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040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docx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

云南省富源县

康红煤矿勘探设计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云南省富源县

康红煤矿勘探设计

 

提交单位:

富源县九鑫矿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张小应

编制单位:

云南省铭立隆地质矿业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

张庭珊陈学忠

审核:

杨松

编制日期: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目的和任务1

一、工作目的1

二、工作任务1

第二章矿区概况3

第一节位置及交通3

第二节自然地理5

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6

第三章勘查区地质7

第一节地层7

第二节构造12

一、褶曲12

二、断裂12

三、构造变动对煤层的影响14

第三节煤层及煤质16

第四章开采技术条件18

第一节水文地质18

第二节工程地质特征18

第三节环境地质特征19

第五章勘查工作及工程布置20

第一节总体思路及部署原则20

一、勘查手段的选择20

二、勘查类型的确定20

第二节工程部置设计工作量20

第六章预获资源量22

一、资源量估算范围22

二、工业指标22

三、资源储量估算方法22

四、估算方法24

第七章经费预算1

第八章地质技术组织措施2

第一章目的和任务

一、工作目的

康红煤矿属于曲靖市富源县墨红镇境内,位于富源县城198°方向,平距31km;即墨红镇政府驻地以北1公里处。

煤矿勘查区北东起于朝阳村以北约0.60公里。

南西止于墨红中学一带。

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

勘查区面积1.94km2;开采标高2100~1300米。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进一步加快富源县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步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地方矿业有序健康发展及满足煤矿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由此为满足富源县康红煤矿(拟新建矿井)依法取得各种办矿许可证,满足煤矿可行性研究和建井设计提供基础地质资料的需要,委托云南铭立隆地质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对富源县后地沟煤矿详查设计工作。

二、工作任务

按照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对勘探阶段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结合有关规范、规程、地质勘查合同的要求及勘查区实际情况,具体的工作任务如下:

1、勘查区的重点地段为矿井的先期开采地段(第一水平)和首采区;

2、对矿井先期开采地段构造线的边界平面位置,应控制在150m以内;

3、查明先期开采地段内落差≥30m的断层,详细查明首采区内落差≥20m的断层;对小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及对开采的影响作出评述;

4、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层数及厚度变化(包括煤层因受岩浆侵入、古河流冲刷、古隆起等),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控制先期开采地段内各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

5、初步查明可采煤层的煤类、煤质特征及其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变化,着重研究与煤的开采、洗选、加工、销售以及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6、初步查明先期开采地段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算涌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地段,评述开采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评述矿井水的利用可能性及途径;

7、研究先期开采地段和首采区范围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煤层瓦斯、煤的自燃趋势、煤尘爆炸危险性及地温变化等开采技术条件,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基本查明其它有益矿产赋存情况;

8、估算各可采煤层探明的(331)、控制的(332)、推测的(333)资源储量,先期开采地段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储量占本地段比例应≥40%;

9、提交《云南省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文字、相关图件及成果数字化光盘。

第二章矿区概况

第一节位置及交通

康红煤矿隶属于富源县墨红镇境内,属墨红村委会所管辖。

康红煤矿位于富源县城约198°方向,平距31公里。

地理坐标:

东经104°08′45″~104°09′40″

北纬25°23′00″~25°24′00″

本区两端均有支干公路通过。

矿区至曲靖市公路里程为64km;去越洲56km;至富源县52km;至昆明经曲靖242km。

经恩洪、东山至曲靖132km;经田冲至白水64km;经富源县至白水88km;区内北测已有简易公路联通于两端的支干公路。

故矿区交通较为方便。

(见图1-2-1)。

 

地名

铁路(Km)

公路(km)

备注

昆明-曲靖

100

120

曲靖-墨红

40

70

富源-墨红

52

图1-2-1交通位置示意图

11

第二节自然地理

勘查区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南段余脉,属构造蚀、侵蚀低中山地貌,地势总体呈北西高南东低,夷平面自北西向南东倾斜,地形切割较强烈,沟谷发育常呈“V”型或“U”型,其展布方向主要呈北北东及北西向展布。

山脉走向及地走向及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矿区地貌与构造形态与及岩性密切相关,山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

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地形为低中山剥蚀地貌,相对高差较小,地形坡度一般为15º~30º。

勘查区内地形的海拔标高一般为2000~2160m,最高峰位于矿区西测中部无名山峰,标高为2163m,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勘查区南部的一号溪沟沟谷标高为2010m,(当地人称墨红河)相对高差为150m。

区内水系不发肓,多为季节性水流。

矿区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

旱、雨季分明,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6.4℃,年平均气温14.8℃,每年11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寒冷期,寒流侵袭时有霜、雪、凌冻现象。

年冰雪期一般5—10天。

冰雪最厚可达0.3~0.6m,短期内交通中断。

年平均降雨量965.6~1191.10mm,大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月最大降雨量367.10mm。

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最大风速15m/s。

区内主要以农业为主,多生产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类较多。

但蔬菜类较少,林业发展较好。

本区乡、村属独木水库淹没区,最高水位可达墨红镇附近,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乡镇企业以煤矿为主,还有少量的采石厂。

解决了部分当地的剩于劳动力。

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区内居住的民族以汉族为主,附近还有彝族、苗族和少量的回族,劳动力充裕。

