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605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docx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课补充资料 

热点补充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替代 

产生产生

随着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世界经济的兴起,货币替代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是因为货币替代不仅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会削弱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甚至使宏观经济政策事与愿违。

货币替代,就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

含义

种类 

1.  直接货币替代 

2.  间接货币替代

货币替代的步骤 

1.  第一步,取得外汇贷款 

2.  第二步,办理结汇 

3.  第三步,使用人民币资金 

4.  第四步,偿还外汇贷款

货币替代对经济的影响 

1.  1.货币替代加剧经济波动 

2.  2.货币替代减少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 

3.  3.货币替代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一般都假设货币需求是不可替代的,经济主体只持有本国货币,而且只能使用本币进行交易。

但是由于存在货币替代,经济主体可以在不同货币之间进行选择,使宏观政策的效果很难度量。

一般理论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汇率的稳定,因此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只有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当局无须维护汇率的稳定,因此货币政策能够保持其有效性。

但是货币替代却使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当货币当局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时,经济主体预期汇率贬值,因而更多地持有外币,对本币的需求下降,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中国忧虑:

中国本世纪初加入WTO对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但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项目也将按照协议逐步开放,金融交易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可以预测,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经济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主体为了规避风险,将会持有更多的外币资产,导致货币替代程度加深。

这无疑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

因此如何应对货币替代带来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和美元化问题,曾有学者建议进行金融管制,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防止货币替代的发生。

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以及金融自由化的深入,金融管制的措施已经不太现实。

而且,金融管制限制了资本的流动,阻碍了资本的有效配置,可能会得不偿失。

因此,这种建议并未能得到普遍认可。

 

应对措施:

 促使货币替代程度加深的原因在于人们为了规避汇率和通货膨胀风险。

频繁的汇率波动和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会使人们丧失持有本币的信心,转而持有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使货币替代程度加深。

所以,减小货币替代的关键在于保持价格和汇率的稳定,增强经济主体持有本币的信心。

当前我国投资者最为忧虑的还是汇率贬值的风险。

入世之后,资本账户的开放将为资金的流动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给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极大的压力。

因此,要避免货币替代程度的加剧,应该分步骤逐步开放资本账户,防止资本流动失控,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人们对汇率稳定的信心。

我国货币替代加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内涵讨论

政策效应 

1.  

(一)财政政策效应 

2.  

(二)货币政策效应 

3.  (三)汇率政策效应

?

  汇率效应 

1.  一、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 

2.  二、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监管套利和监管溢出效应 

国际金融贸易日益频繁,资本跨行业、跨国流动现象非常活跃。

然而由于各国监管规则不一致,单个国家和地区很难对这些资本进行有效监管,这就使得监管套利的现象层出不穷。

监管套利(regulatoryarbitrage)一般是指各种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通过注册地转换、金融产品异地销售等途径,从监管要求较高的市场转移到监管要求较低的市场,从而全部或者部分地规避监管、牟取超额利益的行为。

 

大型金融机构利用不同监管机构制订的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监管规则或标准,选择金融监管相对宽松的市场展开经营活动,以此降低监管成本、规避管制和获取超额收益。

原因:

之所以会形成“监管套利”,是由于当前网络化的金融市场与以国家层面上划分的“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缺乏全球统一、协调的金融监管体系、法规和准则,监管差异必然会导致监管套利。

可以说,全球金融监管套利就是导致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发生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

银行将理财相关的贷款划入表外,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

而全球金融监管套利是诱导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产生的重要“外部条件”。

我国应遏制金融监管套利,防止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

表面上看,我国的银行系统没有像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那样从事复杂的金融创新。

但由于我国一些金融机构以创新方式来绕开严厉的金融监管,导致贷款数量远高于官方数字,我国的金融系统还是存在一些隐形问题,必须加强监管。

其实,早在2007年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台了一些对银行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监管的规定。

而今年8月份对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的表外业务更加规范。

显然,我国已经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了别人的教训,开始了自己更加审慎的防范风险之路。

将银行表外资产转入表内,还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对于银信理财合作产品来说,银行对自身发放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

表外资产表内化以后,会引起银行不良贷款额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收缩流动性的作用。

我国有关部门对银行放贷规模的控制明显收紧表明,在通胀时代,对银行放贷规模的控制不仅是规避银行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化解通胀危机的手段之一。

监管溢出:

任何一国针对本国金融机构所做出的监管决策将影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而会波及该机构在国际金融机构市场上的经营行为,而各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联系使得这种行为的调整可能会影响到该机构的合作者或对手,进而会对他国的金融机构产生影响。

3.投资联结保险 

4.递延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5.财政政策中的自动稳定器 

6.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目录

基本资料 

计算公式 

含义分析 

各国现状 

注意事项 

重要意义 

广泛应用

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注意: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曲线 

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编辑本段含义分析

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

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

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

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编辑本段各国现状

世界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

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中国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超过60%,中国是贫困国家,温饱还没有解决。

当时中国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两亿四千八百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不断下降。

到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6%,城镇居民家庭约37%,加权平均约40%,就是说已经达到小康状态。

可以预测,中国农村、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将不断下降。

 

恩格尔系数在中国是否适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持否定意见的认为中国居民生活状况并不符合恩格尔定律,如199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全国各省中最高,达到62%,海南省为59%;而生活水平较低的陕西省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宁夏为46%。

