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994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docx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就业

摘要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从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反过来,大学生失业会对个人、家庭造成巨大的压力、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会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产业结构不变的约束条件下,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按照奥肯定律所估计的结果,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半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对总体的劳动力就业、大学生就业造成困难,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低效配置也使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当前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问题。

并从就业体制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现行的社会制度的缺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问题;全球经济危机加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

Abstract

Inthecurrentrapiddevelopmentofthemarketeconomy,thepopularizationofChina'shighereducationand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systemreformunderthebackgroundofmultiple,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problemisincreasinglyoutstanding,alreadyfrompersonalproblems,familyproblems,schoolproblemsrisentoagovernmentandallsocialissuesofcommonconcern.

UniversityGraduates'employmentisdirectlyrelatedtothesuccessofeconomic,technologicalandsocialdevelopment,directlyaffectsthedevelopment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iversitygraduatesemploymentis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thepremisecondition,alsocarryingthefamilyhopeandfuture.Inturn,theunemploymentofcollegestudentsonindividuals,familiescausedgreatpressure,isaseriouswasteofhumanresources,willaffectthesocialstability.Economicstheorythinks,inindustrialstructuralinvariantconstraints,canbeclearlyobservedintheunemploymentrateandeconomicgrowthratebetweenreplacearelation.AccordingtoOkun'slawtheestimatedresults,theactualgrowthrateishigherthanthepotentialincreaserateapercent,theunemploymentratewillbereducedbyhalfapercentagepoint.Thespeedofeconomicgrowthtoreducetheoveralllaborforceemployment,employmentdifficulties,theinefficientallocationofhumancapitalofcollegestudentsalsomakeeconomicgrowthrateislowerthanthepotentialgrowthrate.

Inthispaper,fromtheangleofeconomics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situation,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ratedecreasedyearbyyear,thedifficultemploymentofcollegestudentshasbecomeaprominentproblem.Andfromthechangeofobtainemploymentsystemforcollegestudentemploymenteffect;theexistingdefectsofthesocialsystem;personneltrainingmodel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outoflinewiththemarket;theconceptofemployingunitsemployingproblems;globaleconomiccrisisincreasetheemploymentpressureofcollegestudentsfiveaspectshasanalyzedthereasonsofdifficultemploymentofstudents,finallyproposedtochangethe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andmeasure.

 

Keywords:

highereducation;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labor-forcemarket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在我国尤其重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从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反过来,大学生失业会对个人、家庭造成巨大的压力,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会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学理论认为:

在产业结构不变的约束条件下,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按照奥肯律所估计结果,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半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会对总体的劳动力就业、大学生就业造成困难,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低效配置也使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因此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条件。

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无疑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效果及机理,能够验证和丰富这些理论假设,所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效应,有利于在教育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就业问题既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面临的三个主要就业问题。

促进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对于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节攀升,同时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也一直徘徊在70%左右。

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总量上供过于求。

2003年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

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并不等于大学生过量。

中国大学生从总量来说,与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境地。

一方面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继续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呈现出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

就经济发展而言,现有的高素质劳动力是短缺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则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矛盾,不仅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能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的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开拓高校毕业生所学所用的就业之路。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教师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市中小学教师资岗位缺口非常小),许多教师专业的毕业生为了就业万般无奈地选择了其他行业,所学非所用,流失率很高,从而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

 

1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1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产业化,由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现,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统计,从1998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大幅上扬,从毕业生总量上来看,从2005年的87.7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145万人,增长了61.2%,年均增长率近15%;从2008年的145万人持续上升到2009年平均413万人,净增长了185%,年均增长率近46%;继而从2009年的413万人持续上升到2011年的660余万人,净增长147%,年均增长率9.8%。

可见,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供给数量大幅增加。

据推算,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仍将大幅增长,可预计未来几年内毕业生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自1998年国家开始对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以来,我国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就业率首先从2008年的90%下降到2009年的80%,到2010年再次下降到70%,虽然到2011年就业率又回升到84%,但未就业人数的总量却在上升。

自2009年以来,我国城镇失业率也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3.1%上升到2010年的4.3%。

尽管从2003年到2010年,除了2008至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GDP低于10%之外[1],其余年份均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高增长并没有使就业率相应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再加上每年都有大量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会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1.2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发展失衡等因素相互交织,进而使大学生失业率居高不下。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例,在校生由1980年的114.4万人上升到2011年1884.9万人,增长了16.5倍,毕业生则由14.7万人上升到447.8万人,增长了30.5倍,招生规模由28.1万人增长到56.9万人。

200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21%,在校生人数2300万,使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体制成功的进行了改革,完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双包模式”(包学费、包就业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模式的转变。

二者引发了的一系列问题,首要的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使得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化。

