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案其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51127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嵬教案其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嵬教案其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嵬教案其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嵬教案其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嵬教案其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嵬教案其二.docx

《马嵬教案其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嵬教案其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嵬教案其二.docx

马嵬教案其二

  这是马嵬教案其二,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供参考学习。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在高一10班上马嵬(其二)公开课,这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四次正式的公开课,现将本次教学设计思路记录如下: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1、疏通文意;

  2、弄清诗中的历史事件;

  3、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4、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5、知人论世,弄清主旨。

  即写什么?

怎么写?

为什么写?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正音断句,朗诵全诗。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疏通文意。

  首联:

传说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颔联:

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再也不能听到宫中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

  颈联:

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停滞不前,当年七夕节时嘲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

  尾联: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老百姓那样可以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三、细读全诗,理清作者态度。

  1、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唐玄宗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

你怎么看得出来?

  悲凉、无奈、痛苦

  2、对于此时痛心无奈的皇帝的遭遇你怎么看?

  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活该、……

  对身为皇帝的唐玄宗,因贪图美色、不理朝政、造成国家动乱而感到悲哀。

  ……

  3、诗人对唐玄宗之悲有何态度?

  讽刺批判的态度

  四、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1、前人对这首诗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

  “用笔至细”:

  1、倒叙的叙事手法;

  2、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3、立意含蓄。

(最后在对比中点明主旨)

  “讽意至深”:

  1、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

  2、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3、结尾通过问句深化主题。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淫误国,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抒发了诗人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

  借抒兴亡之感慨,暗含壮志难酬之悲凉

  六、背诵全诗

  ……徒闻……,他生……。

  空闻……,无复……。

  此日……,当时……。

  如何……,不及……。

  以上是本次课的教学思路。

  对于本次课,结合自身上课的情况和听课老师的点评,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课堂内容不够“活”,丰富。

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环节,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并没有把诗中没有写到的内容补充完整,只是把文意罗列出来了,而没有把诗歌最重要的部分——神,讲出来,不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全诗,比如在分析第一联中,没有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交代清楚,所谓的“他生未卜此生休”,这里的夫妻缘分应该更加详细点出;第二、三联中今昔的对比具体的内容也应该交代清楚;最后一联中,学生多数只看到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而看不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这里应该具体交代一下唐玄宗的功绩,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讽刺批判意味,明白人的成败也许就在稍微不注意之间这个道理。

  第二个不活的地方在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笔至细,讽意至深”过程中过于表层,“用笔至细”应该从全诗选择的具体事例入手,切入点很小,但是每件是都能起到表达主旨的作用,使得全诗一波三折,寓意深远;“讽意至深”今昔的对比突显唐玄宗的个人遭遇之悲,暗含讽刺意味,结尾一句对比中使得主旨鲜明,立意更显含蓄。

  2、没有抓住正确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主要体现在辨析态度这个环节,在提问学生对唐玄宗的遭遇你怎么看时,有学生回答道:

“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贪图色情”,这里学生用了“色情”这个词语来形容,这是不恰当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指出不对之处,这里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辨析“色情”跟“情色”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语文用语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对于这节课,个人以为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没有更深入地吃透文本,以致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只能流于表层。

引导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语言的表述和逻辑有待提高。

  一言蔽之:

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多提高。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

重点字词解释

  更:

还有。

  徒闻:

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

嘲笑。

  如何:

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导入。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

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

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

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

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

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

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

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

  ①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

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

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

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

“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

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

(当时七夕笑牵牛: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

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②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

“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

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

(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题解: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

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心。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句解: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另有神仙世界,那不过是虚幻无凭的事罢了;来生究竟怎样,不可预知,而这一世的夫妇关系则肯定完结了。

  古代将中国分为九州。

战国时邹衍创“大九州”之说,认为中国的九个州总合为一大州,名赤县神州,在海内;而海外另有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大州共九个。

这里借“海外九州”指传说中的仙境。

“更”,再的意思。

  唐代陈鸿《长恨歌传》说,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后,日夜思念,就派方士到处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最后终于在海外的蓬莱仙山上找到了。

杨贵妃托方士捎给唐玄宗信物,还说要实践当年在七夕之夜与君王“愿世世为夫妇”的盟誓。

这样的传说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不过是人们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续上一个虚幻的美满结局,无形中也为唐玄宗开脱了罪责。

  这辈子还保不住呢,还奢谈什么下辈子为夫妻的事情!

诗人一开头就用“徒闻”否定了为粉饰李杨爱情而编织出来的幻梦,对唐玄宗进行了冷嘲热讽。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卫兵夜间巡逻的打梆声,再也不能像在宫中那样安然高卧,有人击筹报晓了。

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其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依稀可见。

  “鸡人”,皇宫里负责报晓的人。

“筹”,更筹,用来敲击报时的竹签。

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宫中虽有鸡人司晨亦是形同虚设。

如今,想要按时早朝也不可得了。

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其中含有对太平生活一去不返的惋惜。

  “虎旅”,指皇帝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用的梆子。

这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

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暗示着一场兵变即将开始。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当年他们在宫中讥笑牵牛和织女一年只能见上一次,可如今六军不发,只能成为永诀。

“此日”,指夜宿马嵬这一天。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后不肯上路,迫使玄宗处死杨妃。

“六军”,泛指皇帝的军队。

民间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七夕),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渡过鹊桥相会。

据传玄宗与杨贵妃在天宝十年七夕曾对天发誓,愿世世为夫妇。

他们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只能一年聚会一次,而他们自己却可以永世相守,所以说“笑牵牛”。

  “牵牛”对“驻马”,以虚对实,不仅属对工整而且对照鲜明,历来被誉为绝对。

这样的今昔对比是尖锐、辛辣的。

诗人对于李杨的生离死别没有丝毫的同情。

如果没有当年对女色的沉湎,对朝政的荒废,怎么会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

没有家国,谈何爱情?

这两句其实有着因果的联系。

还是清人袁枚说得好: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连自己的爱妃也不能保全,还不如身为普通人的卢家,能够与莫愁姑娘白头偕老呢?

  十二年为一纪,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所以约略说“四纪”。

“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女主人公,洛阳女子,后来嫁到卢家为妻,生活和美。

这里用她指代普通的民间妇女,同时也借“莫愁”的字面之义反衬李、杨爱情的“长恨”。

  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指向唐玄宗,实际上也是对本朝皇帝毫不留情面,可谓大胆。

贵为天子,怎么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连一个女人都保不住?

这一问发人深思,不仅如此,还推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到唐玄宗身上。

一个女人是无法颠覆国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才导致了安史之乱。

  赏析: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一等奖》:

马嵬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倒叙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倒

  《马嵬的导入语》:

马嵬的导入语第1篇马嵬作者: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