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1044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docx

深度教学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 课题来源

(一)研究缘起之一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眼下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我国课程教学中“知识中心”“应试教育”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在追求效益的的名义下,强调知识学习,忽略学生道德品质的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获得、生活价值的领悟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因而,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令人堪忧。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主题。

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痼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必须寻求知识教学的发展价值,而深度教学能实现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德性养成和意义生成的有效统一。

此外,语文学科不同其它学科的鲜明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学科背景下探究“深度教学”的理念与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研究缘起之二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就必须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获得、生活价值的领悟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笔者本科的专业是小学教育专业,毕业两年后也一直兼职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这些年与小学生相处下来笔者有这样深深的感悟:

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必须从小抓起,而且也只能从小学阶段抓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选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第一,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野。

过去,人们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上,而没有从教学的程度深浅的角度探讨教学问题。

本文把研究的视野转向深度教学,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

第二,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的理念。

教育要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发展与重建,最终都要通过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实践才能完成与实现。

而深度教学的提出,为教师教育目标的制定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第三,有助于树立系统的教育改革观。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

然而,轰轰烈烈的各项改革实践无一涉及到深度教学,对深度教学理论上的梳理几乎为空白。

开展对深度教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树立系统的教育改革观,将基础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二)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课改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三维目标,深度教学提倡立足于新的知识论基础,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理解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课改的实施起到了深化作用。

第二,为解决教师教学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策略。

本研究通过走近教师和学生、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努力从实践的层面为实现深度教学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策略。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

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崔允郭的《有效教学》。

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论文有:

朱笑影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2008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董艳萍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2008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爱忠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姚利民的《有效教学研究》(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徐新强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

董燕萍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2、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

3、教学的有效知识量高。

4、教学生态和谐平衡,包括教学方式结构、教学思维结构、教和学、课堂环境的和谐平衡。

5、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马长敏在《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探究》一文中指出:

1、新课程提出对“三维目标”的确立,但实际教学效果却虚化了。

2、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教学中忽略了教师的使命,3、新课程讲求“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但我们看到的却往是“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无度开放”。

徐新强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

l、教材使用与把握所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学低效。

2、教师在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学低效。

3、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学低效。

4、教师教学理论、观念出现偏差,素质不过硬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

5、除了以上主观的因素外,还存在一些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因素,这些问题是由我国目前教育现状造成的。

姜雪杰在《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一文中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

1、对教材使用与把握问题。

2、教师教学方式问题。

3、教学评价的问题。

4、教师素质的问题。

关于有效教学策略,孙传远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策略有:

l、明确目标,实施全程调控策略。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3、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策略。

4、小组合作,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策略。

5、师生交往,开展多元互动策略。

李昭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策略:

l、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2、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3、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和学的策略。

4、教师的行为策略。

5、教学实施的策略——教学模式的选择。

6、教学评价的策略。

赵丽在《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策略:

l、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2、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3、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二)关于优质教学的研究

对关于优质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从已有的资料文献中总结出,关于优质教学的研究多是关于优质教学的特征的。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的终身教授迈尔教授对优质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内涵和特征方面。

他把教学活动分解为目标结构、内容结构、过程结构、行动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六角形框架。

目标结构对应于明确的成绩期待以及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的两大标准;内容结构对应于清晰的教学内容这一标准;过程结构对应于结构清楚以及纯粹学习时间的标准;行动结构对应于方法多样性和思考型练习两大标准;社会结构对应于个别引导和有益学习的氛围;空间结构对应于准备充足的学习环境。

当然,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受到各种外部要素的影响。

各种结构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依据这样的逻辑结构,他提出优质教学的十大特征:

(1)体现相互尊重、自觉遵守制度、承担责任、公正合理以及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

