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748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docx

江西省上饶市高三文综地理部分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二

上饶市2015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 

地理试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某项地理要素在1965~2025年的世界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纵坐标表示的地理要素是

A.汽车需求量B.国内生产总值C.劳动力数量D.能源消费总量

【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不同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该题解题关键是注意纵坐标数量单位及不同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状况。

高收入国家汽车需求量、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都应该一直增加,不可能出现图示中先增后降的状况,而劳动力数量可能随着技术条件发展及人口增长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图示状况。

2.序号①、②、③表示的地区依次为

A.中南部非洲、东欧和中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B.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中南部非洲

C.东欧和中亚、中南部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D.中南部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

【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不同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由上题解析可知图示地理要素为劳动力数量,根据选项中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即可判断出,中国所在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劳动力数量最大,中南部非洲次之,故选C选项

古人造字,蕴含着某些地理知识,如“间”一“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如图我国某地景观图。

据此回答3-4题。

3.秋分日北京时间14:

10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D.内蒙古高原

【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地方时计算的知识,考查学生计算能力。

【解析】由该地正午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4:

10,可以计算出该地经纬为87.5°E,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可知,太阳高度为45°,该地纬度为45°N,由此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

4.若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则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至日当地昼长约14小时   

B.夏至日当地正午日影朝南

C.当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46°52′   

D.冬季农业生产低温冻害多

【答案】B

本题旨在考查等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该地为我国某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50°可知,该地纬度为16°26′N,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影响朝南;北京(约40°N)夏至日昼长约为14时,该地纬度较低,昼长不可能为14时;该地位于赤道与回归线直接,冬季气温不低,农业生产受低温冻害影响小,全年中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一定小于46°52′。

上饶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与⑦植被相似———降水量相近

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③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相同

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答案】A

本题旨在考查自然带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结合气候及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从图中各地位置可知,①我国黄河下游,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⑦位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二者植被类型相似,降水量相当;④与⑤均位于赤道附近,⑤位于刚果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④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二者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势高低造成的;③与②均位于北回归线,纬度相当;⑥为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⑤为地中海气候,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6.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高

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苹果

【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从图中位置可知,②地位于东亚,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⑦地并不位于板块边缘;⑥地位于亚热带,苹果属于温带水果,⑤地处于热带,热带种植园农业较为发达,故选C选项。

我国北方地区初次霜冻(指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或0℃以下而使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出现的早晚对粮食产量影响极大。

图a为“我国部分地区近30年来平均初霜冻日期分布图”,图b为“近30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玉米亩产与初霜冻日期关系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读图a,下列判断正确的:

A.图中北部地区无霜期最长

B.初霜冻日期季风区早,非季风区晚

C.东部地区初霜冻日期差别小,主要是因为距海近

D.西南部地区初霜冻日期差别大,主要受地形影响

【答案】D

本题旨在考查等值线变化原因的知识,考查学生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部地区初霜冻日期较早,故霜期较长,无霜期较短;西部非季风区的初霜冻日期较早,初霜期早晚主要与气温有关,地势高低不同,其温度差异较大。

故选D选项。

8.据图b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稻玉米亩产高低与初霜冻日期早晚呈正相关

B.初霜冻日期提前的年份可通过营造防护林减轻农业损失

C.初霜冻日期推迟的年份,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较弱

D.初霜冻日期提前的的年份,水稻生长期延长,亩产高

【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初霜冻日期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等的知识,考查学生关系图的判读能力。

【解析】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水稻玉米亩产高低与初霜冻日期早晚呈负相关;营造防护林可以减少因风沙对农业带来的影响,而不能降低因为气温低对农业的影响;初霜冻日期提前的的年份,霜期变长,无霜期变短,水稻生长期变短,亩产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弱,冬季风势力较弱,初霜冻日期推迟。

故选C选项。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读表回答9~10题。

9.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④B.①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