附近石灰岩、木材等建筑材料丰富。

故外部建设条件较为优越。

矿区西距小江断裂带百余公里,该断裂带属云南强震带之一,地震基本烈度,云南省地震局定为6度,无破坏性地震发生记录。

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很低,地质资料极少,解放前有过采煤、炼铜等历史,但无记录。

解放后,1969—1973年,贵州地质局108地质队在该区开展1:

20万的区调工作。

提交了《盘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但本区缺少地质资料。

1992年,云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曾在本区西南外围浅部开展了普查工作,(原墨红煤矿、现土桥煤矿),共施工槽探(主干槽)6条,计长1370米。

并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墨红煤矿地质普查报告》。

完成1:

10000地质填图3.00km2。

共获得C+D级资源量1853万吨。

已上储量平衡表,此次勘查与墨红煤矿无重叠区。

2005年,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对土桥煤矿做过储量核实报告,肯定了本区煤炭的工业价值。

2006年勘查区东南侧外围正基煤矿做过地质勘探工作,共施工9个钻孔。

已提交《富源县正基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与康红煤矿无重叠区。

2007年康红煤矿区东侧外围宏安煤矿及东北侧外围安鑫煤矿做过详查地质工作,与康红煤矿无重叠区。

区内无生产矿井,在矿区西南侧外围岔口洼子及老屋基一带有过开采记录,老屋基附近为土桥煤矿,茶口洼子为原康红煤矿老井,(两个煤矿现已关闭),区内煤系地层仅在3勘探线以北出露。

地表有零星的小煤窑开采,但勘查区的煤层未受到破坏。

区内主要以下三叠统地层出露为主

第三章勘查区地质

第一节地层

勘探区内地层自下而上为:

下二叠统茅口组(P1m);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P2l+c);下三叠统卡以头组(T1k);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及第四系(Q)。

分述如下:

(一)下二叠统茅口组(P1m)

为灰白色、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上部多为细晶、微晶灰岩,中下部多以白云质灰岩为主,夹少量的燧石条带;勘查区出露于西部F1断层以西。

厚度不详,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主要岩性为深绿色、灰绿色、黑绿色隐晶质玄武岩,呈致密块状,具杏仁状、气孔状构造。

上部夹紫红色凝灰岩,以玻璃质为主,可见基性斜长石。

柱状节理、裂隙发育,含星散状黄铁矿,区内出露于2线附近朝阳村以西及康红煤矿老井一带,多风化呈球状、枕状。

厚度不详。

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上二叠统龙潭组(P2l)

出露面积较小,仅在3线以北至朝阳村一带出露。

全组厚157.42—181.94m,一般厚174.52m,含煤20—40层,一般为31层,主要煤层位于该组地层中上部,含煤系数为7%,由下而上分二个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l1):

该段厚79.06—96.72m,一般88.15 m。

下起玄武岩组顶,上止M16号煤层底板。

主要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菱铁岩及透镜体及薄至中厚煤状层。

下部夹凝灰质泥岩及铝土质泥岩薄层。

含大量星点状黄铁矿,局部呈团块状。

地表普遍可见含铁铝质的古风化壳,为一标志层,其底界面作为龙潭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的分组标志。

该段底部见薄煤层一层,局部为可采煤层,编号为M24,顶板为粉砂岩,标志明显。

其中M21、M22、M23为一煤组,偶有合并现象。

含夹矸1-3层,夹矸多为炭质泥岩。

此段在勘查区内无全区可采煤层,含较稳定可采煤层三层(19、20、23),可采总厚一般为2.82m。

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4层分别为(17、18、21、22)。

按M16煤层中下部夹0.02-0.05m的棕色隐晶质高岭石泥岩,作为标志层,故M16底界作为(P2l2与P2l1)的分界线,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2.龙潭组第二段(P2l2):

该段厚78.36—85.22m,一般82.74米。

下起M16号煤层底板,上止7号煤层底板。

主要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色泥岩及煤夹极薄层状菱铁岩,含较稳定煤层八层(9、11、12、13、14、15、16),可采总厚9.54m。

其中9、15、16三层煤为全区可采煤层。

其它煤层均为大部可采煤层;在M9煤层(B6标志层)的直接顶板有一层厚6.93-12.23m的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与薄层状菱铁岩呈近等厚互层。

菱铁岩单层厚一般为0.03-0.10m,俗称“细排骨”是良好的辅助标志,底部的M16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其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夹菱铁岩条带。

煤层中偏下部见一层棕灰色中至粗晶质高岭石泥岩。

夹较多镜煤条带,是P2l2与P2l1的分段标志,与上覆地层(P2c)呈整合接触。

(四)上二叠统长兴组(P2c)

该组厚61.96—87.02m,一般74.85m。

下起7号煤层底板,上止卡以头组底界。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绿色、暗绿色薄一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煤层。

中下部夹薄至中厚层状菱铁岩,其中M7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夹少量泥岩条带是较明显的标志层,是(P2c)与(P2l)的分组标志。

长兴组上部M2+1煤层顶板普遍见一层厚约0.03-0.10m的隐晶质高岭石泥岩,是全区存在的标志层。

区内全组含较稳定可采煤层一层(7号煤层),可采煤厚一般为0.70m。

(3、4、5、6)煤层属零星可采煤层。

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五)下三叠统卡以头组(T1k)

主要为黄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