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883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docx

人行地道深基坑专项方案

乐山青江新区基础设施BT项目

瑞祥路A段道路

(南段)新建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批准:

审核:

校核:

编制: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乐山青江项目总承包部

二〇一四年三月

 

 

 

1编制依据

1.1本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编制的依据

1、瑞祥路A段地下人行通道施工设计图。

2、瑞祥路A段排水工程施工设计图。

2、与乐山市城市投资有限公司签定的施工BT合同。

1.2参考技术规范

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规范(CJJ69-95)

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4、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

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6、公路桥梁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8、锚杆喷射混凝土技术规程(GB50086-2001)

9、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

10、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11、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

1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01)

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1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5、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16、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88)

17、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5293-1999)

18、碳钢焊条(GB/T5118-1995)

1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3主要应用法规及其它

国家、乐山市有关法规及规定和现场的踏勘资料。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瑞祥路道路宽度55m,设计为双向8车道。

为解决瑞祥路两侧(即乐山火车站站前广场侧与柏杨西路侧)的人行过街问题,在瑞祥路设置人行通道,本处为10+43.5人行过街地道。

10+43.5地下人行通道结构物均位于原地面以下,因此主通道和次通道施工都要进行基槽开挖。

其中CK01~CK08、KJ01~KJ04处于深挖段,基坑开挖深度大于5m。

为保障施工过程中边坡稳定及后期施工安全,我部对大于5m的地下人行通道基坑,采取喷锚挂网方式进行支护。

2.2工程地质

根据岩石勘察报告,基础土从新至老依次为人工填土(Q4ml)层及白垩系下统灌口组(k1g)砂质泥岩。

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耕土:

黄褐色,松散,稍湿-湿,以粘性土为主,表层一般可见少量植物根系,主要分布于地表,厚度较薄,约0.4-0.8m。

黏土:

灰色、灰褐色,软塑-可塑,干强度较高,韧性较好,局部夹薄层粉质土,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厚度约0.4-1.5m。

淤泥质黏土:

灰色、灰褐色,流塑-软塑,自立稳定性差,带腥臭味,该层主要存在于水田和鱼塘之中,厚度约0.9-6.0m。

泥炭土:

灰黑色,湿,含水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高,有腥臭味,厚度约3.0-4.0m。

(2)白垩系下统灌口组(k1g)砂质泥岩

-1、强风化砂质泥岩:

主要为褐红色,夹紫红色泥质薄岩,岩体破碎,结构大部分被破坏,层理不明显,具散体状结构或碎裂状结构,岩芯主要为碎块状、短柱状,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稳定性较好,是良好的基础持力层。

-2、中风化砂质泥岩:

主要为褐红色,夹紫红色泥岩薄层,风化裂隙一般发育,结构部分被破坏,可见水平层理,具层状结构,岩芯主要呈柱状-长柱状,较完整,岩芯采取率可达85%以上,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该层强度较高,稳定性好,是良好的基础持力层。

2.3地下水条件概述

(1)区域水文地质总体特征

本工程区域水文地质类型主要包括地表水、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大,根据钻孔揭露,地下水位为1.8~3.6米,水位线起伏与地面起伏基本一致。

(2)地表水

拟建场地钻孔ZK5旁有一条南——北向水渠穿过,沟宽约2~3m,深0.5~1m,水深较浅,水量受季节及降水影响较大。

(3)地下水

①上层滞水(Q4ml)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场地内的水沟)补给,水量一般较小,水位无规律,无统一的地下水位。

②基层裂隙水含水层(k1g)

基岩风化裂隙水赋存于基岩风化带中的裂隙中。

由钻孔内观测,该种地下水一般赋存于强风化岩下部及中风化岩石中,主要受邻区地下水侧向补给,水量受构造、岩性、裂隙发育程度等影响显著,存在水量分布不均的特点,总体上看,该类水水量不大。

根据现场已开挖的位置可知,现场开挖范围内地下水对边坡的影响较小,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时刻注意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边坡防护。

3资源配置

3.1人员配置

人员配置根据现场作适当的调整,以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

具体人员配置见下表。

地下人行通道人员配置

序号

南段项目

人数

1

现场负责人

1

2

现场施工员

2

3

测量员

3

4

钢筋工

6

5

机械工

18

6

锚喷工

12

7

架子工

15

8

杂工

30

9

电工

1

总数

88

3.2施工机械

根据通道工程量及工期安排,实适地投入机械设备数量如下:

