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539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docx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

 

《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

课程结业论文

指导老师:

卢正刚

黄德志11123850

 

未来中国走向何处

黄德志11123850

摘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陆域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这个国家厚重的文化色彩。

历史走过两千多年,在和平建国六十多年的今天,在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

在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下,未来中国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

在这里,我想就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谈谈自己的观点。

目前的中国处在产业升级的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可观但人均GDP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处于产业升级阶段,虽然艰难却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国内,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人民币贬值;国外,贸易壁垒林立,贸易纠纷时常发生。

在国内国外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如何发展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总的大政方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真理。

不变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和共同富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变的是应对国内外复杂情况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

总之,我想,国内外形势和中国自身状况才最终决定中国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发展模式方向挑战与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且成功地找到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

【1】

一.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一)建国以来我国及取得的成就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和其他19~20世纪之交成长起来的先进中国人一样,认为富强之道在于发展工业。

在1945年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指出: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在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

1、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1).一五时期,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机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厂,沈阳要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农业性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新建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

(2).十年探索时期,在经济建设上面,建成了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都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结束了用“洋油”时代。

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十年里,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新修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

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第二汽车制造厂和胜利油田。

(4).改革开放的成就,工业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有:

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绚丽多彩的服饰

a.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b.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c.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2)日益丰富的饮食

a.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b.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c.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a.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b.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c.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4)四通八达的交通

a.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b.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c.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1)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3)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

(5)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6)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7)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0)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1)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件,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4、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5、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起步(1978——1991)。

a.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b.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c.1980年5月,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2)  第二阶段,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2000)。

a.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b.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显著上升。

 

(3) 第三阶段,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001年至今)。

a.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中国加入WTO后,可以享受世界贸易组织多边、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各成员方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进一步开放的政策、普遍优惠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可以充分利用WTO的争端机制,处理中国与各成员方的关系还可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3】。

我国实现了与世界多边经贸体制的顺利接轨,基本完成了从政策性开放为主向全方位制度性开放的转变;开放领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等领域扩展,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环境也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而更加透明和规范。

同时,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全面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

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六年内翻两番。

我国不仅顺利渡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在阶层分化方面,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1、八大后在此期间出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党在阶级斗争上连续犯错的根源,同时被错化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到压抑,不能再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社会主义建设蒙受损失。

2、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它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夸大主观的能动性,造成国名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3、庐山会议召开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反右倾斗争,中断了纠左进程,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

最终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局面。

4、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浩劫。

二、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道路如何选择

(一)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可贵的机遇

a.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世界和平主流中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

b..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同步发展的机遇。

我国虽然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但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

c.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我国正在有选择性的接纳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市场密集型产业。

d.振兴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机遇。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一个大国,不仅要使经济大国更要是文化大国而且是强国。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迈出的步伐越来越豪迈。

2.严峻的挑战

a.“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我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但因为处于产业升级阶段,要想完成由中等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跨越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要避免我国像阿根廷这些国家一样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b.收入分配存在问题。

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做蛋糕重要,但分好蛋糕同样重要。

c.内需对GDP的拉动作用仍不足,国内GDP增长主要靠投资实现。

转轨以来,我国的投资以年均超过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年更是高达61.8%;投资占GDP的比重,大多数年份超过了30%,2003年以来超过了40%,2005年甚至高达48.5%。

确实,如此巨大规模的投资,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引发人们思索:

如此罕见的投资高增长根本无法长期维持,如果这种趋势长期保持下去,在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必然导致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巨大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极大破坏。

【4】

d.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分工格局中,我国发展较快的仍是那些技术含量较低而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和产品。

根据新华在线的相关外贸数据显示,我国整个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估计能达到60%以上。

可见,整个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依然起着主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所依靠的仍是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比较优势。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仅为美国的1/50,欧洲的1/40,日韩的1/35。

但是,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我国能从“中国制造”中获得的只能是薄利。

【5】

e.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破坏严重等。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中国的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环境有污染的行业,单纯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完全不能掩盖生态环境成本的昂贵。

从大气污染来看,我国由于能源选择以及利用效率上的问题,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3都来自于燃煤。

如果不采取措施我国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占到全球的17.2%。

而由此导致的酸雨覆盖面积也高达我国国土面积的30%。

再从固体废物污染来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泛滥,垃圾围城现象非常严重,白色污染亟待治理。

