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743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docx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

2019-2020年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议论文部分(共8辑)

1.成为你自己

①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创新。

创新的土壤是什么?

是个性。

②思想家卢梭说: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这是一句伟大的名言,它穿透了所有表层的现象。

不是吗?

《向日葵》可以复制,但梵高不可以克隆;《唐璜》可以再写,但拜伦决不会重现。

世界之所以如此斑斓,是因为她的子民永远奉行着一条法则——“成为你自己!

”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奉行这一法则。

③真的,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课堂最是生长个性的土壤!

④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运的园丁,绮丽多彩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老师!

⑤卓而不凡的旋律需要慧心独具的乐师,生动鲜活的课堂更应该有个性飞扬的学生。

⑥心中没有自己的学生,最为可悲;永远重复别人的学生,最为可惜;,

最为可敬。

喜欢沉默的学生,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喜欢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的角色;喜欢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

⑦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

“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愿每一个学生都响亮地喊道:

“是的,对于整体,我只是一角;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全部!

⑧记住吧,“成为你自己!

”“它也许如同一切道德格言一样知易行难,但是,绚丽的风景恰恰盛开在险峻的山巅!

行动吧,让你的个性飞扬;展翅吧,让你的心灵翱翔!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2、说说第②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分)

3、第③段中说:

“课堂最是生长个性的土壤。

”请你从正面或者反面说说为什么。

(不超过40个字)(4分)

4、根据上文的意思在第⑥段中画线处补填恰当的句子。

(2分)

参考答案:

1.张扬个性,成为你自己。

(只答“成为你自己”扣2分)2.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要求角度正确,言之有理,语言连贯。

4.例:

不断塑造自己的学生或只有个性张扬的学生。

2.做一个终身读者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②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已有的过程。

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③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④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⑤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

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⑥第二,。

⑦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

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⑧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⑨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

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⑩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

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

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

(4分)

2、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嗜好;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2分)

3、阅读第②段画线句,请你用一个事例论据来支持作者这一论断。

(4分)

4、第⑦段中加点的“尝其一瓢”是比喻说法,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

作者把图书市场上某些人称为“野蛮人”,这些人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

5、参与读书漫谈。

在成长的历程中,你一定读过不少好书,请你向同学们开列你推荐的书目(不少于两个),并用一句话概括出其对提高人们灵魂品质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1.我们要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道理论证。

2.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3.所写必须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必须是做为终身读者的身份。

4.有选择地阅读;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5.略

3.

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便会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

其实,很多时候,放弃是成功的第一步。

古罗马有一则寓言:

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

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

其中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大海。

执着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但要成就一番事业,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

鲁迅放弃了医学,成为了文学巨匠,梵高拒绝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

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的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丢掉爱情,不得不放弃梦想。

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伤感春光,是蠢人。

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得勃勃生机。

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束缚而死。

放弃有痛,宛如壮士断臂,但放弃将给你一个美丽的开端。

放弃不再爱你的恋人,你会多一个好朋友,苦苦纠缠,你就会多一个仇人,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阴影,你的眼里满是和平阳光,鸟语花香。

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当然,面对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忍辱负重毁誉不悲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

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的整个人生从此黯淡无光。

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着。

记住,拿起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你如何理解第五段中“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得勃勃生机。

”的含义?

(2分)

4、放弃需要勇气,古往今来许多人也正是因为勇于放弃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请根据生活实际补充一个相应的论据。

(2分)

5、作者就“放弃”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成功者只是比别人多坚持了一小步”,你觉得哪种观点更有道理?

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分)

参考答案:

1、放弃是成功的第一步。

2、举例论证,论证了“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但要成就一番事业,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

”  3、略。

(提示:

能答出“放弃的意义(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即可。

)4、略。

(参考:

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回国参加国家建设,最终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5、略。

4.记住回家的路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

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

(2分)

2、“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

”面对“机会”与“压力”,作者主张什么?

不主张什么?

(2分)

3、研读③④两段,指出什么是“内心生活”?

什么是“外部生活”?

如何将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

(4分)

4、“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一句话?

(2分)

5、文章第③段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论证的?

(3分)

6、作者说: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就是自我,就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2、主张年轻人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防止把自己完全交给机会和压力去支配,以至迷失回家的路途;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3、“内心生活”是指坚实自我的心灵追求;“外部生活”是指闯荡世界的人生阅历;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4、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就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迷失自我。

说明:

意思相近即可。

5、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举出实例,再对这个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说明:

只要分析正确,说得有道理即可。

6、赞同,一个人只要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基础上“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就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不赞同,一个人如果全都“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忘却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约束,不仅得不到“牢不可破的家园”,而且还会失去自我和心灵。

说明: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

前几天看了几幅图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幅画是一片鲜艳的红,上沿呈现锯齿状,不知何物。

第二幅画上立着一只双目圆睁的大公鸡,金黄色的嘴,绿色的翅膀扑闪着,那片红原来是它得冠。

第三幅画原来这只公鸡站在一堆木头上,两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紧紧叮着它,做跃跃欲试状。

第四幅画显示这是一个农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五只羊、三只鸭,一只小白狗在追着鸭子满院子跑,院子的小主人即那两个小男孩,一心一意要逮住那只鸡。

第五幅画:

镜头拉远,原来上述这些都是玩具做的,一个扎着马尾巴的小女孩在认真地摆弄着它们。

第六幅画:

一个老人,花白的头发,在看电视。

仔细看,上面所有的画面竟然是电视里的一个镜头。

第七幅画:

画面显示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辆电车缓缓驶过,老人与电视居然是电车上贴的广告画。

原来如此。

别急,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

第八幅画:

沙漠边上的小镇,邮差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位女士。

那座繁华的都市,原来是信封右上角邮票上的图案。

看完全程,忽然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原来你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已是整个世界,没想到它只是冰山的一角。

当你一旦超越了某种境界再来看某些事情,心里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世界是这样,颇为自得。

而实际上,也许与事物的本质依然有很大差距。

我想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这境界却永远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

我想说的是,要进入某种境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倒不如从小处着手,从自己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认真地负责地做好它,并从中体味到快乐与精彩。

就像那只大公鸡一样,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能看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一张邮票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依然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努力拼搏,它依然值得尊敬,不是吗?

我们成不了张朝阳,成不了比尔·盖茨,但我们可以活好自己。

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呀。

我们决策不了这一星球的转动,但我们能决策多种些花,当时间悄悄地转到了它开的季节,它便呈现自己的生命与灿烂,敢与日月争晚刹那光华。

再退一步说,我们如果连种什么花也不能决策,那我们不让自己成为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花吧,无论被决策在哪里开放,都不改那份美丽与优雅。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随缘吧。

1、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描绘了八幅图画,请你在探究这八幅图画之间的关系后,发挥你的想象描绘出第九幅图画的内容。

(3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来看,文章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看到的几幅图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一定对人生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

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谈你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分)人生的美丽并不全在于大处的壮阔,平凡的努力和奋斗的细节也很美。

(或“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意思对即可)2、(2分)示例: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架飞机,邮差送信只是飞行员从空中抓拍到的一个画面。

(符合画面之间的关系,1分;想象合理,1分)3、(2分)即使自己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小人物,也要坚持高洁的操守,活出自己的精彩(1分),并且竭尽自己的所能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毫不吝啬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1分)。

(意思对即可)4、(3分)激发了读者的兴趣(1分),引出了所要议论的话题(1分),为下文的深入论述作了必要的铺垫(1分)。

5、(3分)(可同意,也可不同意,1分;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来谈,言之有理,2分)

6.拥有爱的源泉

(1)篱笆修筑竖三桩,暖流涌动感心房。

感恩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我们感恩是因为曾经索取和获得——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师长的教导……曾经有一股清泉,润泽心田;曾经有一阵和风,唤醒希望;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困苦时,把手伸向了你。

这份帮助,也许是送来千金,也许只是投来一个默默的眼神,但都足以让我们心生温暖,度过难关。

感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心田里发芽。

在心的指引下,我们感恩。

(2)感恩重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也许在心灵接受到爱的讯息时只产生谢意,

那么,何不把它化为行动——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伸手,都行。

感恩于亲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他们以行动感恩,青史留美名。

一万次的空想都不及一次行动,再大的谢意也比不上实质性的帮助。

感恩是心头的一张邮票,唯有用行动去传递,才是真实而美丽的。

(3)感恩重在___________。

真诚甘泉淌心间,诚意火把暖两人。

帮助的人已伸出真诚的手,受助的人若衷心感应,快乐和幸福会同时飞向两个人。

他真心报答,坦然而快乐;我接受回报,幸福而满足。

感恩的心是真诚的。

感恩就像天上的繁星,彼此真诚地照耀着,温暖着,默默守望,相映成辉。

(4)感恩要善于选择时机和方式。

可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盲目的感恩也许会在你想为别人遮阳时,却遮住了他的视线。

要明白,锦上添花当然好,雪中送炭更重要。

雨中送伞,夜行送光,将感恩的心化为柔和的雨丝,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滋润他。

将感恩的心化为准确的晴雨表,然后高举那把伞,在炎炎夏日里为他阻隔如火骄阳。

(5)感恩要永远感怀于心。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时兴起的“感恩”只是一种负担,真正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会因时间而淡忘恩情的。

感恩不能像诸葛亮那样“愚忠”,却要像他那样将恩情铭记于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记着,曾经有一个人帮我爱我,让我感激涕零。

当日子在指尖慢慢滑落时,依然感怀于心。

(6)爱是纯的,心是诚的,感恩是真实的,感动是永恒的,感恩的心便是充实而幸福的。

感恩的心是一条悠远的小溪,滋润着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让爱和温情在你我心间流淌。

(7)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2、根据你的理解,分别在

(2)(3)这两段话第一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4分)

3、阅读第

(2)段,将下列材料补充完整。

(2分)

感恩于亲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4、第(4)段中引用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什么作用?

(2分)

参考答案:

1.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

2.行动真诚3.示例:

周总理鞠躬尽瘁邓稼先学成归国郑九万带民致富4.论证了“感恩要善于选择时机和方式”这句话。

7.独处与思考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

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

“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 

有人说:

孤独是蚌病成珠。

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

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

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

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

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

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

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

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

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

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

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

卢梭说:

“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

爱默生说:

“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

思考。

”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1、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2、作者在文中着重阐述了“独处”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3分)

3、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①修辞手法:

②表达效果: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独处与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3分)

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而是残缺的人生。

B.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C.只要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就是残疾人,他们也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

D.文章多次引用名人诗文,议论有据,主旨明确,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学识修养。

6、“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分)

7、作者为什么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