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分析报告.docx
《重点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分析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分析报告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宋翟坨小学李霞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读与写的联系,或者收效甚微。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仍然存在着“读写分离”的情况。
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教师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尤其是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独立阅读基本上就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有一套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为重要。
因此,我校特提出《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研究目的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试图解决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的状态,将阅读与写作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构建阅读与写作合理融合的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
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同时,把广泛的阅读变成学生写作的源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总结出适合中年级学生学习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为打造高效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3.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①课内读写结合的开展,在课堂上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
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寻找课文读写结合点,进行“写”的迁移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兴趣。
②阅读指导研究,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通过阅读,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勤练笔,适时适量地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③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理论意义
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福安市重点课题《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结合,我们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学效果。
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补充和拓展了“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理论。
二.文献综述
1、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出了“读写结合”的研究。
2、美国着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提出“写作阅读法”,即先写后读,同报刊上的文章比赛,得益匪浅。
3、广东的着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
三、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着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
?
?
?
?
?
?
?
?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
这就表明:
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
?
?
?
?
?
?
?
?
3、朱作仁教授在其着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
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
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
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
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四、核心概念界定
关键词:
读写结合?
?
有效策略研究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
?
有效策略:
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
有效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策略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三个特征:
(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
(2)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五、研究目标
1、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小学中年级学段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在课内读写结合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为打造高效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六、研究内容:
1、课内读写结合的开展,在课堂上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
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寻找课文读写结合点,进行“写”的迁移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兴趣。
2、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勤练笔,适时适量地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3、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七、研究对象
三、四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
2、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3、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构建理论框架。
4、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九、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周期1年。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7.6)
1.召开申报课题会议,组建课题组,宣传发动,学习有关资料,领会实验精神,确定科研课题;
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中年级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并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
3.拟定、论证课题实施方案;
4.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重点学习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
5.最后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7.7—2018.5)
1.课题组成员召开了《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会。
会议邀请了校长兼高级教师王淑慧为课题专家指导,为大家宣读了立项通知书,课题主持人作开题报告,说明研究方案。
并听取王校长对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工作的指导意见。
2、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此项活动的开展激活了课题研究阵地,增强了课题组教师的信心,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每位教师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发挥。
通过展示与交流、统一认识、大力推广、不断反思、及时收集实验材料,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活动中,一批体现读写结合的优秀课例脱颖而出,如:
《荷花》、《桂林山水》、《翠鸟》《母鸡》、《检阅》、《西门豹》《中彩那天》等,有效地渗透了读写结合,并总结出了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如:
仿写句子、仿段落、仿写作顺序、扩写、补白、续写。
3、课题研究中期安排问卷调查活动。
为了更好的掌握我校目标学生读写结合实际成效,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读写结合情况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我校课题组落实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状况和学生读写现状两方面进行的。
便于了解师生在读写结合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①交流研究过程及方法,达成共识,加以推广;②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及时解决;③搜集整理研究效果、总结,教师研究课汇报材料,优秀课例以及教学笔记,灵活运用;④商讨拟定下步实验计划,为下步研究作好铺垫。
5、撰写论文、反思、随笔、优秀课例等。
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善于总结,加强反思,才能促进提高。
不断反馈先进思想,先进经验。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计划与实际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脱离,经常反思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说课、评课,撰写教学随笔进行反思,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反思,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为课题的深化、推广作好充分准备。
6、阶段性学生汇报展示。
为了检测研究效果,我校分别开展了“讲故事大赛”、“作文大赛”,从活动中反馈读
写结合的落实效果。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8.6)
1、课题研究后期安排问卷调查活动。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课题研究成效,反思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各项措施,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对于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主要有书面材料的收集。
从课题研究计划,上课的教学设计,撰写的论文、教学课件等都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论文集、优秀课例与反思集、教学随笔集。
3、召开结题会,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十、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1、阅读训练的有效策略。
(1)、分角色朗读。
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
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的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在读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表演课本剧。
如教学《渔夫的故事》一课,可以根据人物语言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分角色表演,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制,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3)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语句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
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想象小女孩的所思所想。
体会小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爱。
(4)看图与读文相结合。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主要内容,如教学《牧场之国》一课,首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受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然后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5)精读与速读相结合。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可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且对学生提出阅读时间,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
对加小标题要求不能太高。
为了深入课文的主题,对于课文的关键句子采用精读的方式,如课文第五部分,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小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
(6)加强词句训练。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想象、思考、体验,发现和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体会对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
“瓜藤攀檐”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
“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并引导学生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一种事物。
从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略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效果的统一。
(7)启发学生读中质疑。
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对他们理解感悟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提问。
学生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变化”:
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变化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而变化?
