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451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docx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们平江为建设文化强县,立足于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座的各位都是文化人,而且都是管文化的人。

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

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二是如何运用中国式的管理智慧。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有这么一个故事:

说有几个不同国家的人同在咖啡馆喝咖啡,却发现杯子里有一只苍蝇。

首先发现苍蝇的是一个英国人。

他很惊讶,当然也很生气。

但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觉得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发气,就把钱掏出来压在咖啡杯下,生气但一声不吭地走了。

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啪”地把咖啡杯砸在桌上,“八格呀噜”地一顿狂吼,把服务员一顿臭骂。

第三个是个美国人,他发现了那只可怜的苍蝇,微笑着把服务员小姐叫过来说:

“亲爱的小姐,在我们美国喝咖啡不是这样的。

在美国喝咖啡,边上会有一小罐牛奶、一小碟方糖,外加一小碟苍蝇。

当然,糖和苍蝇是由顾客自己决定放不放的,他想放多少就放多少。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

假设是一个中国人在喝咖啡时发现了苍蝇,他会怎么样?

  答案或许会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

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你所认定并确信的那个答案一定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基本特质。

  那么,在一种文化比较的视野中,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到底具有哪些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不一样的特质呢?

  1.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的阴柔文化

  关于中国文化阴柔或是阳刚的特质,相信有人会援引《周易乾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强不屈的阳刚之气。

此固然不错,因为中国文化本就是刚柔相济的文化。

但今天我所讲的中国文化特质是在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提炼出来的。

也就是说,相较于开放、张扬的西方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更具有含蓄内敛的阴柔特质。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首先就表现在中国人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

有个故事:

相传纪晓岚刚进翰林院时并不引人注意,连太监总管都不认识他。

某次,太监总管见他身穿蟒袍,手拿折扇,觉得有点意思,便出了一上联: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上联不算太俗,嵌有春夏秋冬四季。

纪晓岚也觉得蛮有意思,刚好老太监说的是南方口音,便脱口而出: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对句不仅道出了东西南北,还巧妙地调笑了老太监的那个“东西”早就被阉割了。

众所周知,“东西”是个万能词汇,但却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含蓄地表达特定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和意境都是一种美,它渗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艺术态度和生活自觉。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可谓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余音绕梁、余味无穷”,一直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饺子”文化,把好东西包在里面,需要细细品味;西方文化则是“匹萨饼”文化,把漂亮东西都摆在外面,更加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还表现在中国人的谦虚和内敛。

“鄙人”、“在下”、“贱内”、“拙荆”、“犬子”、“斧正”、“哪里哪里”等自谦用语比比皆是。

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习惯于贬低自己,把成绩和功劳归功于上级和同事;而外国人则更强调自己的努力和优势。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中国人在竞选或是竞聘某一岗位时,往往要谦虚地说:

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同志们的无私帮助下,我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这些话在乐于表现自己的西方人那里就搞不明白了:

既然你只是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而且这成绩还是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那大家干嘛要选你呢?

外国人也许永远也弄不明白:

在一种对自吹自擂、飞扬跋扈等现象深恶痛绝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人要不这样表达,那他的竞聘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

  或许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这种阴柔特性,中国人为人处世就十分讲究圆融变通。

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到一个道观去请道长预测考试的情况。

道长伸出一个指头,一言不发。

秀才们请教是什么意思,道长说:

“天机不可泄露”。

秀才没办法,只好走啦。

小道长忍不住了,问:

师父,您刚才那一个手指是什么意思啊?

道长回答:

他们三个若考上一个,那就代表一个;若考上两个,那就代表一个考不上;若考上三个,那就代表一齐考上;若三个都考不上,那就代表一齐考不上。

  中国文化的确十分强调权变或是灵活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这是一种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一种变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一种变通;“既不犯规,也不犯傻”,这还是一种变通。

  据说,一位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因要打官司就对其律师说:

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约法官出来坐一坐或者给他送点礼。

律师一听,大骇,说千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你的官司必败无疑。

那人说怎么可能。

律师说:

你给法官送礼不正说明你理亏吗?