(2)清晰的教学内容,包括清楚和明确的教学任务、通俗易懂的主题阐述、学习过程的合理监控以及确保有效教学效果的恰当措施;(3)明确清晰的教学结构,包括教学过程、目标和内容的清晰、角色的明确、规章制度的明确、必要的礼仪以及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4)提高学生的纯学习时间的比例,即体现在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和管理、守时、清除琐碎事务、合理调整日常工作的节奏等;(5)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的交流,包括通过对计划的参与、交谈文化的建立、学生会议、学习日记和学生信息反馈等;(6)方法的多样性,包括丰富的策略技巧、教学行为模式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变化以及教学基本模式的平衡;(7)个别的促进,包括给予学生们自由的空间、耐心和时内部进行区分和整合,对个别学习情况的分析和与之相应的促进计划,对学生中的风险群体进行特殊帮助;(8)思考型的练习,包括学习策略的明确与制定、合适的练习任务、明确有效的辅导以及良好的有益于练习的环境和条件;(9)明朗的成绩期待,即在建议方针和教育标准引导下,给学生们提供与他们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以支持和促进为导向,并且对于学习的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10)学习环境的准备,包括良好的秩序、提前的准备和布置以及利用有效的学习工具。

迈尔教授认为。

优质教学是指有助于人们获得持续有效的认知、情感以及(或者)社会方面的学习成就的教学活动,它是建立在对教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的。

优质教学体现以下内涵:

(1)具备民主的课堂文化;

(2)建立在教育责任和义务基础上;(3)形成有成效的工作同盟;(4)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提高;(5)能够使所有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持久的发展。

国内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或经验,对优质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文森教授认为,优质教学具备以下特征:

一、深刻。

教师在透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课上得深入浅出,做到“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

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三、广博。

这是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特征。

要求教师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四、启发。

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五、机智。

即面对课堂上的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教师能够灵感闪现,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或能根据课文需要信手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或能写一笔潇洒流畅的板书,或讲课幽默风趣,妙语迭出。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的朱宏伟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怎样实现优质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既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

课堂教学要的不单是热闹的场面,更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

“温度”与“深度”的融合应该体现在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体现在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二)既重“情结”,更重“细节”。

教师不仅要有“课改情结”,从大处着想,设计有效活动;还要注重“细节”,从小处着手,把握关键性的细节,使课堂质量在一个个细节处理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三)既是“差异”,更是“资源”。

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所以面向全体绝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差异是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在认识和了解差异、尊重和利用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四)既要“近观”,更需“远视”。

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扔掉书本、学具等这些拐杖,借助操作后形成的表象在脑海中完成这一意念(思维)上的操作,促进学生心智活动水平的提升。

(三)关于深度教学的研究

关于深度教学的研究资料,笔者只找到三篇,其中的两篇是深度教学的提出者,华中师大的郭元祥教授写的《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另外一篇是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张伟娜的硕士论文《深度教学研究》。

一.在《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一文中,作者从教育的立场对知识的性质和内在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点上,提出了深度教学。

文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阐释了知识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立场中的知识不能直接等同于认识论立场中的知识。

教育学立场的知识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生命立场和主体视野;第二,生成立场和过程取向;第三价值立场和意义关怀。

在教育中的知识,不是一种事实存在,或者符号存在,不能作为展品或者定论、结论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而是基于前人的认知成果,通过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意义系统;教育中的知识,不仅仅具有客观知识本身固有的假定性意义,更要具有基于客观知识与发展主体的价值关系,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对发展主体具有现实意义和个人意义。

作者认为知识的内在结构有三部分即:

第一,符号表征,符号所表征的是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即“关于世界的知识”。

第二,逻辑形式,知识的逻辑形式是指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

第三,意义,知识的意义是其内存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是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

再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实现教学的发展价值,必须由表层的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进而提出深度教学的4R教学策略。

一:

丰富性教学(Richnessteaching)。

二:

回归性教学(RecuI’Sionteaching)。

三:

关联性教学(Relationsteaching)。

四:

严密性教学(Rigorteaching)。

二.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成为一大难点,进而提出深度教学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策略。

作者提出,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的符号教学而提出来的。

它基于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价值引导功能,对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认为深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征,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首先,从教学目标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发展取向的目标定位。

它强调全面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目标,从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其次,从教学内容看,深度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

从而实现知识的“假定性意义”向“个体性意义”的转化。

再次,从教学方式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对话中心的教学。

它超越了“传递中心”的藩篱,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中心”。

最后,从教学结果看,深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

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阐述了深度教学的实现条件,需要在知识观、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及教师角色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课程知识观:

从“静态的本体论”转向“动态的主体论”;教学价值取向:

“价值中立”转向“价值负载”教学过程:

“预设性”转向“生成性”;教师角色:

“知识传递者”转向“价值引导者”

三.《深度教学研究》是一篇较完整的关于深度教学理论的研究。

这篇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

第二章为教学现实的诊断性分析。

作者认为目前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教学目标缺乏情感深度,知识教学缺乏智慧深度,师生关系缺乏交往深度。

在分析现实教学现状之后作者提出而深度教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第三章为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

这一章作者对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做了深入的梳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什么是深度教学;作者认为深度教学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自己学科的前提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智慧,训练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为一个师生交往对话的场所的教学。

深度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改善人们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转识成智是知识教学的深层次目标。

二深度教学的表现。

作者认为深度教学的特点表现为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学科深度、关系深度四个方面。

第四章为深度教学的实施条件以及影响深度教学行为的因素。

作者认为在影响教育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执行深度教学中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素养比如知识素养、道德素养、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之外,还要求:

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思想意图方法化的能力。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已有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如下不足:

1.关于深度教学的研究少之又少。

对于教学的研究,人们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上,而没有从教学的程度深浅的角度探讨教学问题。

2.关于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还处于新生状态,对深度教学理论上的梳理几乎为空白。

3.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探讨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

关键词界定

深度教学: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知识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维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

它基于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价值引导功能,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教学是实现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德性养成和意义生成的有效统一。

知识:

《教育大辞典中》中对知识的定义是:

“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的认识成果。

经验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知识形态。

”深度教学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一,符号表证。

即“关于世界的知识”;第二,逻辑形式。

具体包括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意义。

知识的意义上其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是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所运用的方法手段等,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

四 论文写作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1.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大量的观察,以便总结现在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观察找到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观察教师是否有深度教学的意识。

他们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等等。

2.访谈法

深度教学终究是要通过教师才能实施的。

因此,和教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通过访谈去了解现在教师队伍中的大部分教师对教学所持有的态度和理念。

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何困惑和问题。

有何感想和希望。

他们对深度教学有多少了解,认同多少,能否落实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文献法

关于教学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需要通过前辈的研究找到他们的成果和缺陷,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合适的起点,以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

或者不能找到具有价值的突破口,做无谓的努力,依然是浪费资源。

因此在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这章中,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五 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

(一)笔者参与多项导师的课题,并且独立发表了两篇文章,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笔者本科专业是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方向。

本科阶段曾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调查研究。

(三)笔者有不少大学同学投身小学语文教育领域,调查过程中将会得到他们的协助。

六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深度教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眼下我国课程教学中“知识中心”“应试教育”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在追求效益的的名义下,强调知识学习,忽略学生道德品质的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获得、生活价值的领悟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因而,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令人堪忧。

而深度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1、对深度教学的理论进行梳理,包括什么是深度教学,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实现深度教学的策略以及小学语文课程与深度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2、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堂,运用深度教学的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诊断性分析。

3、探讨影响深度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

4、从深度教学的角度探索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策略,途径与方法。

研究进程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4月)根据开题结果,进一步修改开题报告,纠正错误观点和框架。

第二阶段(2012年5月)根据论文框架,继续查阅更多资料(夯实资料基础,并阅读资料、分析资料、总结资料,反复思考,丰富自己的论文思想。

向导师和相关老师咨询意见,及时细化论文框架和论文中心思想。

第三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完善文献综述部分,着手撰写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予导师反馈意见。

第五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修改论文,进一步加工润色,定稿。

七参考文献

著作: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4-22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杨小微:

现代教学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张天宝: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杨超有.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8]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6.

[9]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91.

[11]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1.

[12]钟启泉等主编: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4]郭元祥.教师的二十项修炼[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期刊:

 [1]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2]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3]张伟娜. 深度教学研究[D].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11.

[4]邓志,伟吴敏.优质教学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6(5).

[5]余文森.怎样的教学是优质教学[J].新课程,2007(4).

[6]朱宏伟.新课程,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J].基础教育研究,2007(5).

[7]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

(2).

[8]郭元祥.知识的教育学立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

(1).

[9]朱笑影.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D].江苏:

苏州大学,2008.

[10]董燕萍.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D].江苏:

苏州大学,2008.

[11]徐新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2009.

[12]朱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1.

[13]陈海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1.

[14]杨九俊. 新课程三维目标:

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