带着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给学生充分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的大量流失,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8)写读书笔记。
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
课题组成员要求每班学生都有一本专用的积累本,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在空闲时拿出来诵读,以加深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如课文《中彩那天》、《触摸春天》、《生命生命》、《永生的眼睛》、《花儿的勇气》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或段落,让学生抄写下来,反复品读,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写作训练的有效策略
(1)仿写
①仿写句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写,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针对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主要仿写以下三种句式:
A、比喻句:
如《七月的天山》一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奇特地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
如:
“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可以让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说一说对天山美在哪里,喜欢天山的理由。
然后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事物。
B、拟人句:
在《牧场之国》一课中,可以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然后重点诵读文中对动物的描写,体会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种小动物。
C、排比句: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采用诵读、挑战读、配乐读的形式,感悟桂林山水壮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和交流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然后安排小练笔:
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一处景物。
②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
A、人物描写:
如在《全神贯注》一课中,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
”到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可以先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然后安排小练笔:
请你模仿本课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
B、构段方式: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将学生先引向描写海水具体风光的句段进行品读,抓住关键词语如“五光十色”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弄懂词语意思,同时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
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这段的构段方式,即先总后分,最后围绕“秋天来了,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来把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进行小练笔。
③仿写作顺序。
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可以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语句,品味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
进而指导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景物的美,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展示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的景物。
最后进行小练笔:
记一次旅游。
(2)补白
在课堂上,我们可充分抓住文章的空白处、概括处、省略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习作中反映出来。
如在《荷花》一课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
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然后进行补白训练:
在第二小节,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
”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
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
?
在第四小节: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可以抓住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
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回答:
“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
”“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
”“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
”等等。
(3)扩写
学生进行扩写的内容往往是每册教科书中的古诗部分,在学完古诗后,学生已大体了解内容,但文中的景色、故事并不完整,这时就是学生展开想象,让手中的笔肆意飞扬的过程。
如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并编写一个小故事。
(4)续写
怎样续写呢?
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
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为了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与任务的思想感情相统一协调。
然后安排小练笔:
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
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以《汽车开走以后》为题,再写一写。
3、课题组撰写了优秀课例集与反思集、论文集和教学随笔集。
实践成果
1、学生读写意识和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开展此项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显着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写上几句话或是一个小片段,已经成了学生们学习习惯。
?
(2)习作信心不断增强。
课题实施之前,习作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超过半数,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学生已经克服了害怕写作文的困难,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习作有比较强烈的期待感。
?
(3)习作能力显着进步。
课题实施之前,我们做了一次习作能力测试,结果发现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学生只占了一成多一点。
而意思表达不清楚,内容也写不具体的学生比例高达24%。
在临近结题时我们又做了一次习作能力测试,结果发现学生整体习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类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比例达到了31%;而意思表达不清楚,内容也写不具体的比例则降到了10%。
2、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善于表达。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会搜肠刮肚,可总是“无话可写”。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
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
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了,脉络就清晰了。
3、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精神生活的内涵。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
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
课题研究既磨炼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边教边研,提高了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
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工作。
本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通过研究,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通过不断研究、实践,老师们不仅寻找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十一、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1.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写结合的有效渗透,致力于“创新”,但从目前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地模仿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
今后设想
1.我们要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注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文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
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