  几天后,律师打电话给他的当事人,说:

我们的官司打赢了。

那人淡淡地说,我早就知道了。

律师奇怪地问,怎么可能呢?

我刚从法庭里出来。

中国人说,我给法官送了礼。

那位律师差点跳了起来,不可能吧!

中国人说:

的确送了礼,不过我在邮寄单上写的是对方的名字。

  这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人行为处事的灵活态度,这种追求圆融变通的灵活性有时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

但这个故事同样充分暴露了中国人规则意识的匮乏,以原则性为代价的灵活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中国文化是重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最核心部分就是“情理结构”,亦即理智与情感交融。

钱穆在《孔子与论语》中也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

但绝不许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因此,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史。

《诗经》“击鼓”篇记载着四句千古名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意思就是生死离合,我和你誓言不改,让我俩手牵着手,一直到老再不分离)。

  这四句诗,可谓是中国人的爱情图腾。

在中国文化中,对情感的表达和渲染是历久弥新的主题,爱情、亲情、友情,喜爱之情与怨恨之情,兴奋之情与痛苦之情......支撑着中国文化从远古走向未来。

  但我们这里所指的“人情”更多的是指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谚语。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人之所以不愿意背井离乡、不愿意浪迹天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愿意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熟人生活圈。

“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

由此所形成的特异现象便是:

在中国,最流行的学问是“关系学”。

  中国当代的朦胧派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涵义丰富的诗——《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

网。

这首世界上最短的诗是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逼真刻画。

  与中国人的重人情、讲面子相比,西方文化更强调功利和实惠。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是高于一切的,常说的大局意识、大公无私等都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

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以农业文明为主。

聚族而居是生存的基本形式,家族的繁衍和强大需要每一个个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家族的利益。

因此,整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而家族内部所存在的宗法血缘关系又使得这种价值取向更加稳固。

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那里土地贫瘠,但海岸线很长,适合发展航海业和工商业,因而形成了早期的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首先要解决产权问题,确保个人的权益,这就需要“游戏规则”。

于是,契约关系成为西方商业文明的基础。

而随着产权的确立,个体的利益得到保护,个体意识也就相应地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一种“家”文化,血缘关系使“家”成为最基本也最牢固的整体单元。

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家”的支持;一个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家”的稳定。

中国社会有句流行的俗话,叫做“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后来有好事者又把这句话演绎成“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群争风吃醋的女人”。

姑不论其是否准确,单从这两句话来分析,一个男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都是“家”:

有了幸福而温暖的家,你就有了坚强的后盾;反之,你要是背弃或是抛弃“家”,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出家”。

  中国人重视“家”,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

比方说吃饭,我们中国人吃饭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种亲情氛围中其乐融融,而西方人吃饭是各自为政;我们中国人父母把小孩养到18岁以后,还要管他读大学、结婚、买房、带小孩,而西方人长到18岁,会主动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生活;我们中国人常常以祖孙几代同堂为荣,而西方人大多是利用节假日“常回家看看”;我们中国人顶多是“亲兄弟,明算帐”,而西方人哪怕是“亲父子”,也必须“明算帐”的。

  由“家”再推而广之,中国文化必然强调“国”。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移孝作忠是中国传统治理的共同理念。

“国家国家”,是先“国”后“家”的,“没有国哪有家”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不朽宣言。

遗憾的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爱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忠君”的代名词。

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怪异文化景观就是,中国人虽然从来都不缺乏“爱国主义”的典型,可是在很多“君”只是暴君、“君”与“民”严重对抗的时代,一些“爱国主义”英雄却往往成为“愚忠”文化的表征,甚至成为屠戮民众的凶手。

这一点,已成为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一种挥之不去的痛。

  此外,还不能不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文化过于强调“家”与“国”的整体利益,“人”,也就是当代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个人利益、个人自由,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被严重忽视和矮化的。

记得曾有个文革期间的笑话。

说是某知识分子的老婆与造反派头头私通,为达到长期苟合的目的,造反派头头指使自己的姘头(即知识分子的老婆)在批斗会上揭发这个知识分子的种种“恶行”。

于是,这个名为老婆实为他人姘头的“革命女性”在台上批斗自己的老公说:

他长期瞧不起我,虐待我,把我当作他的私人财产。

这时,台下一个心明眼亮的群众跳上台说:

对,你这个臭知识分子就该狠狠地批判。

你怎么能把你老婆当作私有财产呢?

