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17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

宋瑞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

不管是从人的需求来看,还是就其所对应的供给而言,文化与旅游皆由千丝万缕粘连于一体。

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

就供给而言,从资源、产品、活动、项目建设到地方发展,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难分彼此。

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

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其实质就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二是要在既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旅游的事业功能,除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外,更加关注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也有两重含义:

对内而言,就是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对外而言,就是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软实力,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除却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例如,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角度,制定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等制定文化和旅游“走出去”整体方案;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管理规范、行政条例、项目审批、行业标准进行必要的整合;建立统一的文化和旅游业统计体系、产业核算体系和政府考核体系等;梳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兼顾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旅游设施进行整合;选择部分依托国有资源建立的重点景区景点,实施与博物馆、文化馆等类似的管理体制和门票价格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而旅游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人”途径。

当今世界,文化正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旅游则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需。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不仅可能,而且必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2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人们的需求来看,旅游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人们旅行的目的和关注的重点所在。

B.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不管是旅游的资源、产品、活动和项目建设,还是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把文化建设放在了首位。

C.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既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关注旅游的社会功用。

D.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就是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段从人的需求和供给侧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联系,论证了实现二者融合互促的前提。

B.第段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内涵和实质,论证了实现二者融合互促的具体内容和必要性。

C.第段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目的在于表明其可行性。

D.文章围绕“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这一论点,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既提供了背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要实现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和相互促进,除了要对其实质有必要的认识,还要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C.完善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打通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旅游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化人”的具体表现,

D.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旅游则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需,二者相互融合促进,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生在世

崔 立

先生德高望重。

先生是我的老师。

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说这话时,先生是一脸的沉寂。

但从先生沉寂的脸上,能感受到那隐隐的波涛汹涌。

第一次听先生讲这句话,我还在上小学,一脸懵懂地看着先生,砸吧砸吧嘴巴,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生笑着摸摸我的头,说:

“将来,你是会懂的。

先生教我们小学语文。

先生在台上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在台下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先生解释说:

“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

”我们听着先生在说,摇头晃脑地认真看着书。

先生赞许地点头。

先生不仅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做人。

课间,班上两个调皮的男同学孙勇、赵立山因为一块橡皮扭打在一起,从站着打,到两个人都扭打到桌子底下去了。

先生拉他们起来。

两个人的校服都脏兮兮的,灰头土脸地站在那里。

先生也不恼。

先生静静地看着他们。

先生问孙勇:

“孙勇,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

”孙勇说:

“先生,赵立山抢我的橡皮。

”先生又问赵立山:

“赵立山,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

”赵立山说:

“先生,这橡皮是我的,不是孙勇的。

”先生问孙勇:

“如果赵立山问你借橡皮,你借吗?

”孙勇说:

“借!

”先生又问赵立山:

“如果孙勇问你借橡皮,你借吗?

”赵立山说:

“借!

先生笑了。

先生说:

“既然都愿意借,那又何必计较这橡皮是谁的呢?

反正都可以用,你们说对吗?

孙勇笑了,赵立山笑了,笑着看脏兮兮的对方。

先生的脾气好。

先生放在桌子里的钱包丢了。

先生给我们上课前,习惯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放在讲台的桌斗里,口袋里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地站在上面,安安稳稳沉沉静静地给我们讲课。

先生说,心中了无牵绊,才能更用心的讲课。

先生走时,把钱包忘记了。

几个小时后,先生一摸口袋,一拍脑袋,钱包忘在桌斗里了。

先生回来拿。

先生回来的时候,刚要准备放学,同学们都陆续把书包整理齐备了。

先生看看讲台,桌斗里有几本练习本,有粉笔,有尺,没有钱包。

先生说:

“等等。

先生叫住了大家。

先生说:

“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先生说:

“我闭上眼睛,你们围着我,围着桌斗,一起转一圈,将各自的书本轻轻放进去,一会儿我来猜这书是谁的,看能不能猜对,好不好?

这是个有趣的游戏,同学们拍着手,说:

“好啊!

先生睁开眼时,从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书本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钱包。

先生满意地笑了。

先生教授了我六年的小学语文。

先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

我离开了先生好多年。

好多年后,我回到家乡的小镇,我看到了先生。

先生老了。

先生的精神还是很好。

先生住在学校。

先生有点鹤发童颜的味道。

先生远远地看到我来,远远地朝我打着招呼,说:

“邵洪发同学,你来啦。

我很惊讶,也很激动,说:

“先生先生,您竟然还认得我!

先生笑笑,说:

“当然记得,我还记得那个游戏,你还记得吗?

我的脸烫了。

我喃喃着,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先生还说:

“我还知道你很调皮。

我去过你家,你爸当时天天打骂你。

我就和你爸说,打骂是没有用的,孩子需要慢慢地引导才行。

我越来越惊讶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也不再打我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说话的语气也柔和多了。

我想说,谢谢先生。

我的话还没说出口。

先生又说:

“其实你是个好孩子。

先生一脸温情地看着我。

其实,先生退休已有多年。

听人说,先生是从城市里来的。

先生唯一的儿子,多年前做了小学的老师,在来小镇的路上,因为见义勇为而牺牲了。

先生来到了小学。

先生留在了小镇。

先生要陪他的儿子。

先生又说: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先生像是和我说,又像是和自己说。

我定定地看着先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先生形象,并通过侧面描写,丰富了这一形象。

B.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文中先生巧妙处理两个调皮的男生打架和“我”偷钱包的事件,体现了先生的教育智慧。

C.文中画线部分运用的叠词勾勒m先生的教学习惯,生动地表现了先生对教书的投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先生的赞美之情。

D.结尾处“我定定地看着先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表明了先生对我的教诲醍醐灌顶,更显示了我对先生痛失爱子依然执着于教育事业的由衷敬佩。

5.小说叙述故事有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中的先生只是一位普通教师,作者却用了“人生在世”这样一个题目,对此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

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

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

刨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

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

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

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