—12)五粒豆各奔东西 

(1)齐读这部分,并思考:

五粒豆分别去了哪里?

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经历?

它们有什么想法?

(课件展示)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由讨论解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2)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三部分(13—21)豌豆与小姑娘 

(1)齐读第13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小姑娘的家庭穷苦、自身虚弱)这一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谁能够帮忙解释?

(适量补充)

(2)齐读第14—16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春天,豌豆发芽了,小女孩发现了它) 

(3)齐读第17—19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

(小女孩看着豌豆芽生长,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 

(4)齐读第20—21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

(豌豆开花了,孩子也好起来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小姑娘为什么会好起来?

(对比小豌豆的生长阶段和小姑娘的状态: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觉得自己会好起来;小豌豆沿着绳子努力长→小姑娘愉快了很多,能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小豌豆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小姑娘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小豌豆以它充满生机的活力,唤起了小姑娘对生命的渴望,从而使小姑娘逐渐恢复了健康。

(6)“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是什么意思?

 节日是快乐的,值得纪念的。

这一天豌豆开花了,小姑娘也好了起来,愉快得轻吻豌豆的嫩叶,对于豌豆或者小姑娘来说都是愉快而值得纪念的。

2.学习第四部分(22—24)豌豆们各自的结局    

(1)齐读22—23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

(其余豌豆们的结局:

想飞去广大世界的豌豆和在地上打滚的豌豆都被鸽子吃掉了,想飞进太阳里的豌豆在水沟里泡得胀胀的并自鸣得意) 

(2)齐读24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小女孩健康快乐地对着豌豆花微笑)小姑娘对豌豆花微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梳理问题 我们按照顺序了解学习了这个故事,大家再默读一遍这个故事,梳理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互相交流,列出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当小豌豆开出粉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小豌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从小姑娘的感谢中获得了快乐。

一粒豌豆与一个病孩子建立了亲切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如此催人奋发,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

这体现的是安徒生对于心灵的细致关怀。

安徒生由花及人,描写了心灵对于自然的唱和与呼应。

六、说板书设计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

飞向广大的世界  →被鸽子吃掉                

第二粒:

飞进太阳里去    →在脏水中泡胀       

五粒豌豆 第三粒:

会被射的最远    →被鸽子吃掉                

第四粒:

会被射的最远    →被鸽子吃掉                

第五粒: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开花,给小女孩带来健康快乐

7.《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朗读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