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94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docx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成果概述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成果概述

课题名称: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

立项时间:

2010年5月30日

课题类别:

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

1029003

课题负责人:

陈忠浩

所在单位:

河北省临西县第二中学

课题组参与人员:

陈忠浩江会东王希武谢书堂江雪吴艳杰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要求我们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而教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大胆探索和创新,提高教学组织能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条件,帮助学生主体自我建构研究性学习体系。

然而怎样的课堂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通过探索,我们发现,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却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使学生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因此,如何把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合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教研任务。

因此,我们在我校进行了课题为《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

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会上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TeachingofScienceasInquiry)的报告,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学习”(InquiryLearning)方法。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

他的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教育学家撒奇曼和加涅。

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重要性。

萨奇曼(J.R.Suchman)注重实践,主张“探究方法的训练”模式;加涅在“探究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构成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教育国际化的竞争面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尽管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而且,课程本身也是完全相同的,但研究、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如,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

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等多种模式。

无论哪种模式都是让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美国学者对“平行课程”的研究中,也表明了类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

其他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各国也把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如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

(2)发展阶段

自建国以来,国家基础教育始终强调课外活动,各地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研究和实验。

在学术理论方面,《教育研究》杂志于1987年第11期发表了题为《论中学物理的“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论文,《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也于1989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文章,这就说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我国一些教师所接受并实施运用。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试验;广东顺德于1982年开始的“以试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研究等等。

(3)独立阶段

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

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不约而同地在活动课板块中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

上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

同时,一些学校还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与生活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研究型课程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如:

上海市七宝中学开发了“角色体验”研究型课程;

上海市大同中学开发了“专题研究”的研究型课程;

浙江省瑞安中学开发的“社会调查”研究型课程等。

目前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仍然围绕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价值、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均基本达成共识,并且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一致。

但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定位等方面却观点不一。

即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含义的解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3、我国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我国的教学改革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

许多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理解混乱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与“正常学习”相对的一种“另类”学习,是外加的,从属的,非正式的,应该在课外进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向其它课程渗透其课程理念的使命;此外,有的老师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使其成为少数尖子生的“阳春白雪”,挫伤了大批学生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缺乏本土理论指导

研究性学习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在各个学校的初期改革中对教学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由于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依托,最重要的是没有适应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这样就使得教师在实践中表示茫然,学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形成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师讲课内容随意性大,每个人依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来授课,以致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3)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现状的分析与策略思考

虽然我国已有研究者对研究性学习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如杨明生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但只提出了少数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挖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层面阶段,仅有少数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就课程实施模式及教师在选题、课题的实施和结题中的作用做了经验总结和论述。

还有一些教师利用学科特点,提出了学科基础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但这些研究仍然无法将教学改革深入和改观,这给各学校在具体操作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丰富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理论,具体意义如下:

(1)层次性教育思想。

即: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问题,任务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达到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饱,优异生有所思考。

(2)发展个性教育思想。

根据教学内容,多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留下空白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个人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性,鼓励个体创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实践意义

(1)解放教育,把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羁绊下解脱出来,为教育方法理念的探索另辟溪径。

(2)改变传统教学压迫式,单线式的弊端,真正体现新课改要求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在化,并用于指导实际生活和外在世界的实践,使其能够运用所学,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使学生把学习内化为本身的一种生存能力,重新建构学生的知识认知,并用“临床法”检测学生在此过程的学习中,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5)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地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中学地理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推动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2、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探索它的最佳方案,以便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

3、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可以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性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

4、可为中学地理课堂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少走弯路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种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

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习者能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解决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体验到重要地位,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

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当然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合作学习。

因为研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都较复杂,它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

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学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3、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的学习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不论是学习的性质、学习形式、活动的过程都包含、渗透和体现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可以把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学习方式都看作是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4、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在教师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情景下,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又是教师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受动者。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执行新课标的有效途径

2.层次性教育思想。

即: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问题,任务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达到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饱,优异生有所思考。

