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765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和其体裁上的特点。

(A)思想内容

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方面几乎都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有浓厚的脂粉气。

b.吴声曲中有些作品写出了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男女婚姻不自主,爱情破灭,以死相抗的悲剧。

c.西曲中好些作品写旅客商妇的离愁别绪,热烈而坦率。

d.描写劳动生活的民歌,例如“采桑度”中的“采桑盛阳下,缝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显是一幅动人的农家少女采桑图,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e.情歌更多是对负心背约的男子之猜疑和哀怨,如:

<<子夜冬歌>>。

f.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子倾心,她们也免不了提心吊胆。

因此每当离别时,她们总是“泪落便如泻”。

如:

<<华山畿>>,这眼泪中,有“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g.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侮辱的妓女们的悲述。

此外,也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都很生动真实。

(B)艺术形式

a.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b.语言的清新自然。

c.双关语的运用。

如同音同字的“合散天黄连,此事复何苦”。

最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d.善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表达封建社会女子的被压抑又无力反抗的复杂细致的感情,具有细腻含蓄的风格。

 

2.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及其体裁上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包括了:

1.反映战争的

北朝战争频繁,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因而蓄发了一股强烈的反战情绪,如“企喻歌”: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

2.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人口掠夺,使大批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如“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有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

所谓“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与“短嘴”便是剥削与被剥削者的象征性的概括。

3.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

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4.反映爱情生活的

北方民族生性豪放,又少受礼教的约束,所以北朝情歌的特色是:

心直口直,毫不扭捏。

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

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

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

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就很爽朗。

5.反映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

例如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

是一首首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3.<<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及内容。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

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

她不惜自我牺牲,也不顾“男女有别”,“弯弓征战作男儿”,既保全了老父,又捍卫了边疆。

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由木兰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使木兰成为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妇女扬眉吐气。

在表现手法上,繁简适当。

如开头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就繁复地夸张铺叙来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

而以后的十年征战,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

作为繁简的标准是人物的特征。

从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扣紧“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

“不闻爷娘唤女声”数句之所以动人,主要是切合木兰身份。

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采,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

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

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的普通织布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

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又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

回到家里,在爷娘姐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

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更使这个勇敢、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

(内容)

 

4.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1.在诗的体裁方面

南北朝乐府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

当时名诗人谢灵运,鲍照等已开始模拟尝试,到了唐代,加上音乐的结合,五、七言绝句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

而长篇的“木兰诗”,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2.在表现手法方面

南北朝乐府民歌在表现手法方面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例如杜甫“草堂”诗中一连用四个“喜”字造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中“爷娘唤女来”等句脱化而来的。

李白的“长干行”以“西洲曲”为蓝本,他的绝句是“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都是受到南北朝民歌的影响。

3.在口语运用方面

对于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就都善于提炼口语融化入诗。

唐以后,诗人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北朝民歌的。

此外,民歌中的“艳曲”,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和泛滥,也起了消极的作用。

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少的影响。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人及作品

1.何谓建安文学?

试说明形成建安文学的背景和它的特色。

建安文学是指汉末魏初这段时期的文学。

这时期著名的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瑒)。

建安文学主要以魏国为主。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聚集了“七子”、蔡琰等众多作家。

作家大多倾向于曹操的缓和阶级矛盾以迅速恢复封建秩序的政策。

他们曾卷入汉末动乱的旋涡,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够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他们的创作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辞赋和散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篇幅短小具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代替铺张堆砌的大赋。

散文趋于自由通俗,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都显得生动活泼。

建安时期,文学批评的风气也树立了起来,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

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

 

2.试说明蔡琰<<悲愤诗>>的内容及特色。

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全诗长达540字。

作者写出被俘、在匈奴受难、母子离别和担心归后受人轻视等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她在被掳途中,受尽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滞留匈奴的漫长岁月中又无时不为思念亲人乡土的感情所煎熬。

幸而得以归国了,又产生了不忍离开儿子的矛盾。

待她回到家后,等着她的是一片废墟。

虽然“托命于新人”,但是“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在残酷的礼教统治下,妇女们的命运就是如此的悲惨的――随时都有被遗弃的危险。

本诗通过一妇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亲临其境,目睹其人。

3.试说明曹操诗作的特色。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歌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曹操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蒿里行”。

“苦寒行”、“却东西门行”暴露军阀混战的罪恶,和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另一部分诗则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的抒情气氛。

“短歌行”、“观沧海”是其中的代表。

曹操的诗思想深刻,艺术成就也较高,具有充沛的感情,词藻不华丽,想像非常丰富。

有人评他的诗“情胜于辞,质胜于文”,雄伟的气魄,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壮的情调,苍劲的风格,是曹操诗作的特色。

4.曹植的生活如何影响他的诗歌?

其作品有哪些特色?

