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508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0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人民版

第20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A组 基础过关题组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徐州模拟)“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答案 C 材料表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到1984年,对外开放格局还没有形成,故D项错误。

2.(2019江苏扬州调研)下面柱状图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南方谈话”促使中国市场经济起步

B.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市场经济成分

C.市场经济建立是改革深化的成果

D.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生了质变

答案 C 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已经有了市场经济成分,故A、B两项错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不断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扬州期末)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在湖北沙市中山路“好公道”餐馆对面,开了家个体经营的“好再来”鸡汤包面馆,与对面的国营餐馆唱起了对台戏。

同样的价格,“好公道”用的是清汤,而“好再来”却用的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这时国营餐馆沉不住气了,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

从“好再来”鸡汤包面馆引发的风波中我们可以得出(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萌动

B.主管部门的保护性做法值得肯定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D.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定阻力

答案 D 材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A;由材料中“国营餐馆沉不住气了,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说明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定阻力,故排除B和C,选D。

4.(2018江苏盐城期中)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

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

这种变化表明(  )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

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

答案 D 据材料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市场调节价的比重上升,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一定改变,D项正确。

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尚未建立,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不符,排除。

5.(2018江苏南通、泰州、扬州模拟)“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此后,我国政府(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答案 C 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经过“十年实践”,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C项正确。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以后,均与材料中的“此后”不符,A、B、D三项排除。

6.(2018江苏盐城模拟)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

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它(  )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是在20世纪90年代,A项错误;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是上海,B项错误;雄安新区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C项正确;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9江苏泰州模拟)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

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

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

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

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

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

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

——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

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

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

(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

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

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

(5分)

答案 

(1)举措:

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期不变;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有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3分)

主要原因:

“左”倾错误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1分)

(2)进展:

突破了生产队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或在生产队领导下可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2分)

不足:

只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推广包产到户;对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或包产到户仍受姓“资”姓“社”的束缚)。

(2分)

(3)意图:

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分)

认识:

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分)

 

B组 能力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南京期初)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

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  )

A.农村经营方式变革

B.首批经济特区创建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体系完善

答案 C 农村经营方式变革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涉及扩大外资权限,A项错误;经济特区的创建是利用外资进行建设,不是扩大外资权限,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可以适当利用外资并扩大外资权限,C项正确;对外开放是为了吸引外资,不是扩大外资权限,D项错误。

2.(2019江苏东台模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C 从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可知,这一转变主要是突出了企业原来是被动的,现在主动性增强了,所以导致结果也发生了变化,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由此可见其原因是主动性的增强,C项正确。

3.(2018江苏苏州上学期期末)1982年,上海《文汇报》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

其后,登载了《痛哉!

<租地章程>》。

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

其影射的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答案 A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题干中提到的两篇文章用“租界”讽刺中国的经济特区,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发开放浦东是在1990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以后,均与题干时间不符,B、C、D三项错误。

4.(2018江苏南通模拟)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个沿江城市,实行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确立

答案 A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A项正确。

B项中“直接带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政治管理权限”应为经济管理权限,排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D项错误。

5.(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

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

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C “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表明是从1996年开始的,而A、B两项都发生在1984年,D项发生在2001年,均不符合题中时间信息,排除;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相符,C项正确。

6.(2018江苏如皋调研)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答案 D 材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二、非选择题

7.(2017江苏南京三模)新中国成立后,价格制定机制的演变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

在我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

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毛泽东文选》第七卷(1957年)

材料二 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

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达到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占到37%左右。

——摘编自李凤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

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全国抽样调查12个钢厂的自销率与产量增长率(单位:

%)

钢厂

自销率

平均自销率

产量增长率

平均产量增长率

排名前6位

0~7.8

2.96

-10.9~5.8

-9.32

排名后6位

10~34

18.78

2.30~69.73

14.3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

《改革:

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1986年4月)

20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

物资分配体制和物资价格的双轨制,使得“官倒”通过倒买倒卖能够从中获利。

当时生产资料、物资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调拨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的。

计划调拨的部分是计划价格,通过市场的是市场价格,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两个价格就拉得很大。

——摘编自《政府与市场》

材料四 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市场中的企业是提升技术的主体,市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单位是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主体。

……供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

……如果生产能力确实由于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

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就像一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价格高出其他手机几倍,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否则就不是创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

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

——摘编自许小年《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

以供给侧改革开拓创新空间》(201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商品价格产生的方式和经济基础。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价格双轨制产生的主要因素。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影响。

(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四中智能手机热卖的社会因素。

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原理?

(4分)

答案 

(1)方式:

国家定价(行政命令)。

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2)因素:

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影响:

调动了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出现“官倒”等腐败现象;产生了不公平竞争。

(4)因素: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

原理:

供给创造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