你应该把她当作大家的“公共财产”才对呀……

  这个故事虽然讽刺的是男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但也从侧面提醒我们,曾经有一段时期,谈恋爱、找对象是需要服从和服务于“组织”利益的,是要讲顾全大局这一“政治”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没有错,但当这“国”与“家”成为扼杀人性之工具的时候,当找老婆也需要服从“整体利益”的时候,我们又该在这“国家”的光影里何去何从呢?

  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阴阳两条鱼紧紧相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首尾环抱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给人以运转无穷、充满生机的动感与美感。

“太极”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曾著有《太极图说》,大意是:

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

其哲学要义有四:

一是阴阳对立,一切事物都包含有阴阳两种对立的因素,亦即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的因素相互涵容;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物极必反,动态平衡,对立的因素永恒地转化生息。

  太极图可说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从太极图不难看出,对立面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基调。

古人对和谐的追求大抵有四个维度:

一是身心和谐,二是人际和谐,三是群己和谐,即公私和谐,四是天人和谐。

  我在这里仅就身心和谐的问题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感觉到很累,身累但心更累。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老子》第五十五章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

小孩子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

他整天号哭,但喉咙却不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人的生命活力来自于“精气”或“元气”,身体的最佳状态,是元气充足、阴阳平衡的状态。

因此,我们有个说法叫“心平气和”。

人只要能做到“心平气和”,其实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

但现代人至少有两个常见的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多欲,即贪图美色美味,贪图功名利禄。

然而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变态。

所以老子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二个毛病是气盛,即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横行霸道,唯我独尊。

“气盛”摆明了阴阳失调,阴阳都失调了,身心又怎么能和谐呢?

所以,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给我们提出了谆谆告诫: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当然,现代社会诱惑这么多,压力这么大,利益冲突这么剧烈,人难免会有一些怨气,扰乱平和的心境。

怎么办?

怨气当然要发泄。

怨气不能发泄,久而聚之,就像三峡大坝超警戒水位一样,不决则已,一决则必哀鸿遍野。

现在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处于维稳和追求政绩的需要,采用人盯人战略,千方百计阻止群众上访;更有甚者,派警察、派强力部门进省会、进北京把上访者抓回来,然后关进精神病院,或是干脆扣上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

这些做法无异于扬汤止沸,阻塞了老百姓利益诉求的正当渠道,其后果必然是整个社会“阴阳失调”,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泡影。

  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

  “内圣外王”的价值内核是“忠孝治国”。

在具体的理论走向上,“家国同构”走向了以宗法血缘为社会基础,以道德的形上学来统率世俗政治的仁政或德治之路。

换言之,“内圣外王”的形式特征是家与国在人伦关系和组织结构上的同构性,本质特征则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属性。

因此,“伦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

  传统伦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三纲”、“五常”、“五伦”等,以它们为基础,便可以编织出一整套维系社会稳定的“天罗地网”。

  与中国“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主要是一种崇尚权利的法治文化。

其主要区别是: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伦理文化法治文化

精神追求修德成圣皈依上帝

价值取向崇尚伦理,重义崇尚自由,重利

治理手段重道德教化重法律规范

(德治,强调社会义务)(法治,强调权利保护)

社会目标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更强调结果的均等

更强调机会与权利的平等

  6、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

  什么是悟性文化?

