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59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docx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卷

福建省南安华侨中学肖卿贤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4题共51分)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表现。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秦汉时期,以下哪一地区尚未使用铁制工具

A.蒙古草原匈奴居住区B.珠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C.闽江流域越族居住区D.西域各民族居住区

2、以下对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分析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B.秦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

C.两汉时期在越南推广D.北朝时,西北地区已经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3、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新包括

①牛耕的使用②翻车的发明③筒车的使用④水排的发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4、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粬造酒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B.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D.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和曲折。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5-8题

5、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

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

6、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7、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包括

A.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B.扬州、益州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C.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D.江浙地区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

8、下列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B.处在机器大生产的前夜

C.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D.已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兴衰。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9-13题

9、对西汉的编户和赋税制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A.编户农民没有独立的身份B.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

C.农民的田租和赋税都较轻D.郡县和封国征收的赋税都要上缴中央

10、唐朝的赋役制度比前代的新变化表现在:

A开始以庸代役B收取“租”和“调”

C按人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D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

12、推行一条鞭法的意义是:

①人头税最终被废除②松驰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简化征税手续、减少征税成本④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3、清初,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对其作用的分析比较完整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特征。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4-18题

14、分封制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但分封王侯的方式却为许多封建王朝继续采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的需要

B.镇压人民反抗的需要D.保证封建君主“家天下”的需要

15、西汉的分封与西周的分封相比,其变化趋势是

①分封的对象逐步集中到同姓子侄②封地面积逐步缩小③封国的政治权力逐步被削弱④封地的租税逐步收回中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16、以下对汉朝实行刺史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刺史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以州为单位作为监察区

B.刺史级别高,不仅可以监督郡县高官,而且可以监督诸侯王

C.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D.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17、北宋在各地方设置通判,其主要职能是

A.掌握州的行政、军事大权B.负责州的司法和刑狱

C.负责监督知州D.制约节度使的权力

18、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

A.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C.通过加强思想控制,维护政治的统一

D.通过各级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巩固君主专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加强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历代民族关系的主题。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9-22题

19、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20、今天的一些少数民族,是从古代民族发展而来的,以下古今民族没有渊源关系的是

A.回纥——回族B.吐蕃—藏族

C.南诏——彝族D.粟末靺鞨——满族

21、“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的共同点,不包括

A.由女真人仿照汉制而创立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D.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扩张相适应

22、明清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其相似之处是

A.建立金瓶掣签制度B.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

C.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D.利用宗教首领实行统治

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23-25题

23、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24、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③唐朝建造“海上霸王”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  D.②④

25、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郑和时代,是我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B.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点

C.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海洋时代的要求

D.以政治为目的的航海活动是不能持久的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行列。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23-27题

26、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

B.西汉“太初历”是世界第一部完整历书

C.唐朝“大衍历”标志着历法体系成熟

D.元朝的“授时历”是我国历法体系的重大变革

27、奠定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B.扁鹊“四诊法”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D.李时珍《本草纲目》

2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不包括

A.对光学原理已经有比较系统的研究B.已经记载了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

C.杠杆原理已经普遍运用到生产领域D.《抱朴子》里面记载了许多化学知识

29、以下对我国古代在地理学方面取得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预测地震的仪器

B.西晋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C.唐朝的《水经注》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明朝的徐光启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思想。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30-34题

30、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包括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D.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

31、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32、朱熹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儒学宗师,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C.他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的辩证统一

33、下列对明清两代儒家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儒家的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B.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C.王夫之从理论上否定了理学思想D.黄宗羲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34、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二、非选择题(第35题16分,第36题17分,第37、38选做一题均为16分,3题共49分)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2:

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敕:

“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丁召募壮,长充边军。

”称之为“长征健儿”。

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

……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材料3:

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

(北宋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

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材料4:

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后来又向黄河流域各路推行,每路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置将与副将各一人,选用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军官充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回答:

(1)依据材料1,分析唐府兵制的特点。

(3分)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3)依据材料2、3,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

产生什么影响?

(4分)

(4)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北宋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三等之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引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2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引自《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3: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国官职分北、南院。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4:

清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言:

“臣思前明流土不分,……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制夷,遂至以盗治盗,苗、保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

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不治本。

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