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3277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docx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

事师五十颂讲记[整理版]

事师五十颂

第一天

今天就是我会为你们宣说事师五十颂。

这个颂的作者是以前在印度的一位圣者马鸣菩萨。

是以偈颂的形式宣说依止上师方法,因为一共有五十个偈颂,所以叫事师五十颂。

在听闻法理之前呢,大家先一定要安立一个正确的意乐。

大家今天发心来听闻这个法是很好的一种事情。

假如意乐没有安立好的话,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了。

什么是正确地意乐呢,就是说,我们不能以期求今世的安乐来听闻这个佛法,假如是这样的话,你这个闻法的行为是属于世间而不是属于佛法,然后我们也不能说,期求下一世不用痛苦,而为下一世的安乐而来求法呢,当然这个也是不对的。

因为这个只是说可以让我们离开恶道,将来还是要遭受轮回的痛苦,那么假如说,我希望说我一个人闻法修行而解脱轮回的痛苦,得到安乐,这个意乐未免太过下劣,因为他只是为了一个人的安乐而已,我们应该是缘一切众生,以大乘的发心来听闻佛法。

所谓的安立大乘的意乐,我们就是要缘着无边无量的众生,希望所有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而自己成佛去利益他们,因为除了自己成佛外,就没有其他方法能究竟的利益一切众生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佛陀,只有成佛之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可以不劳自成的去利益一切的众生。

那么说到成佛,如果依赖显教的方法,要很多劫才可以成办。

在我未成佛的期间,所有的一切众生,还要受相当长时间的痛苦,因此我要迅速的成就佛果。

而要迅速的成就佛果,必定要以修密而成就。

成佛后,我们就有能力可以引导一切众生迅速的依着这个密法而成就佛果。

所以所谓的大乘的意乐,就是希望说,我要籍着修学能迅速成就的法,速速成佛去利益一切众生。

安立这个大乘发心,这个意乐是相当相当的重要的。

并且不止是说我们今天来听闻这个佛法要安立这样的一个意乐,即使我们在家里做其他的佛事,比如说我们做日常的功课,或者说我们在家里点一根香,我们都要安立这样的意乐,这样才是佛子的行为,菩萨的行为,而且是种成佛的因。

假如说我们没有安立这样的意乐去做一切所有的善事呢,这个不属于是大乘的佛法。

宗喀大师有个偈颂,内容是说,任何一个众生所行一切法它是否是大乘佛法,所依的就是众生身心相续所生起的这个心。

假如发起了大乘的菩提心,就算是大乘的佛法。

对一个说法者来讲,假如说法者他不是依着大乘的发心来宣说佛法的话,这个法就不算是大乘的法。

同样的,在弟子方面,闻法的这些人,假如说不是安立着大乘发心来听闻佛法,即使说,上师在说大乘的佛法,但是对于闻法的人来说无法得到大乘的佛法的真实利益。

因此即使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我们也应该要以造作的菩提心来闻法,所谓的造作的菩提心也就是相似菩提心,我们要缘念所有一切众生,为了究竟的利益他们,我希望能速速成佛。

这个就是所谓的造作菩提心。

藏文版的事师五十颂,前面这一句,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以藏文名来讲就是事师五十颂。

现在我将分三个部分来讲说事师五十颂,在科判方面第一个部分是说,说所作之趣入。

第二个是说亲近之次第形貌,第三是说所作之究竟。

第一个部分,说所作之趣入,第一个偈颂:

“大德金刚萨垛住得成就因无上恩师莲下如法敬事行”,我们要以目前来讲,听闻这个佛法,先要礼赞,礼赞什么呢,就是“大德金刚萨垛住得成就因”,所谓的大德金刚萨垛,是说指的是依般若而成就智慧的金刚萨垛,也就是是金刚持的意思。

所住的,要成就的金刚萨垛的因啊。

什么是成就的金刚萨垛的因呢,也就是成就佛果位的因呢,就是对善知识的恭敬事奉,所谓“无上恩师莲下如法敬事行”。

当然要深入的说呢,成佛的因是缘着三士道,所谓的三士道,就是广论里面提到的,下士、中士、上士,就是接下来依着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来修习这些法呢,成就佛果。

这些都是修行成佛的那个因。

而这些修行的法呢,来自于上师的教诲。

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上师是我们主要成佛的因。

所以上师是非常非常重要。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

里面,总的科判分了两个部分,第一是如何去依止善知识,然后第二部分呢,是讲依止善知识之后呢,以何法来修这个心。

以何法来修这个心呢,指的是以三士道来修心,当然这是本论的大部分的内容。

而依止善知识部分,页数虽然比较少,但是在比较起来呢,这两个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所以说,是要成佛呢,必须要通过修学三士道,而三士道呢,必须从依止善知识而来