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古代有个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曾经住过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天没下雨,他却又戴斗笠又打伞;第三个梦,是跟心仪的姨妹子赤身裸体背靠背躺在一张床上。

秀才觉得这几个梦都很奇怪,第二天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长叹一声,说:

“别浪费时间了,你还是回家吧”。

秀才不解,追问其故。

算命先生道:

“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

天没下雨你却戴斗笠、打雨伞,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跟姨妹子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这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

回想起前两次落榜,更加觉得算命先生说得有道理。

于是他垂头丧气回到客栈准备退房。

掌柜的一看,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秀才把三个梦的事说了一遍。

没想到掌柜的哈哈大笑,连说好梦。

秀才不解。

掌柜的说:

“高墙上种白菜,这不是高中吗?

天没下雨,你却又戴斗笠又打伞,这说明你有备无患呀;你和姨妹子赤身裸体躺一张床上了,还背靠背干什么呢?

该翻身了!

  还有个真实的故事。

说的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怪杰辜鸿鸣老先生。

他曾把一夫多妻制当作天下至理。

有一加拿大使节夫人,对辜先生为三妻四妾制辩护很不满,在一个酒会上质问辜鸿鸣:

男女都平等,为何中国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呢?

不曾想辜先生并不直接回答,却反问这位夫人家里是否有茶壶。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辜老追问:

那您家里的茶壶配几个茶杯呢?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

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领悟到完全不同的道理,得到完全不同的启示;对事情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解释的方法也无需遵循严谨的逻辑规则,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式的解读;解读的结果和个人的生存境遇、人生阅历、文化立场密切相关。

这,就是悟性文化。

  西方思维科学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两类,现代思维科学又进一步区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悟性思维,并分别指向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不同领域——科学、艺术和人文。

与西方文化重视实证分析的逻辑理性思维相比,中国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思维。

理性思维的目的是求知,悟性思维的目标是求道;理性思维回答世界是什么,悟性思维更多地回答世界为什么;理性思维的基础是逻辑规则,而悟性思维的基础是直觉与灵感;理性思维建构的是严谨的科学体系,悟性思维建构的则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智慧。

因此,悟性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哲学思维,它奠基于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其得出的结论具有非逻辑性、跳跃性、偶然性等特征。

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恍然大悟等等,就是悟性思维最通俗的概括。

悟性思维的要害在一个“悟”字,领悟、体悟、感悟、觉悟、醒悟等,通过身心的体察去心领神会“道”与智慧的奥秘。

 

二、如何运用中国式的管理智慧?

  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之后,我们现在就来继续追问,立足于这种文化而生成的管理智慧有哪些最核心的内容?

这些智慧在当代社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1.“和而不同”:

中国式管理的本质要求

  引领21世界的管理理念是什么?

我想最本质的一个应该是和谐管理。

当我们回首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辉煌历程,就会发现,和谐管理的种子早在中华文明的童年期就被播下,并结出累累硕果。

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和谐管理呢?

关键是要做到“和而不同”。

  现在有些领导一谈和谐管理,就简单地以为是“你好我好,感情重要;相见拉手,张嘴就笑;一团和气,争论丢掉;上上下下,一个腔调”。

其实,这正是传统和谐观所否定的。

和谐并不是一个鼻孔出气,也并非一个声音说话,和谐乃是包含有差异甚至对立的统一,太极图中的阴鱼与阳鱼即是如此。

《论语·子路》篇有句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什么是和而不同?

就是对上不盲从,不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加完善;对下不排斥,不压制,能海纳百川,从善如流。

什么是同而不和?