地下人行通道机械配置

序号

南段机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反铲挖掘机

1.6m3

3

石方开挖

2

自卸汽车

20t

15

石方开挖

3

泵车

/

1

砼运输

4

吊车

/

1

基坑开挖

5

发电机

250kw

1

/

6

钢筋调直机

/

2

钢筋加工

7

钢筋切断机

/

1

钢筋加工

8

潜孔钻

100B

4

锚杆打孔

9

电焊机

/

2

钢筋焊接

10

破碎锤

KWS1400

5

破碎

11

挖机松土器

单齿

5

石方开挖

12

小平铲

小型

15

清理基层

13

混凝土罐车

12m³

4

砼运输

14

空压机

/

1

供风

15

混凝土喷射设备

TK-961

1

砼湿喷

16

全站仪

索佳SET2130R3

1

施工测量

17

水准仪

苏光NAL132

1

施工测量

18

GPS测量仪

中海达V8

1

施工测量

19

2.5kw潜水泵

/

10

2.5kw潜水泵

20

3kw潜水泵

/

3

3kw潜水泵

21

5kw潜水泵

/

3

5kw潜水泵

4施工准备

(1)资源准备

根据本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项施工资源。

确保各类施工机械性能良好,各类测量仪器精密度符合要求,各类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2)技术准备

按照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逐级进行技术交底,确保各类施工人员熟悉本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安全、质量中的具体要求。

(3)现场准备

做好现场安全文明施工,修建临时施工便道,合理布置弃料堆放区及合格料存放区,统筹安排现场施工用电。

5施工方案

5.1基坑开挖

(1)开挖工艺流程

 

人行地道深基坑开挖工艺流程

(2)开挖顺序及开挖方法

1)开挖顺序

根据本人行地道所在地实际地形,该处地面高程均位于本工程建筑物之上,因此首先将对本工程所在区域路基结构层1.5m(预留路基保护层)以上部分进行开挖。

待以上部分开挖完成后,随即进行人行通道基坑开挖,基坑开挖借助次通道形成下基坑道路,首先完成主通道开挖,主通道开挖完成后,陆续完成次通道开挖,直至开挖完成。

在进行基坑开挖时,我部若全部对主通道及两侧副通道一次性进行开挖,则瑞祥路A段场内主通道将会在该人行通道处被打断,地下通道南北两侧道路无法连通。

因此我部在进行基坑开挖时,采用半幅施工半幅预留(供场内道路使用)的方法进行施工。

首先进行道路中线东侧施工,然后进行中线西侧施工。

由于东西两侧次通道结构形式不同,因此下基坑道路在布置上两侧存在差异,因此我部对东西两侧的开挖方法将进行分开论述。

开挖典型断面见下图:

主通道开挖典型断面图

次通道开挖典型断面图

2)东侧基坑开挖方法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场地要求,我部根据次通道下坡的结构形式,采用在次通道形成下基坑道路,但由于次通道结构坡比为1:

4,不能满足20t自卸汽车通行要求(通行要求坡比为1:

10),需对此通道进行处理(方法一是对次通道超挖形成道路,此方法将增加路基处理范围;方法二是先预留下基坑道路,对道路占据部位后期开挖。

本方案采用方法二),形成下基底道路。

在此过程中由于开挖机械工艺要求,部分地段开挖石料存在二次转运,详见下图:

由于本人行地道主通道基坑开挖深度约9.5m左右,因此采用分层开挖的方法进行本通道开挖,分层开挖深度为3m,底部预留50cm厚度保护层,保护层采用人工配风镐开挖。

主通道(开挖深度约9m)及次通道与主通道连接第一段(开挖深度约5~9.5m)采用1:

0.36放坡,其他部位(强风化砂质泥岩)采用1:

1.25放坡。

下基坑道路布置在左侧次通道。

左侧次通道下基坑道路顶部预留30cm保护层,然后按照10%的坡度开挖,形成下基坑道路。

道路占压部位由主通道向左侧次通道后退收料(机械开挖预留50cm作为保护层)。

左侧次通道CK01与CK05交接处由于上层开挖面距建基面在3~3.9m之间,扣除预留50cm保护层,挖机开挖深度约2.5~3.4m,综合考虑挖机在坡面开挖的性能及安全要求,开挖深度大于2.5处需进行挖机二次倒运,将该处石料采用挖机后退法收料,倒运至开挖层深度浅的地方再进行装车。

2)西侧基坑开挖方法

西侧施工方法参照东侧进行施工,但由于本侧次通道结构距离较短,开挖方法局部有所调整,开挖放坡及分层厚度同东侧开挖施工。

详见下图:

为了保证基底持力层不被破坏,基坑底面高程以上50cm范围内采用人工配风镐开挖,出料方式同样采用吊车配挂装渣容器。

人工清挖基地时,专职安全监测人员时刻关注边坡稳定性,发现有渗水层、边坡位移、地表沉降等,立即通知施工人员撤离作业区域,并向上级汇报,及时排除危险。

正常施工时,测量人员严格控制坑底高程和宽度,不使坑底原状土遭受扰动或破坏。

开挖出强度足够的石料可用于回填时,如果粒径不满足回填要求,在开挖现场统一改小后,再回填路基或者基坑。

需要弃掉的石方,直接弃运至武家湾弃土场。

10+43人行地道基坑二次倒运石方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1

二次倒运石方

150

/

5.2基坑抽排水

根据本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基坑抽排水采用明排的方法进行施工。

本工程设置两道排水系统,基坑底部排水沟和基坑顶部排水沟,基坑底部排水沟设置水泵坑,降水抽排至基坑顶部排水沟,通过Φ159钢管统一抽排至东侧就近沟渠。

基坑抽排水分东侧和西侧二期进行施工,首先进行东侧排水系统施工,待东侧施工完成后,场内道路改道后再进行西侧排水系统施工。

具体见下:

(1)顶部排水沟布置

基坑顶部排水沟距开口线1.5m,采用梯形C25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水沟尺寸为高0.5m,宽0.8m,厚0.1m。

(2)底部排水沟布置

基坑底部排水沟距坡脚0.5m,采用矩形C25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水沟尺寸为高0.4m,宽0.5m,厚0.1m。

(3)集水坑布置

底部集水坑:

在基坑底部修建方形C25混凝土结构集水坑,尺寸长1.5m,宽1.5m,深1m,壁厚0.2m。

采用2.5kw水泵将积水抽向坡顶排水沟。

顶部集水坑:

在主通道与次通道交接顶部处距两侧开口线3m处设置顶部集水坑,顶部集水坑采用C25混凝土结构,尺寸长3m,宽3m,深3m,壁厚0.2m。

基坑抽排水布置详见下图:

基坑抽排水平面布置图

挖方区排水断面图

基坑顶部排水沟断面图(单位以m计)

基坑底部排水沟断面图(单位以m计)

基坑抽排水工程量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10+43。

5

备注

1

排水沟挖石方

962

/

2

基坑底部排水沟砂砾石回填

112

/

3

集水井挖石方

117

/

4

基坑底部集水坑砂砾石回填

18

/

5

2.5kw潜水泵

10

现场按台班签量,2台备用

6

3kw潜水泵

3

现场按台班签量,1台备用

7

5kw潜水泵

3

现场按台班签量,1台备用

8

聚乙烯塑料管

m

125

φ75

9

Φ100镀锌管

m

200

引至就近排水沟槽

10

铜芯线

m

95

6mm2

11

C25混凝土

35

/

12

水泵控制柜

3

/

5.3基坑支护

5.3.1支护优点

(1)支护结构安全可靠,能保证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与环境的安全。

(2)支护结构的施工工期短。

(3)有利于土方工程开挖,节省土方施工工期。

(4)支护结构造价低,经济合理。

5.3.2支护方案

根据本工程实际地质情况,为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对大于5米的深基坑地段采用喷锚支护,基坑每开挖一层(深度为3m),即做喷锚支护,然后再进行下一层开挖。

由于本人行地道分期分侧开挖,主通道将被分两期进行开挖。

主通道在进行一期(东侧)开挖时,与二期(西侧)主通道形成临时坡面,该坡面开挖坡率与支护形式同深基坑开挖支护相同。

5.3.3基坑支护设计

基坑边坡支护采用挂网锚喷混凝土的方法进行。

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坡面搭架锚杆孔及排水孔成孔下锚杆绑扎钢筋网喷射砼。

5.3.3.1锚杆施工

(1)锚杆制作

锚杆采用Φ48钢管,锚杆长度分别问5m、4.5m、4m,在钢管上间隔30cm对撑焊接角钢倒刺。

(2)锚杆布置

喷锚支护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1.2m,每开挖3m深即进行喷锚,从上至下设置三排锚杆,深度分别为5m、4.5m、4.0m。

