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二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5163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短文二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0短文二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0短文二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0短文二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0短文二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短文二篇.docx

《10短文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短文二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短文二篇.docx

10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早的语言美,提咼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

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法指导

朗读发,读写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课导

冋学们,我们刚学过《三峡》这篇文章,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

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梁时思想豕,又被称为山中辛相。

2.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

消散;今义:

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

坠落;今义:

精神萎靡)

4.一词多义

环节

(1)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自J自康乐以来(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5•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理清文章思路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环节二

一、深层探究

1•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多种视角相结合。

先仰视“咼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

环节二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语言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

为什么?

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和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三、探究写法

王国维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八、、

答谢中书书改写

环节五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见底的溪流明净清新,山水相伴相映真是神米奕然,情味盎然啊!

峰高水清,明媚悠然。

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两岸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

青翠的竹林与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如同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真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啊!

晨雾的美更是让人窒息。

白雾先是缭绕不绝,像是柔曼的轻纱,亲吻着天空,垂询着大地。

继而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猴,鸟儿的鸣叫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傍晚,夕阳的余晖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一条金丝带,闪烁着点点金光,在水面上不停地跳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也争相跳出水面,仿佛在欣赏这奇丽景色。

这简直是人间仙境啊,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妙景色了,能够把我的感受讲给您听,真是美哉乐哉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课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这个人是谁呢?

对,他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咏月短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环节一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

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冋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兀丰六年(1083年)。

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但心胸却“很坦然”。

苏轼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解衣(ji司遂至(SU)未寝(qn)荇(xng)起行(xng)

2.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与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古今异义

环节一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只是;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罢了;今义:

耳朵)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3句):

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4句):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5至7句):

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一、深层探究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环节三

“闲人”,即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味,既有自嘲之郁,又含自慰之得。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一一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为情趣高雅的人所欣赏,才不辜负这一番月下清雅。

其次,“闲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语言赏析

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下面句子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描写月光本身,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品质。

三、探究写法

1.结构独具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景物描写抓住特征。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来表达月光的皎洁。

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透明清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

以月下景衬月之皎洁,匠心独运。

3.借景抒情,创设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创造出一种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意境。

环节二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环节四

闲等,都包含在其中。

八、、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一

—夜游一一寻友、赏月

(月景:

比喻、衬托、错觉)

闲一一身闲、心闲、豁达乐观

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环节五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奇》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教学反思

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