就是对上一味地奉迎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又大搞一言堂,家长制,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国语·郑语》对“和同之辩”有着深刻的阐释,大意是说,不同的因素互相匹配、对立、依存、转化、流变,方能构成多样性统一的变化日新的世界;如果事物只有单调的雷同,则不但不能产生和创造新的东西,反而会使事物归于失败和毁灭。

所以,只有一种声调,就没有美妙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华丽的文采;只有一种滋味,就没有可口的美食;只有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评价。

故君子应取“和”而去“同”。

这样,在战略决策的时候,各种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驳难,融合,最终形成最优化方案。

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

  21世纪的管理者,要培育自己“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原则上要做到四点:

一是要推崇以和为贵的管理价值,二是要遵循“以礼节和”的管理原则,三是要凝聚“和则多力”的管理共识,四是要贯彻“仇必和解”的和谐思维。

  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即班子成员间的和谐问题。

许多领导班子之间常常出现矛盾与龃龉jǔyǔ,处理不好,不但形不成合力,反而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内耗的出现呢?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首先是上级领导在班子的配备问题上,要掌握好四个要领:

一是要注意才能的搭配,选准“千里马”,配好“老黄牛”;二是要注意风格的搭配,选准“爆破手”,配好“消防员”;三是要注意职权的搭配,选准“外交官”,配好“管家婆”;四是要注意梯队的搭配,选准“突击组”,配好“预备队”。

  第二是在正职与副职的关系问题上,要贯彻“四不”原则。

对正职而言,要做到:

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

对副职而言,要做到:

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

  2.“以人为本”:

中国式管理的价值内核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的流行语。

但正如某些流行歌曲并不能给歌坛带来清新空气一样,“以人为本”的流行在很多企业和组织里也只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并没有带来管理方式的革命。

  所谓“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立的。

从哲学上讲,人是物的主人,物是人役使的对象。

但当物的功利性价值被无限放大,人就可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论语·乡党》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讲的是孔子家的马厩被焚。

孔子退朝后,说:

“伤人了吗?

”不问马的伤亡情况。

孔子并非不爱马,但听说马厩被焚烧后,急切之间只问伤到人没有。

这就充分彰显出孔子的人本情怀。

反过来,我们现在有些矿老板,一旦井下出事,不是想方设法抢救矿工的生命,反而千方百计拖延时间,瞒报事件。

这就是典型的以物为本,人的价值在物的功利面前被击得粉碎。

当代中国,追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贪图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信奉有奶就是娘的实用主义、标榜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是这种物本位文化的突出表征。

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人与物的异化状态。

  中国古代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本理念,人性、人道、人格、人伦、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在先秦时期即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讨论,彰明了人的本质地位。

当今中国,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我有四句话与大家交流:

一是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命运,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二是尊重人——承认人的主体地位,确保人的基本权利;三是解放人——破除一切制度障碍,彰显人性自由光辉;四是发展人——创造宽松自由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人本管理要实现“八个转变”:

要重新认识人,要真正尊重人,要科学选择人,要合理组织人,要全面培养人,要全程激励人,要适当约束人,要真诚关心人。

  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并不完全相同。

“民本”是针对“官本”而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民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官本。

中国社会当前依然有严重的官本位倾向。

有一个笑话就可说明问题:

某局长上班乘电梯,突放一屁,因电梯人数众多,甚觉不雅。

便对身边的科长说:

你怎么放屁了?

科长不解,争辩曰:

我没放!

局长觉得很没面子。

过后该局实施竞争上岗。

自然该科长落选了。

他去找局长理论。

局长说:

你连“屁大”的事都担待不起,要你何用?

这个笑话虽是虚构,不过的确是对某些官本位现象的幽默揭露。

实施人本管理就要理直气壮地与这种官本位现象作斗争。

3、“导德齐礼”:

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路径

  中国式管理之路应该怎么走?

《论语·为政》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用政令来训导大家,用刑罚来规范大家,大家只是但求免于刑罚而已,不会有耻辱感;如果用道德来引导大家,用礼来规范大家,大家不但会产生耻辱感,而且对管理者心悦诚服。

  从这么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两条腿走路”。

一条是“导之以德”,这是要求管理者通过率先垂范,用德行来引导被管理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一条腿依靠的是道德感召的力量,属于管理中的柔性手段。

另一条腿是“齐之以礼”,这是要求管理者用礼、用制度来规范和管理被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