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2007年5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失业人数有30万左右,2008年超过43.5万[2],2009年为52万人,2010年达到70万人,2011年92万人。

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大学生需求量下降了22%,供应量则上升了22%,2009年超过100万人未能就业。

“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不能成功就业,大学生遭遇严重失业己成为不争的事实。

经济危机更是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产业化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现,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3]。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就业体制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体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计划分配阶段(1950-1985年)。

我国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始于1950年,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

这一时期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和“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等一系列毕业生分配的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逐步形成了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

这种分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尽管它曾随着时间的推移做过某些局部调整,但总体说来,并未发生过根本性变革。

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化”阶段。

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处于“卖方市场”,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分配的就业制度下并不过多地存在大学生与就业岗位总量的矛盾,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泛化为国家的需求,用人单位既没有用人自主权,也缺乏用人的内在动力,因此“统包统分’的就业机制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但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统一分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它已经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制度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1985年以后,国家逐步推进了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就业体制进入转型时期。

第二,由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1985-2000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开始进入计划与市场并轨的阶段。

1985年至1993年,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中期改革方案”的提出及实施,即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时期,大学生就业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规定》,提出了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要求,是对以往毕业生分配制度突破。

1986年,国家教委提出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1989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该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就业,当年全国有100多所高校毕业生开始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从1993年至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完成,我国高校普遍实现了从“两包”(包培养费、包分配)到“两自”(自行缴费、自主择业)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逐步实行“并轨”招生,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995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1995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在2000年基本实现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2000年,基本实现了新旧体制转轨。

过渡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注入了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一体制改革走向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全面市场化阶段。

第三,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点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变动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改为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

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市场为其导向。

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从毕业生就业理念、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出了指导性建议与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该《意见》的颁布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市场已初步形成。

计划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包分配,现在,体制转变了,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2.2现行的社会制度的缺陷

与“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相比,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虽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是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4]。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

实行自主择业制度要具备相应的社会宏观环境和条件,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系列与就业市场相配套的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市场经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缴费上学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服务制度以及就业保险制度等。

而在现实中,我国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就业保险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另外,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不畅通,市场交易不规范、人力资本价格机制远没有形成,种种缺陷必然造成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较高、交易成功率较低,从而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是一个生产人才的部门,目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扩招)。

在市场规模已经成为配置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今天,我国的高校在教学质量、培训结构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

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我国高校所输出的大学生人力资本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5]。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重任,但目前高校市场化的进程太慢,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高校人才培养流程“招生—在校教育—就业”抽象为“采购—精加工—销售”。

目前高校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才使用的决定权完全取决于市场。

从近几年高校的表现来看,高校已转变了传统观念,开始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制度,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配备得力人员全力抓就业工作以适应变化的就业市场形势,但结果却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呢?

从高校人才培养流程来分析,原因其实还是很明确的:

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校只注重了“销售”环节,忽略了“精加工”这一环节,也就是说高校“加工产品”者不关心市场需求,只按照有关标准一味地“加工”,能否销售出去或“产品”合不合格,不关自己的事情。

试想,这样的“产品”转入“销售”环节后,再高明的销售人员也会一筹莫展,结果最终只能是“积压或处理销售”。

这就是为什么高校花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力资本不被社会承认的最主要的原因。

2.4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用人单位是人才的需求者,是高校教育产品的最终消费者,用人单位通过对毕业生的考查考核,引入人力资本。

企业引入人才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原料”,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纳入到自己的行列中作为自己整体的一部分,这实际上表明社会用人单位是人才产品的消费者,通过对人才“消费”,用人单位使自己的社会生产更加有效率,社会产品的质量更高。

可见大学生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部分单位、企业的用人观念还未转变,有些用人单位追求“名牌”大学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十分看重重点大学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用人成本,缺乏人才储备意识,对于刚刚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他们大都不考虑,只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2.5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

凯恩斯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存在必然的影响。

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等学校普遍实行成本分担制度。

以深圳特区为例,现在一个家庭条件稍好的大学本科生,每年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约2万元,大学本科四年的人力资本投入至少要达到8万元左右。

这是直接投资。

按高中毕业就业的月收入0.2万元计,大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为12万元左右。

因此大学生上学的总成本约为20万元。

以大学生就业时年龄24岁、工作到60岁计算,与未上大学的同龄人相比较,如果大学生的月工资收入不比同龄人多600元以上,他就无法收回人力资本投资,再加上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值,目前,大学生的预期工资为月薪3000—3500元左右。

然而,很多单位很难保证这一预期工资,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失业”。

2.6全球经济危机加大大学生就业压力

上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

经济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

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

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那么对就业增长来说就是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然而经济危机己经使得我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高,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就此而言,这种情况会直接造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改变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对策与措施

3.1大学生要提高自身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