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489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

比方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

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管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xx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识点】

1、别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别离,别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别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别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根本规律的精髓是:

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别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别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

在减数*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两次。

减数*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别离的实质是: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别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别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别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根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根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那么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那么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

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二)

31、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2、基因突变的意义:

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4、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5、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6、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

雄蜂)。

37、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38、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低温处理等。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9、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

40、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1、遗传病监测(如:

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产生和开展。

42、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43、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用这种方法的优点:

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进某些性状。

缺点:

盲目性。

44、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4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根底)、适者生存(结果)。

46、进化理论的开展:

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

47、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48、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49、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50、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开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57、注意遗传系谱图的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58、如果是隐性病,而有父正女病,那么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果是显性病,而有父病女正,那么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59、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

60、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亲属。

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的为旁系,注意亲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生物学习方法】

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

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稳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根底。

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教师假设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泼课堂气氛。

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

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

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

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

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

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

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

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局部。

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

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回教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

〞学生齐声答“正面〞。

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

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

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

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

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

……从而导入新课。

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

“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

〞接着问: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此答复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5.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

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

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

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

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局部。

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6.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

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

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我先提问学生:

“构成植物体的根本单位是什么?

〞接着问:

“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

〞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片刻后,我告诉学生:

由细胞构成植物体,先要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

那么,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

进而转入新课。

7.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

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讲到“茎的结构〞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而树干却很难被拆断,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比拟熟悉这种现象,但要明确答复出来,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学生思索一会后,不少人答复“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我接着说:

“树干的茎为什么坚硬,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找,由此导入新课。

8.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表达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假设干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

假设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例如,在讲到“花的结构〞这局部时,因时令已进入深秋,鲜花少,不宜运用实物教学,而这局部的知识又很重要,怎么办?

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对着这幅图问:

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

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却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乘势指出: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9.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冲动、愉快的情绪。

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有兴趣。

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这是蛇岛的春天,满山春色,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但是,你们没想到吧?

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

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0.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通过类比,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就可以开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就可以采用与苔鲜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苔鲜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苔鲜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

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还可以通过典故、谚语、仿生学、广告词等知识导入新课。

总之,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

至于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确定。

采用的方法要恰当、贴切,并能表达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心理,而脱离教学要求。

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生物课成为学生欢送的一门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