【答案】D

本题借助悬浮质变化旨在考查湖泊淤积所带来的影响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从表中TSS数量变化可知,悬浮质流入多,流出的少,湖泊淤积,导致湖泊调蓄功能减弱,湖泊航运条件变差,对周围局部气候调用作用减弱,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D选项。

10.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A.华北平原B.长江中游平原C.珠江三角洲D.四川盆地

【答案】A

本题借助水位高低及悬浮质变化旨在考查河流补给及雨带的推移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该地区为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来源是以雨水为主,从表中可以看出6月湖泊水位升高,TSS为流入,10月份,TSS为流出,所以该区域降水开始较晚,结束较早,故最可能为我国华北平原。

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河流流速与潮流流速此消彼长。

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为落潮流流速最快的时候;落憩为潮水落到最低时出现不涨不落的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

下图为“河口河流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11题。

11.河口含沙量如甲所示时

A.涨急时刻

B.涨急时刻前约2小时左右

C.落急时刻

D.落急时刻后约2小时左右

【答案】B

本题借助河口段水流变化旨在考查图表判读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流速正负表示的意思,流速为负值,其数值逐渐变大,说明此时涨潮,10点左右达到最大值,此时因为潮急时刻,而图中的甲对应时刻为8时左右,故选B选项。

【解题误区警示】要能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材料中落急的定义,正确推出涨急的概念,进而进行解题。

二、综合题

36.(本题22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多伦县(115°51′E至116°54′E,41°46′N至42°36′N),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这里特有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土地利用方式在农耕与畜牧之间更替频繁,土地质量状况亦随之发生动态变化。

土地退化已成为该地区重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读不同时段土地利用转移统计(表1、表2)和1985年与2000年多伦交通对草场影响(图21),完成下列要求。

(1)表1显示了6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间的转型,其中最能体现土地退化的除林地转变为草地外还有 ▲ 和 ▲ 。

(4分)

(2)表2显示,2000年—2010年土地退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水体的萎缩。

近年来当地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居民数量变动不大,2000年后,实施退耕政策,退耕后的牲畜总量也

得到控制并进一步减少,而且望天田(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的耕地)面积被压缩,蔬菜种

植增加。

据此分析水体类萎缩的主要原因。

(10分)

(3)解读美国陆地卫星4~5号专题制图仪(thematicmapper)所获取的多波段扫描影像———“1985年与2000年多伦交通对草场影响”(图3)表明,草原上除干道外,小路、便道四通八达,且多二、三道甚至更多道并行,很少一条行车道:

同时,行车道的废弃相当普遍。

上述现象对草场资源产生了极大破坏,请分析这种破坏的形成过程。

(8分)

【答案】(1)草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水体转变为未利用地(每项2分,位置可互换,共4分)

(2)农业(耕作业)结构调整(2分),灌溉用水大量增加(2分),工业高速发展(2分),工业用水增加(2分),过度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使地表水补给减少(2分)。

(3)形成过程:

该区域地形起伏小可以随意通行并形成道路(2分);道路修建及通行破坏地表植被进而加剧水蚀、风蚀(或土壤侵蚀)(2分);使道路遭毁坏,通行不便遭废弃(2分);又在附近新区域开辟新的道路(2分)。

本题旨在考查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利用及草原资源破坏的形成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题,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土地退化”的关键词,土地退化一般表现在林地变为草地,草地破坏,变为未利用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体面积减少,结合表中信息即可推断出来。

(2)题,分析水体萎缩可以从农业发展尤其耕作业发展,灌溉用水增多,工业发展,工业用水增多及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过度采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第(3)题,从图看出草原上除干道外,小路、便道四通八达,且多二、三道甚至更多道并行,很少一条行车道,说明道路多,利用率低,因为草原地形平坦,随意通行,破坏草原植被;行车道的废弃相当普遍,说明又开辟新的道路,这样就形成了上述现象

37.(24分)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最深处1620米)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冬季平均气温都在零下38℃,冰层厚达1米,湖面全面封冻至一月份。

