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一经济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429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高一经济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4高一经济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4高一经济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4高一经济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4高一经济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高一经济题.docx

《14高一经济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高一经济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高一经济题.docx

14高一经济题

高一专题1-4

1.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

2.唐初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

“(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4.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5.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纵横有序的方格网。

其他一般道路及巷道也多呈正方形,或有丁字形相交的,但不见坊里划分。

……住宅和店铺、作坊等都面临街道建造,有些街道已成为各行各业集中的地段。

”材料记载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汉B.唐朝C.宋朝D.明朝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7.“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这是明朝时期某官员的看法。

出现这种看法的背景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君主专制的强化D.士大夫开始重视商业

8.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

“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9.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10.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1.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12.“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3.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

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庭院经济”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

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15.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16.王祯在《农书》中介绍古代某生产工具时说:

“其制当选湍流之

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

则上轮所用弦通激轮前旋鼓,掉枝一例随转。

其掉

枝所贯行桄因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水排B.耧车C.翻车D.高转筒车

17.中国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瓷器更是古代中国商品畅销世界的名片。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出原始瓷器B.元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秘色瓷

C.宋代五大名窑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D.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等争奇斗艳

18.《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

这说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河西诸郡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19.在我国古代,出现“草市”的时期也是

A.君权开始分割相权的时期B.开始建立官立教育系统的时期

C.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D.冶炼业中出现“灌钢法”工艺的时期

20.商鞅变法规定:

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禁止商业的发展

21.史料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西汉B.唐朝C.宋朝D.清朝

22.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23.明清时期《天工开物》载:

“凡倭缎制造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

”下列结论与材料不符的是

A.商品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各地区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B.国内市场的扩大

C.手工业的发展仍受到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的限制D.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24.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

绫绸之聚亦见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25.吉尔伯特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这样描述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有大量证据显示出,标准市场区域外的货物交易量,在古代中国是异常之低。

货物大体在本地流通,工匠们不用面临竞争,自然也没有更多的动力去改进生产技术。

上述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商品经济长期落后阻碍货物流通B.安土重迁观念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C.商品经济处于辅助地位妨碍技术进步D.工匠待遇高导致缺乏对新技术的追求

26.“故自昔惟意大利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弗朗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

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B.重视宗教的作用C.重视军事实力D.重视向西方学习

27.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28.《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

”材料描述的是

A.柜坊B.飞钱C.交子D.票号

29.据《宋史·张逊传》载:

太宗二年:

“阁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

(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人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

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

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

”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30.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31.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32.“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近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D.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3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力量。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得益于

①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②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深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④政治体制的变革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4.“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35.1932年,中国近代纺织实业家宋棐卿先生创办东亚公司,创立民族品牌。

4月,他将毛纺厂的制品注册为“抵羊”牌。

由商标的寓意看,该商标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A.自强求富B.民主共和C.实业救国D.民主科学

36.《放足歌》:

“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37.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

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38.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根本因素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B.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9.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0.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左右。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禁止商品输入

41.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

其影响是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2.据记载:

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

这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4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44.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45.《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人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46.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47.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表明党

 A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确立了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48.“东风吹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的谈话。

这次谈话    ①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9.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

“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

”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70年代末

50.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

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广东省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1.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活灵活现的再现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期间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

此后几天,《羊城晚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予以摘登,转载,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

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A.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B.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迈开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52.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5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①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4.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55.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本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国各地都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下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中,你认为不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的是

A.1986年藏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等地的大小出口摆起了货摊  

B.到2005年,世界著名的五百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四百多家企业

C.海尔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了十多家工厂和工业园        

D.为防止资金外流,四川省经委禁止长虹集团在非洲建立分厂

56.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本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国各地都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下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中,你认为不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的是

A.1986年藏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等地的大小出口摆起了货摊  

B.到2005年,世界著名的五百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四百多家企业

C.海尔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了十多家工厂和工业园        

D.为防止资金外流,四川省经委禁止长虹集团在非洲建立分厂

5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1)根据材料一,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4分)与西方相比,为什么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4分)

【答案】

(1)表现: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原因:

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2分)

(2)特点: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58..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