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6957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docx

社会主义经济学名词解释大纲整理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党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表明: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源自苏联,它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农村,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前苏联引入了集体所有制概念,并在开展合作社和公私合营运动中将其放大到农村和城镇,这样就演变成了我国的农村和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

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4、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指由不同性质的资本联合、融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

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方式。

它以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为前提,通过各类性质的产权在市场中以多种方式自主流动和重组形式,并适应竞争的需要不断变化资本结构。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运营的高效益;有利于推动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5、市场:

交换的场所、渠道、纽带。

6、市场经济:

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7、市场机制:

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8、增量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中国改革找到了这样一条新的道路,就是在经历了开始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试验不成功、国有经济改革停顿不前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修补的办法维持国有经济运转,把主要力量放到非国有经济方面,寻找新的生长点,我们把这种战略叫做增量改革战略。

9、渐进式改革:

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

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10、华盛顿共识:

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蠨现出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称作华盛顿共识。

11、北京共识: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调查论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

乔舒亚·库珀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

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

在乔舒亚·库珀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不少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12、等级规则:

指首相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利就越大。

13、产权规则:

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资产越多,所拥有资源配置的权利就越大。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额关键是产权关系明晰化。

1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与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这种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称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

15、宪法秩序:

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他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16、诺思悖论:

是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state)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

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17、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话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利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利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利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撕悖论,这样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1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即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19、所有权:

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20、占有权:

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1、使用权:

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应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2、收益权:

这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3、处分权能:

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他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对财产的消费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对财产的转让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24、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

25、产权制度:

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而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26、自然人企业制度:

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

27、法人企业制度:

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他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8、股份公司:

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29、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西方经济学用语。

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

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

30、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指对其他部门提供条件和机会的产业,或者说是那些由于它们的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增长机会损失的产业。

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

基础工业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

我国现阶段的基础产业通常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

31、竞争性国有企业: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

他们一般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改造成股份公司,使之成为完全排斥政府的行政干预,产权明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化、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32、企业治理结构:

是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例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33、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

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34、刺激一致性约束:

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

刺激一致性约束和参与约束。

刺激一致性约束指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35、参与约束:

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

刺激一致性约束和参与约束。

参与约束也叫个人理性约束,他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作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36、代理成本:

所谓代理成本,就是资产不同权之间分配时产生的费用。

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代理成本。

  系指因代理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及为了解决代理问题所发生的成本。

  代理成本有下列:

  

(1)监督成本(MonitoringCost);

  

(2)约束成本(BondingCost)。

37、企业所有权:

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和称为企业所有权。

38、内部人控制:

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

39、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性企业治理结构。

40、企业共同治理:

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重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

41、相机治理机制:

对应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

42、按劳分配:

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现.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3、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44、宏观收入分配过程:

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要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5、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46、社会保障:

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47、经济增长:

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48、经济发展:

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49、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和。

50、国内生产总值: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51、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52、制度:

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53、制度安排:

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

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

54、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争议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55、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56、经济发展模式:

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57、可持续发展: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内涵有三个基本原则:

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

58、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

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

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

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59、二元对比系数:

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于分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反向变动,即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大,反之越小。

60、比较劳动生产率:

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再次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61、二元反差指数:

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

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它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

62、产业:

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

狭义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有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63、产业结构:

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依据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形式,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64、技术进步:

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动过程,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

1,技术进步不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形成新产业,2,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3,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65、后起者优势:

指发展中国家在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就可以选择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的支撑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这样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统计发现,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总是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的。

66、经济开放:

指经济体系通过产品、服务、技术、要素等的流动与外界发生联系。

67、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

68、外向型工业化战略:

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

69、看不见的手: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

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

70、市场失灵:

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

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分配不公导致的~、体制不完善导致的~。

71、物价稳定:

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但并不排除某种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世界各国普遍以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和物价稳定与否的一个指标。

7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如果“非自愿失业”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磨擦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一般认为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象磨擦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73、经济政策手段:

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经济政策手段很多,通常最高层次的政策手段可划分为经济手段(其中包括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行政管制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四大类。

74、财政政策手段:

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包括财政收入政策(或叫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

75、货币政策手段:

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

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工具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76、行政管制手段: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

它主要包括效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

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制经济利益一致性等优点。

77、经济法制手段:

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