每年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地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健的一首《贝加尔湖畔》“我们流连忘返在贝加尔湖畔.....”唤起人们对贝加尔湖的向往。

这里每年11、12月是贝加尔湖雾凇最美的时节(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即树枝、电线等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也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

材料二:

蒙古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材料三:

2005年,蒙古国提出了“北水南调”,设想从贝加尔湖引水并修建大坝寻求与中国

合作,将水引致蒙古及中国华北。

(1)分析贝加尔湖11、12月多雾凇的成因(8分)

(2)指出蒙古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8分)

(3)从地理区位和开发条件角度,阐述从贝加尔湖引水至华北的主要局限性(8分)

【答案】(1)纬度较高、内陆降温至0℃以下;湖体水面广大、水的比热容大;湖面封冻晚;湖底新的热矿泉不断涌出,水汽多。

(2)水资源北多南少;(2分)因降水量北多南少(2分),河流北多南少,(2分)城市分布北部多南部少(2分)。

(3)地形:

北段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地质复杂;冬季严寒沿途封冻期长,输水不便;沿途

蒸发、下渗耗水多;线路长投资大、建设难度大;途径三国协作不便(每点2分,任意四点满分)

本题旨在雾凇成因及水资源分布和跨流域调水的限制性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题,分析雾凇多的成因可以从气温低和水汽多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即可。

(2)题,分析水资源分布特点可以从图中年降水量线及河流分布状况中得到答案;根据城市多少也可以间接推断出水资源分布特点。

第(3)题,分析从贝加尔湖引水至华北的主要局限性可以分别从地势高、地质复杂;线路长,建设投资大;线路长,沿途耗损大。

气温低,河流封冻期长,经过较多国家,需多国写作等几个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请考生在第42—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南极旅游逐渐兴起,旅游者通常先乘飞机到达阿根廷,再乘游轮到南极半岛一带观光浏览。

图12为南极地区示意图。

说明南极半岛成为南极旅游首选目的地的原因,

简述南极旅游需防范的安全问题。

【答案】

(1)距离阿根廷近、交通便利(2分);纬度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2分)浮冰较少,易于登陆(2分)

(2)需要防范酷寒、烈风,强紫外线辐射,游轮碰撞冰山等(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旨在南京半岛成为南极旅游首选地的原因及南极旅游需要注意问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题,分析南极半岛成为南极旅游首选目的地的原因可以从其地理位置方面入手,从其纬度位置可知其温度较高,冰雪相对较少,从与南美洲国家相对位置,可知其交通便利,故称为首先目的地。

(2)题,南极旅游需防范的安全问题可以从其所在位置及其气候特点等方面分析即可,纬度高,气温低,多大风,多冰山;南极臭氧空洞存在,需要防范紫外线照射。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44°25′N~34°00′N)总面积300000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自然条件,(4分)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6分)

【答案】水源充足,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4分)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被破坏。

(回答出3点给满分6分)

本题旨考查沼泽形成条件及开挖沼泽中的泥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分析沼泽形成自然条件主要从水源及蒸发等方面分析即可;大面积开挖泥炭带来环境问题主要有生态破坏、沼泽萎缩湿地减少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4.【环境保护】(10分)

霾(mái),空气中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下图为“广州地区雾、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图”。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偏高的现象。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简述自1954~2006年广州地区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

(4分)简要分析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的原理。

(6分)

【答案】雾日数的变化相对平稳,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年之后霾日数显著增多、变化起伏大,平均天数100天以上(答对2点4分)

在正常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气温高、高空气温低,容易形成对流运动(2分);污染物从气

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2分)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低,空气不易对流,导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2分)

本题旨考查广州雾霾天日数变化特点及逆温条件对雾霾形成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分析1954~2006年广州地区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可以直接从图中看出,从总体和不同时段分别进行描述即可。

分析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的原理,可以从正常情况和逆温条件下对比大气运动状况及对污染物扩散影响进行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