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269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docx

广安市春季高一期末试题

广安市2015年春季高一期末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1~6页)和答题卡两部分。

试题卷上不答题,请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选择题答题用机读卡的,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选择题答题用机读卡的,同时须交机读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小题52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2.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新馆展出,把“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定义为我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原四大发明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B.在古代中国,火药主要用于制作鞭炮,指南针大多用于看风水

C.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代表了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英语中“中国”称为“China”即瓷器

3.有学者认为: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C.商帮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4.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贡德·弗兰克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统计数据: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白银,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

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

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C.商品贸易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6.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江南制造局 B.发昌机器厂C.南通大生纱厂D.继昌隆缫丝厂

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8.下表中年代I到年代II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外国商品进口中国数量

(单位:

万两) 

中国外贸赤字(单位:

亿两)

中国新设工厂数(单位:

家)

英国 

德国

年代I

 9600

2800 

1.66 

79 

年代II 

4900 

0.16

132

 A.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 B.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兴起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9.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

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11.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

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股份有限责任制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1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角度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得丰厚利润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14.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中指出:

15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意义变得极其巨大,各主要社会按照它们对崛起的世界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控制能力的大小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下列历史现象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原产美洲的玉米改变了世界各地粮食供应状况    ②非洲的黑人奴隶为欧洲手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    ③特权贸易公司是欧洲对外贸易的主要组织形式    ④西班牙白银因换取中国的奢侈品大量流入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段话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凯恩斯主义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6.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

请结合所学,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A.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机器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服务业机器制造机器D.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17.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

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

”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殖民扩张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追求时尚是当时消费的主流

 C.人们普遍存在着从众的消费心理 

D.大机器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18.《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

“英国→西欧:

比利时、法国→中欧:

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

俄国→日本。

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

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

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

”这段话的含义是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9.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公斤),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C.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0.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的含义是

A.罗斯福有很强的权力欲,要求国会授予他极大的权力

B.要求国会授予总统宣战的权力

C.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D.美国国会制约着总统的权力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实施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D.《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23.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

“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4.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

这里的“第三条道路”是指

A.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B.完全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国有化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政策

25.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2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五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这一发展趋势

A.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初步形成B.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

C.是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洲的必然结果D.将进一步动摇世界经济的现有格局

二、非选择题(48分,27题23分,28题25分)

27.(23分)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

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

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1) 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8分)

 

材料二1791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制造业报告,要求对欧洲进口的货物征税,以保护本国工业;通过提供补贴来鼓励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联邦投资的铁路和航运网。

目的是刺激商业发展和使国家更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

但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希望对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担心会导致海外贸易缩减和提高生活费用。

国会最后没有批准这项报告。

——加里·纳什《美国人民:

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2) 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

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

(6分)

材料三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三个阶段中国外债举借的主要用途、背景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9分)

 

28.(25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

(3分)

 

材料二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分)

材料三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

……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

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

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3)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

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

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2分)

 

材料五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

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5)材料五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

(6分)

材料六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19.02

1985——2006

104532~129315

21054~42071

20.14~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决定因素。

(5分

 

广安市2015年春季高一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小题52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C

A

D

A

A

D

C

A

D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C

B

A

D

C

D

D

C

B

C

D

A

D

二、非选择题(27题23分,28题25分,共48分)

27.(23分)

(1)变化(8分)

新航路开辟前

新航路开辟后

商品种类

奢侈品为主

生产、生活用品为主

贸易额

贸易量小

贸易量大

消费对象

上层社会

普通群众

运输方式

陆路贩运

海上贸易

(2)主张:

实行关税保护政策,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发展国内交通,加强经济联系。

(任答2点给4分)

原因:

三权分立体制下,国会有权否决政府提案(1分);联邦体制下,各州有一定的行政独立性,维护本州经济利益。

(1分)

(3)(9分)

主要用途

背景

影响

清末

主要用于偿还战争赔款,少用于近代化建设,如修铁路

列强侵略,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

主要用于抵御日本侵略,少用于近代化建设

日本全面侵中国

利于近代化建设继续发展和抗战胜利

改革开放初期

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等部门的经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28.(25分)

(1)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

(3分,答出3点即可)

(2)新特点:

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分)

(3)特点:

发展迅速;主要是以工矿业为主的新型城市。

(2分) 

原因:

①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②工业革命促进新型工业城市的涌现。

(4分) 

(4)社会问题:

贫困现象严重;贫富悬殊;公共设施不完善;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

(2分,答出2点即可)

(5)史观: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2分) 

论证:

一方面,被迫开放口岸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4分)

(6)趋势:

增长率在建国初期相对稳定,50年代末提高较快,1978年后迅速提高。

(3分)

因素:

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水平。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