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652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

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

西安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谦虚的学生   (zhēnshì)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   (sòngyáng)A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   (xuànyào)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 B 。

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

——普列汉诺夫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在横线A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是   。

(3)填入B处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麻木不仁

B.漠不关心

C.嗤之以鼻

D.无微不至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做一个勇于批判又敢于担当的人

——在北京大学2018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①一个勇于批判的人,往往也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心理,很难接受事物的瑕疵,因此不会轻易给人赞美和肯定,甚至对自己也未必满意,索性洁身自好,彻底不做事。

相反,一个勇于任事的人,喜欢在一点一滴的具体事功中获得意义,不愿过多地批判甚至刻意回避现实的阴暗面,更愿意去发现现实的合理性,希望承担建设和改善的责任。

②大家想过没有,当这两种人相遇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③一个把批判精神贯穿到底的人,可能会觉得社会上遍地不公,无能之辈横行。

这些无能之辈整日里蝇营狗苟,浑浑噩噩,国家就要毁在他们这些人手里,恨不得要对他们进行正当防卫。

④而一个只想着埋头做事的人,可能会觉得社会上整天空发议论、不干实事的闲散人太多了,有些人就是不肯传播正能量,总是盯着社会的不足之处,把它们夸大渲染,像个苍蝇一样讨厌。

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何从我做起,避免那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发生?

⑥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养成的品格,会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我给各位同学的建议是:

从今天开始,在学习生活中,既要培养自己敢于批判的精神,也要锻炼自己勇于任事的作风。

将来大家离开校园,承担社会角色时,是在朝还是在野,是批判者还是建设者,个人选择总是要有所侧重。

但是,只要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就有意识地同时培养自己批判者和建设者的精神品质,在他进入社会之后,就不会轻易地把与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人,视为敌人。

⑦当他作为批判者,发起猛烈批评的炮火时,他也同时能够看到,这个社会中有光明的地方。

他能够批评荒谬,也肯定进步,能够对那些勇于任事的建设者给予理解和尊重。

当他作为建设者,也能够正确对待批评的声音,能够把不同的意见,——哪怕再刺耳——一也当作是对事业的鞭策,而不是播上自己的耳朵或对方的嘴巴。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都是因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努力做一个敢于批判也勇于担当的人。

先在自己身上,反复训练,左右互搏,实现了这种人格的对立统一,才可能扩充出一个真正的“兼容并包”的格局和胸怀。

2.作者在演讲中对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的“哪怕再剌耳”能否删去?

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

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

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

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

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

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

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

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

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

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

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

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

“要帮一把吗?

他应了一声。

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

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

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

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

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

我还空着肚子呢。

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

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

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

不行,不容我“偷劲”。

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

我不忍心“偷劲”了。

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唷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

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

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

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

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

“给钱。

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

“他”……原来是母亲。

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

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

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

“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

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

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

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6.文章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7.文章写“我”去帮人推车,却遇到的拉车人“他”是母亲,这在写法上称为什么方法?

结合内容请从文中找出“我”没能发现拉车人是母亲的原因。

8.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

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9.文章结尾以三个“永远”表述“我”对这一只钢笔的态度,你认为这一支钢笔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乙)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郑振铎《猫》)

(1)两段文字分别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2)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动物,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各是什么?

三、情景默写

1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长河落日圆。

 

(2)故渔者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

” 

(3)《春望》中表现诗人念亲思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②通河东刘继元③,将有异志者。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进得而不杀,谓曰:

“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

”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

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

太祖曰:

“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

进复请曰:

“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

”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欧阳修《用臣不疑》)

(注释)①郭进:

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人。

年轻时家境贫寒,有臂力,喜欢结交豪杰。

宋太祖建隆初,充任山西巡检。

后多次随太祖征战,很得信任。

②阴:

暗中,私下。

③刘继元:

本姓何,其母是北汉建立者刘崇的女儿。

1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诬害/忠臣

B.其人/诱其一城来降

C.此/才可赎死尔

D.君臣之间/盖如此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予(________) 

(2)诱(__________)  (3)使(_________)

14.翻译下列句子。

(1)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

(2)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15.郭进最后“请赏以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

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格调从沉郁中振起,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

17.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

    。

(2)哲理:

    。

六、综合性学习

18.(18届江苏南京溧水初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从备选项中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文章既然写下来了,就已成之局,而一般心理往往迁就已成之局,懒得作改动。

如果养成了想清楚然后写的习惯,那么写出的东西,人家就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

     边写边想,     在动笔前想清楚。

想清楚然后写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的不仅在写作方面。

(1)你选择的关联词语是(_____)

A.除非 否则

B.既然 那就  

C.与其 不如

D.如果 那么

(2)理由:

______

七、作文

19.按要求写作。

大胆的想象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人们常说:

“没有异想,那有天开。

”纵观人类的历史,人类成长的每一步都与大胆的想象密不可分。

请你以“我的一次异想天开”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班)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二、现代文阅读

1、

2、

3、

三、情景默写

1、

四、课外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综合性学习

1、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