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922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 北京版选修2.docx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北京版选修2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1北京版选修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3、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三、轻松学习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

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即,毋以吾也。

(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 

                         ——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三)、内容形式

1、思路结构: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2、人物性格与写法:

(1)、人物性格:

本文是《论语》中文学色彩较浓的一章,通过师生言志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的性格。

孔子:

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

弟子: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写法: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晰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

孔子为什么赞叹曾晰的志向?

曾晰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的赞叹既赞许了曾晰,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词语辨析: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

     A .因此    B .因为 

     C. 用、拿   D .按照   提示:

B

  

(2)“何伤乎” 中的“伤”字应解释为:

     A.伤害    B.伤感 

     C.防碍    D.伤心  提示:

C

  (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解释为:

 

     A.连词    B.动词 

     C.介词    D.助词  提示:

B

  (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

          A、方形      B、纵横

          C、正要      D、是非准则     提示:

D

    (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B、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C、代词,相当于“你”

         D、代词,相当于“你的”    提示:

B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

B、莫春者……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异乎三子者之撰。

提示:

(4)

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提示:

(4)

4、翻译下列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列名句,选择三至五则翻译并说说意思。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 

 

2、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译文】 孔子说: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 

 

3、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 

 

5、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

“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译文】 孔子说:

“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 

 

7、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译文】 孔子说:

“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 

 

8、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

“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地流淌。

” 

 

9、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译文】 孔子说:

“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译文】 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11、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孔子说: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 

 

12、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 

【译文】 孔子说:

“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

“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纵谈自己的志向,不但有简单的情节,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而且简练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育意义也很大,是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

 

 

此篇的文学性突出表现在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五个人的言行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

 

 

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性。

子路,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

少孔子九岁,属异能之士中政事类。

从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

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

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恭,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

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实际上,冉有、公西华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与子路所说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态度要谦虚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至于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

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