(3)锚杆放线

由现场测量放线人员按各个断面设计要求放线,并经专人检查后做好施工记录。

(4)击入锚杆

通过潜孔钻机打孔,打孔深度依次为4m、4.5m、5m,用12m³空压机清孔后,将φ48钢管锚杆根据不同打孔深度击入80mm的孔中。

然后在钢管上进行注浆。

锚杆端部焊倒刺扩孔器,扩大锚杆体端部直径,增大端部摩阻力,根据设计要求,锚杆向下与墙体倾角为15度左右。

(5)浆液制备

清完孔,锚杆放入孔中过后,进行压浆。

浆液采用P.O.325纯水泥浆,浆液水灰比为0.45。

采用JW型制浆桶进行浆液的制备。

(6)压浆

为便于灌浆,在φ48钢管锚杆上预留有泄浆孔(φ3~φ6)。

待压浆浆液制备好后,便可进行压浆。

注浆压力为0.3~0.5MPa。

每根锚杆压浆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适宜的压浆量。

浆液搅拌均匀,随拌随用,须在浆液达到初凝前用完。

(7)泄水孔

泄水孔采用PVC塑胶管,呈梅花型布置,间距为2.0m,孔径5cm,深入墙体端部处采用土工布包裹。

5.3.3.2锚喷混凝土施工

锚喷混凝土采用湿喷法施工,锚喷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锚喷厚度为10cm。

(1)钢筋网规格

网片采用φ6钢筋制作,单层双向布置,间距20×20cm,采用22#扎丝绑扎,在横向和纵向间隔1.2m设置一道加强筋,加强筋采用Φ16二级螺纹钢。

钢筋网片图(图中单位以m计)

(2)钢筋网片安装

先修整坡面,采用人工修整,达到坡面平整无虚土存在通过加强筋将钢筋网片固定在墙体上,加强钢筋采用φ22#螺纹钢,钢筋打入坡面1m,钢筋网片临坡面安放2cm保护层垫块,确保喷射保护层厚度。

(3)混凝土拌制及运输

锚喷混凝土采用乐山嘉美志达商品混凝土,该商品砼站位于乐山市中区罗汉镇黎明村,运距14km。

混凝土水平运输采用12m3的混凝土搅拌罐车运输,垂直运输采用混凝土泵车。

(4)喷射操作方法

钢筋网片固定好以后,先放线定出喷射混凝土面层的位置点,用短钢筋插入土中作厚度控制标记,再进行喷砼作业。

开机后,注意观察风压表值变化,并根据喷嘴出料情况调整主风阀开度。

一般喷坡工作风压为0.2~0.4Mpa。

喷射作业时,操作手要时刻注意观察喷嘴情况,一旦发生堵管,要立即停止主电机和振动电机,然后再关风。

待管路疏通和清除故障后方能开机。

当喷嘴出料突然出现脉冲时,暂时关主电机和振动电机(主风阀不关),待管路畅通后再开机。

过程中注意观察结合面的密封情况,当结合面有砂浆呈喷射状喷出时,说明压紧力不够,或结合板磨损,适当调整结合板的压紧力或更换结合板。

作业过程中,上料速度要均匀连续适中,始终保持进料斗中有一定的混凝土贮存,及时清除掉振动筛上粒径的粗集料和其它异物。

喷射过程中,喷射手后方的助手应及时协助喷射手理顺混凝土胶管,避免喷射手变换喷射位置时,使混凝土管产生急拐弯和憋劲现象,引起堵管。

喷射手在操作喷嘴时,应尽量使喷嘴与受喷面垂直,距离在0.8~1.5m范围内。

喷混凝土应分片自下而上喷射,喷嘴应均匀地呈螺旋形转动。

喷射过程中发现喷嘴出料少,说明气料仓积料太多须清理,可停机后打开料混合仓的快速接头,将其中的积料清理干净。

喷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洒水养护,养护时间视气温状况而定,一般为7d。

锚喷支护图

5.3.3.3基坑坡顶硬化处理

在支护面顶部,设置1米宽,10mm厚C20钢筋砼翻边;钢筋布置间距为φ12@100mm×100mm,砼翻边向外做3%~5%坡度,防止坡顶地表水流向基坑内。

5.3.3.4基坑坡顶安全防护

在基坑四周距开口线1.2m设置双横杆钢管防护栏(下道护栏离地面高度0.6m,上道护栏离地高度1.2m),立杆打入地面50cm深,立杆露出地面高度1.2m,防护栏埋设距基坑边缘为2m,立杆间距为3m。

并沿基坑每隔3m交错布置警示灯和照明灯,并且设置密目安全网以防坠落。

基坑围护示意图

10+43.5人行地道基坑围护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1

警示灯

126

2

照明灯

126

3

防护栏杆

m

1936

4

密目安全网

679

5

C20砼

52

6

反光背心

6

10+43.5人行地道支护工程数量表(每13㎡)