3.发展个性教育思想。

设置问题或者学生自设问题时,多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留下空白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个人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性,鼓励个体创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单独指导。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单独指导,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在教室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对后进生的帮助要花更长时间和精力,帮助后进生找到成就感和树立自信心。

5.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

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的进步,这样的效果往往比传统的打压和打骂更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教育科研中所指的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从实际工作中发现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反复研究,从而达到认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

行动研究法并不是去发现什么规律或发展什么理论,而是根据当时当地发生的问题作为研究者的研究课题,并将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作为变量,然后系统地在研究过程中逐个加以检验,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问题的初步得以解决也就是研究的初步结果。

②实践者直接参与研究。

由于行动研究是实践者自己直接参与的行动研究,因此,增强了实践的科学性,在进行研究的实践中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实践活动的种种变化,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③以自然状态为研究背景。

行动研究法不需要过多地去改变原有的状态,基本上是以研究对象的自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背景,研究者可通过对自然状态的现象进行观察、测试、分析做出结论。

④以研究方法灵活性为策略。

行动研究具有动态性,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更改研究思路,甚至更改研究的课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与发展延长或缩短结题时间。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是将某些概念、原理、观念和事实等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的方式。

因为案例的本质是创设学习情境,所以教学案例包括实际状况的各个方面,如遇到的问题、人们的困惑、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在教学中,教学案例还提供了师生互动的中介,搭建了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

(三)调查研究法

调查法是指围绕课题的目的,通过对被研究对象或熟悉被研究对象的其他人,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综合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与某些教学现象所发生的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常见的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采访调查、测试调查和座谈调查等。

(四)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是指通过文献资料(包括图书资料、各种档案资料、录音录像资料、计算机储存资料等)的查阅、整理、分析,从中找出地理教学现象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对于地理教育思想研究、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和地理教育史研究等都很适用。

(五)实验采取对比分析研究法和分析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考试成绩诸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实验班的优势、特点,普通班的劣势、缺点。

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调整教学思路、与学情吻合。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

(一)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个性的突现和发展。

因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为学生营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

1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

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

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给学生提问的自由。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

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个于是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第二,给学生选择的自由。

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题目,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

(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步入研究情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如:

伊拉克战争的原因、台风韦伯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带来的影响等等,均可联系时事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

例如:

在学习“城市交通运输”一节时,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交通设施及交通状况,结果分组调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对课堂内容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二,教师循序渐进地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课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或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如:

农民大量涌进城市是喜是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等,为完成好这些相关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千方百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即能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起学生共鸣,容易为学生认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高涨。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但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受条件限制,自己难以解决。

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反之,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就会是研究难以继续,久而久之则影响学生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未知,帮助学生分析数据,适时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是我们教改实验的又一重要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得益不少。

(一)教师的收获

教师们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将新课程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课题组老师们经过研究和学习,吸收了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认识到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师创造出教学新模式

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开始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探索出网络教学研究型、自主研究型、课堂创设情境研究型等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撰写出《中学地理课堂“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探究——研究性学习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之我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气候图表的判读为例》、《湘教版高中地理“活动”设计特色分析》、《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等文章。

(二)学生素质有了可喜的提高

通过课题小组的实践及对各种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各项素质明显优于控制班。

1、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

实验班(1、2班)

普通班(3、4班)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

激昂,讨论积极

学生多数反映平静

教师上课时的感受

轻松,时间充裕,课堂练习的时间充足。

基本上是老师讲,很累,没有学生课堂练习和讨论的时间。

对下一次地理课的

期待程度

学生作业情况

极个别同学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有7—10位同学没有按时交作业。

通过上表数据,我们可以说,参与实验的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比不参与实验的学生高。

许多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变成了积极主动地求知。

2、考试成绩高。

将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的成绩,并且实验班的成绩上升比较快。

实验前测验成绩对照表

项目

实验班

控制班

人数

总人数83

总人数80

男生48

女生35

男生41

女生39

平均分(满分100分)

71.8

72.1

优秀率

35.6%

35.9%

合格率

80.7%

81.2%

实验后期末统测成绩对照表

项目

实验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