1.前期作品内容

表现其雄心壮志――“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了豪壮的乐观精神。

诗人突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鼓舞人心。

反映乱世灾难――“送应氏”二首描写了洛阳遭劫后的残破景象,描绘了边海人民无衣无食、栖宿草野的惨状。

2.后期作品内容

抒发个人哀伤――后期受迫害和压抑。

“赠白马王彪”痛骂小人搬弄是非,离间骨肉。

“七步诗”说明了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和争权夺利的矛盾及其丑恶本质。

对被压抑的愤慨――后期抒发个人理想的作品,调子由开朗豪迈变得愤慨不平。

如“杂诗”第五首,表现了诗人的抱负和壮志未酬,遭受压抑的愤慨。

“吁嗟篇”以转蓬为喻,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

反映人民疾苦――后期由于生活不幸,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泰山梁甫行”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画面。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感情哀怨缠绵,寄托了诗人对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3.作品特色

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善用比喻――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

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工与起调,善为警句――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

他在诗歌创作技巧方面的成就,不但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也开了雕琢辞藻的风气。

 

陶渊明

1.试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并说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其艺术特点可分几方面来谈:

1.平淡自然的诗风

陶渊明的诗给人的突出形象是平淡自然的。

他的诗作之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恬静的心境;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2.精粹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

陶诗虽平淡,却不浅薄,反而是淳厚有味,含有丰富的形象。

这些形象都有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如“仲夏贮清荫”,“贮”字,形象很新鲜。

又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用“翼”字,生意盎然。

3.富有意境

陶诗的另一特点是富有意境。

如“归田园居”第一首,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

作者善于把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

陶诗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

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

 

2.试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思想意识。

1.表现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陶渊明一部分作品表现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在“和郭主簿”和“饮酒”等诗中,以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来体现他“卓然见高技”的挺立不屈的性格。

诗人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如“咏贫土”一诗自喻为无依的(孤云),却远离尘埃,永保自由和高洁。

2.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

“归田园居”第一首中把官场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还着重而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由衷的喜爱。

3.描写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饮酒”第五首中说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他的田园诗还描写了与朋友“奇文共欣赏”、与农民“但道桑麻长”以及“亲戚共一处”的天伦之乐。

4.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与农民的贫困

“归田园居”第二首中“带月荷锄归”,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怀古田舍”诗则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他的一些诗描写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同时反映了在封建剥削下广大农民的命运:

他们也是长年累月地饱经饥寒的。

5.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写的“桃花源诗”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社会:

人民生活富裕、和乐而安宁;这里人人参加劳动,且劳动所得也全归已有,没有封建的剥削。

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6.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人生观

他在诗作中也不时流露出一种消极思想,表现了他的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人生观。

这些诗作显示他的一种及时行乐和虚无幻灭的思想,也流露了颓唐情绪。

3.试说明陶渊明诗歌作品的影响。

从唐以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1.内容方面的影响

陶诗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如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

高适做封丘尉时,也学他与污浊现实一刀两断。

此外,他的桃花源理想对后代也有影响。

北宋王安石曾歌颂这个社会是“虽有父子无君臣”,对“闻道长安吹战尘”的现实深表感慨。

陶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逃避现实的思想对一些作家起了消极的作用。

如白居易晚年退隐生活中,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时期,都酷爱陶渊明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以他为精神的安慰。

2.艺术方面的影响

中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多都表示对他的创作的企羡和受到他的艺术的薰陶,李白说:

“何时到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说: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谢灵运和山水诗

宋齐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晋宋时代,江南的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更加优裕了,园林别墅更多地建筑起来了,士族文人们在优裕的物质条件下和佳丽的江南山水环境中过着清谈玄理和登临山水的悠闲生活。

在他们的清谈中,常常出现一些发挥老庄自然哲学来赞美江南山水的名言隽语。

由于这种风气的影响,当时流行的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作为玄学名理的印证或点缀。

直到东晋后期,谢混和谢灵运大量创作山水诗,在艺术上又有新的创造,终于确立了山水诗在士族诗坛上的优势地位。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世居会稽。

他热中政治权势,然不甚得意。

因此在永初三年作永嘉太守以后,就肆意游遨山水,民间诉讼,不复关怀。

后来更干脆辞官回会稽,大建别墅,凿山浚湖,经常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到处探奇访胜。

晚年作临川内史,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例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首诗写他从石壁精舍回来,傍晚经湖中泛舟的景色。

很像一篇清丽简短的山水游记,语言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

“林壑”、“云霞”两句写薄暮景色,观察入微,深为李白所赞赏。

由于他把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的确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局面。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文心雕龙>>)大大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诗风,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他的诗在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点:

玄言词句多,辞藻堆砌多,往往有句无篇;结构多半用“叙事――写景――说理”这种章法,读起来也感到很单调。

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在各篇中的“名章回句”。

例如: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出芙蓉,自然可爱”。

另一些佳句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光高白云屯”,则出于精心的雕琢,表现了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

总的来说,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自他之后,南朝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他们以优美的山水诗篇丰富了诗歌的园地,谢灵运又是一个用全力雕章琢句的诗人,这方面他也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大量产生,有其现实社会原因的:

1.自东汉末至南北朝,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经济文化基础都受到严重破坏。

2.人们朝不保夕,惶惶不安,产生了摆脱现实苦难,追求幻想世界的心理。

3.士族文人遁世脱俗的颓废情绪,随着社会矛盾的深刻化,佛教、道教乘机兴起,讲求服食丹药的方士也应运而生。

于是宿命论、因果报应说、轮回说等迷信、神仙观念便支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

4.一般人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环境,把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因而产生了专讲神鬼故事的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

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余种。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神异经”、“十洲记”、“汉武帝故事”、“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等。

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志怪小说中有不小一部分是道士、佛徒自神其教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或讲神仙道术,或谈巫鬼妖怪,或夸殊方异物,或言佛教灵异,目的是宣扬宗教迷信思想。

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可能是一些民间故事。

其中有直接暴露封建统治者的凶残,表现人民对暴力统治的不挠不屈精神,如<<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记巧匠莫邪给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

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行为。

山中行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子赤复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

又如“韩凭夫妇”,叙述宋康王霸占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夫妇先后自杀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荒淫和凶残的本性,歌颂了韩凭夫妇至死不渝的爱情,尤其是何氏不慕富贵,不畏强暴的刚强意志。

体现了劳动人民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品质。

劳动人民的善良、勇敢、乐于助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志怪小说中也有动人的表现。

如“李寄斩蛇”,写穷苦的女孩李寄,冒着生命危险,砍死大蛇的故事。

李寄的形象反映出劳动人民为民除害的勇敢和智慧,同时也说明了官吏的残酷和无能。

反映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幸福的愿望的故事,可以“紫玉韩重”为代表。

作品叙述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私订终身,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

后来韩重在墓前痛哭,紫玉魂灵出现,和他在墓中结为夫妇。

这个故事歌颂了他们爱情的坚贞,写出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不自由。

处于小说发展初期的志怪小说,在艺术形式方面,一般还只是粗陈梗概。

然而也有一些结构较完整,描写较细致生动,粗具短篇小说规模的作品。

如<<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篇中的人物形象已比较鲜明。

又如<<干将莫邪>>,虽篇幅很短,情节却富于变化。

在古代小说形成的初期已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是非常可喜的。

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就渊源于<<搜神记>>中“卢汾梦入蚁穴”的故事。

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始于这时的志怪小说。

如宋洪迈的<<夷坚志>>、明瞿佑的<<剪灯新话>>、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宋人平话中的“烟粉灵怪”故事也受到影响。

志怪小说还给后世的戏曲和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冯梦龙的<<三言>>,都吸收了<<搜神记>>的若干材料;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邯郸梦>>,是<<东海孝妇>>和<<焦湖庙祝>>的进一步发展;<<董永>>为今天黄梅戏<<天仙配>>的最早蓝本。

轶事小说

1.轶事小说的产生及作品

轶事小说(笔记小说)的产生和当时社会品评人物的清谈风尚有很密切的关系。

轶闻逸事就是当时清谈的资料。

有些人就把这些轶闻琐事编辑成书,就成了所谓的轶事小说。

轶事小说主要是记录当时人们的言谈举止,有品评褒贬的用意,体现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士族文人空虚无聊,还有些讽刺小品文和笑话。

 

2.世说新语

·思想内容:

描写魏晋风流

“世说新语”大半是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体现了士族名士有意玩弄风度、风流自赏的情态。

这些“名士”喜怒忧惧不形于色,附庸风雅,以隐逸为高。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士族名士讲究仪容修饰,神态超逸,注意语言“机警多锋”,简约有味,以及好尚服药饮酒等。

暴露黑暗统治

“世说新语“的一些记载暴露了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

刻划士族奢欲

“汰侈篇”写石崇和王恺的“斗富”,暴露了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暴露士族之凶残悭吝本性

“汰侈篇”载石崇宴客,常令美人敬酒,客饮不尽,即斩美人。

有次大将军王郭去作客,“因不饮”而“斩三人”,他却“颜色如故”。

“俭啬篇”记司徒王戎“既富且贵”,却吝啬异常。

称颂好人好事

“新亭对泣”写他们对北方国土之沦陷而发出感慨,并表示恢复的心愿。

体现了士族的爱国思想。

此外,还记载了一些不计小怨的美德,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

但作者在记载统治阶层的生活时缺乏批判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艺术技巧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

鲁迅说他“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其艺术特色包括:

善于勾勒人物性格

“世说新语”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官宁割席的故事。

善于把记言记事结合

如“雅量篇”写晋孝武帝,把他见到彗星后故作达观的心理完全表露出来。

这种把记言记事互相结合起来,是“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

语言精炼隽永

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3.对后世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先驱,也是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世说新语”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中的典故,成为戏剧小说家创作的素材。

“玉镜台”、“兰亭会”等皆取材于此书。

后来的许多成语,如“登龙门”、“枕流漱石”、“一往情深”等也都出于此书。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比较系统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论著。

曹丕在<<论文>>中首先反对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的积习。

并用“审己以度人”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