【6】

(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国富民贫。

改革开放那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这是不容质疑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这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

a.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

b.国企低效和过企亏损

c.财政赤字与银行呆帐

d.工人下岗和失业严重

e.收入下降与需求疲软

三十年里,我们去的了巨大的进步,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国家手里,老百姓并不富裕。

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消费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带动的。

中国现状四个字归纳起来就是——国富民贫。

2.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间持续快速增长,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强。

从整体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增长率和净出口增长率远高于消费增长率。

消费的增长速度始终都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和投资、净出口的急速增长而拉动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失衡。

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最终消费的配合,投资的高速增长将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7】

扩大内需,提高内需对GDP的拉动作用这是未来我国政府必须想方设法要做到的。

过去三十年,我国存在单纯追求速度、过度投资的倾向。

一旦投资过快,中国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会遭到破坏。

此外,中国对外依存度太高。

高开放度会使中国经济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很容易随着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而陷入低迷。

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8】

我想,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应该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

只有自主创新和实现产业升级才能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较量。

科技在未来的时代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

3.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经济转型是必由之路。

要想实现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三点:

a.拉动内需,改善民生

b.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工业化

道路的意义上来说,就应当认为,当一个国家实现从早期经济模式到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走上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9】

c.加快中西部城市化和城镇化

那么,如何选择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呢?

我想,主要对策有下列几点:

a.政府放权,改革国企,整顿国有企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尤其是

智力密集型企业。

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

限制各级政府配置资源和直接干预企业与个人微观决策的权力。

必须实现邓小平反复强调过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改革,避免政府“越位”,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商会和其他社群组织。

【10】

政府坚决把自己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群组织和市场去处理,并不等于政府放弃自己应有的职能。

政府应该要提供法制环境、通过总量手段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平、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酌情使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加以弥补,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11】

b.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

服务业。

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集聚在较小地区范围内的产业集群逐渐演化为由现代物流企业整合诸多企业的活动而形成的大范围的、甚至超国界的全球供应链。

所以,在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地方,需要努力促进原有服务业的转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或知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电信传输、信息处理、大众传播、金融保险、医疗保健、商业咨询、人才培训等。

【12】

c.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d.完善金融体系,改革我国现存金融结构。

第一,要继续深化银

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第二,在进行现有国有和准国有的银行等信贷机构改制的同时,应当允许民间新办民营银行和合作金融组织,对目前国有经济比重比较高的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也要逐步放开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使它们得到与国有金融机构同等的待遇,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金融业的发展;第三,促进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13】

e.继续改善民生,扩大内需

f.调整发展经济与破坏环境的矛盾关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走

资源节约型道路

g.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进程慢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中

西部城镇化进程

h.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一样重要

i.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尽量摆脱美元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j.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例如我国没有一个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充

其量只是一个纺织大国,也没有一个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

k.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建

设服务型政府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l.百年之计,教育根本,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中华民族全体素质。

据日本经济学家神门善久和速水佑次郎的研究,教育赶超必须先行。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不久就开始了教育的赶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奠定了在20世纪中期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的人力资本基础。

而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至今连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在全国普遍实现,中等和高等教育普及率也比较低。

社会培训和终身教育组织也很不健全,造成了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制约了生产过程中的创新。

现在急需抓紧改善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尽可能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资,迅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

[14]

m.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运用,是现代

经济增长中效率改进的一个基本源泉。

我国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中主要从事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都很低的装配制造作业,面对这种情况,出路首先在于促进与科学相关技术的成长。

这一方面要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要靠繁荣昌盛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

【15】

总之,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不能改变的战略方针。

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矛盾重重的国内情况,如何抉择,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想,每个人都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

但,有一点清楚的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江世银著《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金融经济学探索》2006.17-8页中国

经济出版社

2.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113页专栏4.1(毛泽东论中国

工业化)上海远东出版社

3.徐复主编《中国对外贸易》2006.857-5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4.庞明川著《中国的投资效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2008.1285页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5.金雪军王义中主编《中国很受伤》2009.93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金雪军王义中主编《中国很受伤》2009.944-4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金雪军王义中主编《中国很受伤》2009.93-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金雪军王义中主编《中国很受伤》2009.9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9.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45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0.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178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1.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180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2.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150-151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3.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174-175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4.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149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5.吴敬琏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2006.1145-146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黄德志111238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