φ16钢筋(kg)

φ6钢筋(kg)

φ48钢管(kg)

C20混凝土(m³)

34.1

28.8

108.0

1.3

10+43.5人行地道翻边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1

C20砼

58

2

φ12钢筋

T

5.7

5.3.4支护支架施工方法

(1)坡面脚手架搭设

对于每一台阶的基坑坡面喷锚防护,为方便钻孔、网以及喷锚作业,需用钢管搭设全坡面作业平台。

施工作业平台采用φ48钢管顺坡面进行搭设,钢管步距1.8m,横距、纵距均为1.5m,并对应锚杆的高度,从上至下布置三层竹夹板,竹夹板与支架横杆通过钢丝连接。

由于潜孔钻打孔时,支架振动过大,为满足钢管支架稳定性要求,采用φ48钢管做拉杆,钢管一端通过扣件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端头用切割机切割成楔形)打入坡面1.5m,脚手架每层工作平台满铺竹夹板,每隔30m设置一道上下扶梯。

详见下图:

脚手架搭设图

10+43.5边坡支护脚手架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1

双排脚手架

m2

3920

6边坡稳定监测

由于本地下地道属于深基坑开挖,开挖坡度较陡,且后期不断有机械设备需在基坑顶部进行施工。

为确保基坑内部施工安全,我部将通过在基坑顶部设置观测点的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1)监测工作布置

为保证监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有效地指导安全开挖,监测点采用整体布设,基准网分级布置的原则。

即:

基准点(网)工作基准点(网)监测点

1)监测基准控制网的布设:

监测基准控制网主要为各种监测点提供稳定的基准。

监测基准控制网共分两部分:

①平面控制网:

为进行水平位移监测的监测点提供平面控制基准

②高程控制网:

为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监测)的监测点提供高程控制基准。

平面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布置在同一个点上,方便布置和监测。

(2)监测装置

监测装置采用自制混凝土观测桩,混凝土观测桩具体尺寸见下:

监测桩(图中单位以cm计)

(3)监测点布置

根据本地下通道的结构形式及开挖方式,监测点主要布置于深基坑基坑顶部,距基坑顶部开口线1m,具体布置见下图:

深基坑边坡稳定性监测点布置图

(4)监测方法

沉降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三等水准要求观测。

以附合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高程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

同一测点相应两次标高即为本次该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

计算如下:

(5)监测工作安排

根据开挖施工程序步骤,开挖前逐步开展各项监测点埋设以及初始值标定工作,具体如下:

①开挖前完成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测量。

②对沿边监测点进行初始值测量,测量次数不少于3次。

③在开挖施工过程中监测每天2次。

(6)监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①水准每站观测高程中误差0.5mm。

②水准附合路线,其附合差为6√N(N为测站数)。

(7)报警值

根据施工经验

①边坡的水平位移观测

a、坡顶位移累计报警值:

10cm。

b、位移报警值1cm/d。

②边坡沉降观测:

a、边坡的沉降累计报警值:

10cm。

b、沉降报警值:

1cm/d。

边坡监测混凝土观测桩工程量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C20混凝土

1.89

六根观测桩

(8)监测记录

每次进行监测的同时做好数据记录,记录表按照下表填写,具体使用表格可根据现场情况实际调整:

深基坑边坡安全监测记录表

日期

上次高程(hi-1)

本次高程(hi)

本次沉降量(hi-hi-1)

备注

累计沉降量

各次沉降量累计

(9)安全巡视

我部在进行监测的同时,安排专职安全员和安全巡视员每天进行2次安全巡视。

7雨季施工措施

地下通道工程基坑开挖施工紧邻雨季或雨季中施工,为保证雨季施工期间基坑安全,进入雨季施工前,要成立防汛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在基坑施工中要严格按雨季施工要求组织施工。

7.1做好防雨前期准备

配备足够的防雨、防潮材料和设备,包括潜水泵、塑料薄膜、彩条布、雨衣、雨鞋等;防雨材料表如下:

序号

材料名称

数量

备注

1

防雨塑料布

600m2

用于覆盖

2

雨衣

20件

/

3

雨鞋

20双

/

4

铁锹

40把

/

5

应急手电筒

20把

/

6

潜水泵

6台

扬程25m

雨季施工前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分析雨季施工生产计划,针对雨季施工的主要工序编制雨季施工方案,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做好对工人的技术交底。

安排好雨季施工项目,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做好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