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183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 生物考点2550.docx

最新上海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生物考点2550

二十五、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的特点与联系、总反应式、实质及意义(理解)

1、概念:

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O2,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2、光反应与暗反应(卡尔文循环)的特点与联系

(1)场所:

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3)物质变化: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NADPH的形成;

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4)能量变化:

光发应中光能→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中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糖中稳定的化学能

3、方程式光能

CO2+H2OC6H12O6+H2O+O2

叶绿体

(葡萄糖中:

C来自CO2,H来自H2O,O来自CO2;O2来自H2O中的O)

4、光反应与暗反应联系

光反应产物NADPH是暗反应中C3化合物还原的还原剂,ATP为C3还原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NADP+为光反应形成ATP、NADPH提供了原料

5、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1)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二十六、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掌握)

1、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

2、CO2浓度——影响暗反应

3、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主要影响暗反应

 

 

饱和点光照强度、CO2浓度

 

二十七、细胞呼吸的概念(知道)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十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理解)

有氧呼吸(主要方式)

无氧呼吸

有氧

无氧或缺氧

彻底分解有机物

不彻底分解有机物

CO2和H2O

乳酸或酒精和CO2

释放大量能量

释放少量能量

二十九、有氧呼吸的进行场所、必要条件和基本过程(理解)

1、场所:

先细胞质基质,后线粒体(主要在线粒体)

2、必要条件:

O2、酶

3、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脱下少量的H和能量糖酵解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彻底分解为CO2,脱下大量H和能量三羧酸循环

(线粒体内膜)所有脱下的H与进入线粒体的O2合成水,并合成大量能量

4、总反应式:

C6H12O6+H2O+O2CO2+H2O+大量能量

三十、无氧呼吸的类型和基本过程(理解)

1、类型: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发酵)

(1)酶

C6H12O6CO2+C2H5OH+少量能量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酿酒原理)

高等植物水淹条件下,酒精发酵中毒死亡

(2)酶

C6H12O6C3H6O3+少量能量

骨骼肌剧烈运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肌肉酸痛

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发酵)

动物、马铃薯块茎、玉米胚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基本过程

(1)全部过程在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亦为糖酵解,产生丙酮酸)

三十一、无氧呼吸的应用(知道)

酿酒、制作酸奶、泡菜

三十二、生物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转变关系(知道)

1、糖类代谢

 

2、脂肪代谢

 

3、蛋白质代谢

 

4

、三大营养物质的转变关系

 

三十三、合理营养及其意义(知道)

1、人体健康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前3个为能源物质)。

2、合理营养:

人体摄入的食物中七大营养物质种类齐全、摄入量及其比例应符合人体营养要求。

三十四、生物体获取外界信息的几种方式(知道)

多细胞动物以特定感受器(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获取信息。

1、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

(1)皮肤感受器:

痛感受器、接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2)光感受器:

视细胞

眼球:

视网膜(最内层)具感光的视细胞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晶状体:

折光、聚焦光线投射到视网膜成像

(3)声波感受器:

耳蜗

平衡感受器:

前庭器

(4)其他物理感受器:

鱼类侧线(方位感受器)、蛇的颊窝(热感受器)等

2、动物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1)脊椎动物:

嗅细胞(嗅觉感受器)、味细胞(味觉感受器)

(2)昆虫:

味觉分布于口器;感受气味的毛分布于触角

 

三十五、反射的概念及结构基础(理解)

1、反射的概念: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动物体

对外界和体内各种刺激信息的反应。

2、反射弧: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注意:

反射弧缺一不可,前2者之一受损,

无感觉、无反应;后2者之一受损,有感觉、无反应

三十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的传导(理解)

1、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即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

2、动作电位(刺激后产生):

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元内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由兴奋区域→未兴奋区域)

4、神经信息在神经元内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传导是双向的

三十七、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理解)

1、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它由高尔基体

分泌)

突突触前膜(即上一神经元轴突末梢)

触突触间隙(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

突触后膜(即下一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膜,

上有蛋白质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的信号)