 

尽管有争议,但总体看,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还是符合恩格尔规律的。

 

首先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的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已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变化资料所证实。

20世纪80年以前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5%以上;1982-1993年间,尽管各年恩格尔系数有波动,但这十年间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0-55%间;1994年以来后,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0%以下。

其次,统一年份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也符合恩格尔规律,如1997年按可支配收入排队五等分,他们的恩格尔系数依次为:

55.7%、51.1%、47.9%、43.6%和39.5%。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在使用恩格尔系数时应注意,一是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趋势,时间越长趋势越明显,某一年份恩格尔系数波动是正常的;二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应注意可比口径,在中国城市,由于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存在大量补贴,因此进行国际比较时应调整到相同口径;三是地区间消费习惯不同,恩格尔系数略有不同。

 

   

恩格尔系数

在适用恩格尔系数进行国际比较时,由于各国的价格体系、福利补贴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要注意个人消费支出的实际构成情况,注意到运用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会产生误差。

 

编辑本段重要意义

降低恩格尔系数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有专家作出如下建议: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广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降低恩格尔系数的最重要手段 

加快食品工程建设,抑制食品物价上升幅度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合理消费 

编辑本段广泛应用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在中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7.赢者诅咒(WinnerCurse) 

8.低碳经济 

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编辑本段低碳经济目的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经济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

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

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

 

编辑本段内涵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

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所谓低碳经济[1],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编辑本段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编辑本段实现方法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

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2]。

 

首先,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庄严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

一方面,它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其次,抓好试点和典型。

 

目前,深圳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住建部支持将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优先在深圳试验,引导相关项目优先落户深圳,并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深圳负责承接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

同时,住建部支持深圳市将每年一次的“光明论坛”提升规格,使其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在条件具备的省市、地区、行业中及各省,都应有目的的选择试点和典型,扎实推进,建之有效,确保我国经济在低碳经济促进下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

 

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

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

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

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

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

 

第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

 

第五,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

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

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第六,处理好“一抓”“三防”关系。

 

“一抓”就是抓低碳经济建设;“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乱上项目、防浪费。

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必须在开始时就让各级政府、行业、社会头脑清醒、思路明确、认识一致、步调统一。

 

第七,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

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

 

第八,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低碳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在新上项目、投资方向、减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协的审批、监督权力和作用。

除经常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新上低碳经济项目外,在每年两会上都应由政府向代表、委员通报“低碳经济”运行情况、“低碳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经济”对人民幸福度的贡献率。

 

第九,将“低碳经济”绩效纳入政府、公务员政绩考核核心内容。

银行贷款要主动顺应这一时期国家产业战略调整的要求和趋势,加大从过剩行业退出,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的支持;围绕低碳技术开发领域和排放权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加强对绿色信贷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信贷投放,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

低碳经济会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点?

 

2010年12月13日03:

30北京日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会不会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点?

我个人是比较怀疑的。

据我有限的了解,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还没有成为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点,展望未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点也不确定,关键在于一些低碳技术能否突破。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中,最有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点的是电动汽车。

因为汽车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主要产业,是居民的一项主要消费。

中国经济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表现很不错,保持在8.7%的高速增长,无论从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到老百姓大致都知道,现在中国经济一靠住房二靠汽车,这两个产业为我们走出危机、实现高速增长立了汗马功劳,我们的投资也主要在这两个领域。

当然除此之外中国经济增长点很多,还有餐饮、旅游等其他消费。

通胀专题:

通胀将碰“天花板”加息靴子欲应声而落(图)

食品CPI对总物价水平(CPI)的平均贡献率超过70%,但食品价格是有周期的,也就是说,它不会一直涨下去。

我们预期,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5%左右,上半年升值压力大于下半年。

但春节过后的时间里,对货币政策紧缩的预期就可以松一点,食品价格上升周期接近尾声。

在此背景下,关于严厉的信贷紧缩(6万亿新增信贷)和连续大幅加息(100个基点)的预期都将成为“浮云”。

但来年严厉信贷紧缩和连续大幅加息预期或为“浮云”

华泰联合证券陈勇

市场仍然纠结于通胀和加息预期之中。

预计最迟到下周(12月中旬),加息的靴子落地或“落空”都将成为现实,憋了口气的市场可能以积极的方式迎接这只靴子。

但本文着眼更长时间的通胀和政策走势:

未来12个月内,通胀是否可控?

是否会继续创新高?

政策紧缩会到什么程度?

短期通胀高点将现

一个广为认同的看法是:

本轮通胀主要由成本(供给)推动。

从成本(供给)端来看,食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通胀高涨有着主导作用。

食品价格上涨是2000年以来历次通胀的最主要因素,测算表明,食品CPI对总物价水平(CPI)的平均贡献率超过70%。

食品价格是有周期的,也就是说,它不会一直涨下去。

以稻谷为例,1997年以来的其价格波动周期为3至4年,半周期就是18至24个月。

这意味着,在对长期趋势持续向上偏离一段时间(一般是18至24个月)以后,食品价格还是要下到长期趋势以下。

需要指出的是,食品价格长期趋势是向上的,这也决定了CPI在大部分时间都为正。

食品价格的周期有两个基本规律:

第一,各子类商品价格基本同步,初期价格上涨动能较强,这导致CPI同比开始阶段快速上升,到了后期,虽然环比还在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