2、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产生)和突触前膜融合(细胞膜的一定流动性),释放出神经递质(胞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兴奋由此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接收。

三十八、脊髓的调节功能、脑的高级调节功能(理解)

1、脊髓是低级中枢,在脑的控制下调节基本反射活动。

外围白质(神经纤维集合而成)

中间灰质(神经元细胞体构成)

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2、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1)大脑外层为灰质,称为大脑皮质,是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皮质分布较多功能区,其中的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反射分类:

A、非条件反射(先天具备的能力)如:

膝跳反射等

B、条件反射(后天培养)会发生改变,如:

望梅止渴

(3)条件反射的建立

A、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B、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强化

三十九、人体的主要激素及其调节功能(理解)

激素:

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器官。

1、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水、盐、糖的代谢。

肾上腺素——在特殊情况(失血、剧烈运动、紧张等)下分泌增加,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

2、甲状腺:

A、分泌甲状腺素(以碘作为原料)。

B、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C、表现:

成人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为甲亢,消廋易激动;

婴幼儿时期较少:

呆小症

3、胰岛:

A、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两者相互拮抗。

B、作用:

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促使血糖合成糖原。

饥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肾上腺素协同作用)

C、表现:

如果胰岛素含量持久不足——糖尿病

(可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4、生殖腺:

A、作用:

生成生殖细胞、维持第二性征的发育

(精巢:

睾丸酮。

卵巢:

雌激素和黄体酮)

5、垂体:

A、分泌生长激素

作用:

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B、分泌促××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促性激素)

作用:

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

四十、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特点(理解)

1、激素的调节特点:

①特异性:

与靶细胞表面受体有关;

②高效性:

含量少,但作用显著

2、激素的反馈调节:

由后一步反应影响和调整前一步或几步反应速率的调节方式。

其中起到促进作用的为正反馈,抑制作用的为负反馈。

3、负反馈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四十一、细胞识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抗原概念(知道)

1、细胞识别:

动物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

功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2、抗原:

被免疫系统排斥的物质,多为外源性(细菌、疫苗等),少数为内源性(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

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

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

无专一性

具有专一性

3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四十二、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知道)

1、免疫系统(其中第一、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

完整的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并分泌杀菌物质。

第二道: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蛋白水解酶)

第三道:

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清除抗原。

T淋巴细胞——与抗原细胞接触,改变其细胞通透性,释放抗原;

释放淋巴因子清除抗原。

免疫过程图解

 

2、B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体液免疫

抗体:

由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作用:

杀死病原体或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

3、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细胞免疫

致敏T细胞的作用:

A.分泌淋巴因子杀死抗原细胞

B.与抗原细胞密切接触导致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死亡

项目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抗原细胞

产生效应细胞

浆细胞

致敏T细胞

产生效应

方式

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致敏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杀死抗原细胞,与抗原细胞接触,改变其通透性使其裂解死亡。

4、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

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

 

四十三、疫苗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原理(知道)

1、天然免疫:

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如得过天花、水痘后获得免疫抗体)

2、人工免疫:

A、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B、方式:

接种疫苗(即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灭活的或减毒的制剂)

3、人类获得免疫力的原理:

通过注射毒力低或减毒的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人体的时候,机体能迅速进行二次免疫,即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和致敏T细胞。

免疫时间更短,效果更好。

4、接种对象:

最易发病、受疾病威胁最大的人群

四十四、植物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理解)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吲哚乙酸

●感光部位和分泌生长素部位:

胚芽鞘尖端;

●发生弯曲的部位:

尖端以下部位。

●生长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尖端、发育着的种子),

而趋向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则较少分布。

2、向光弯曲:

A、原理:

胚芽鞘受单侧光作用,使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致使背光侧细胞的生长较快,所以植物表现为向光弯曲。

B、植物的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衡,导致生长不均衡的结果。

3、生长素调节作用的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超过最适浓度)抑制生长、

甚至死亡。

4、顶端优势:

A、原理: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

输送,使侧芽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