第一个偈颂的最后两行,就是“依多无垢相续彼之诸言教于此所说总摄恭谨具善听”,马鸣菩萨就说,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是相当相当的多,他把这些方法全部总摄在一起,造了本论,希望真心修行的人要注意听闻和修学。

第二个偈颂是:

“住十方世界彼一切如来于得灌顶师三时咸敬礼”。

这个部分是说如何礼敬善知识。

所谓灌顶师,有三种,第一个就是,有于灌顶成熟中能作因相之灌顶。

第二个是说能作解脱道之灌顶。

第三个解脱果之灌顶,这些上师也可以称为阿阇黎,特别是能成熟我们空乐无别之智慧,被称为金刚阿阇黎。

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传授给我们佛法的上师,我们应当在早上三次,晚上三次,以虔诚的心来对他顶礼。

佛远离一切所有的罪障,圆满一切的功德。

我们要成办佛果,就离不开上师的教导,所以我们要恭敬的礼敬上师。

那么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要念师的传法的恩德,而对上师三时礼敬。

在第三个偈颂就是,“应三时信诚合掌以曼茶花等供事师接足头顶礼”这就是说在意乐方面我们要把上师观想成佛的那个情况。

在行为方面,我们就不能说,以空手的去供养顶礼上师,所以我们是依着早晚三次,以合掌供养,献曼陀罗,花等等,要具备信心去恭敬去承事上师。

也就是我们每日早上三次,晚上三次的除礼拜外,同时还要以曼茶和花来供养上师,这样才是如理的在行持上师瑜伽。

第四个偈颂,“师居家戒晚避世诸疑谤设经像于前,心理执金刚”,这个偈

颂呢,主要是提到说,弟子跟上师的差别。

比如说,假如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或者说自己是一个比丘,上师是沙弥;或者说自己是一位比丘受戒已经很久的,戒腊是很久的,而上师是一个刚刚的新比丘。

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要礼敬上师的时候呢,我们就是要把佛像,或者说佛的画像也好,塑雕像也好,我们要把佛像放在前面,还有经典,这样来顶礼上师。

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是因为我们要避免某些不明事理的人,诽谤佛法。

因为出家人礼敬在家人原本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一般来说,弟子应该是以身语意三门来礼敬上师的,但为了避免世间的诽谤,所以必须要这样做。

假如没有这些所谓的外人在的情况下,就比如说,只有上师跟弟子在情况下呢,没有他人,弟子应该,即使上师是在家人,也应该说要顶礼的,就是说以身语意去顶礼。

第五个偈颂,“若坐当起迎敬承事所作于师凡所为除礼拜非能”,在第四个偈颂呢,是提到有人的时候不应该做的事情。

而第五个偈颂就是说可以做的事情。

比如说,弟子是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呢,还是可以做的这些事项呢。

就比如说,当上师来的时候,我们应该站起来,同时还要恭敬,除礼拜外,尽力的为上师做事,另外一个说法是,“除礼拜非能”是指下劣的事情,所谓的下劣事情呢,就是说好比是去帮他去洗脚,这样的一些事情。

在有人的前面呢,如果是出家人帮在家人在洗脚,有些人认为这是很下劣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能做。

接下来是第六个偈颂,“师及弟子等先应同行处彼此互观察否皆越法罪”,这个部分提到说,上师与弟子互相要观察的情况。

在弟子和上师没有互相观察对方之前,不要轻易的传法和求法,比如说,一位弟子,他不去观察这个上师是否是具量的情况下,而去接受听闻他的佛法,然后听闻法之后,去依止这位上师。

当他依止了这位上师之后呢,之后才发现他依止的这位上师有很多过失,看到上师有很多的缺点,对上师起了不恭敬的心,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

同样的,上师也要去观察弟子,是否具足那个器,才可以将法传给弟子。

所以这个部分呢,是提到说,互相观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忿恚不具悲贪傲无防护谄曲等非有”这个偈颂第七个偈颂,“弟子以慧择

主要是说,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应该依止为自己的上师。

偈子里面提到哪些相呢,这里就分了七个部分。

第一个是说,上师是欠缺悲心的。

第二个部分,上师的嗔心是非常非常的重。

第三点提到是说,他有害众生的心。

第四呢,傲慢心很重。

第五呢,他贪心很重。

第六呢,是不防护根门的。

第七,有谄曲。

所谓有谄曲,就是说,他没有这个功德,或者没有智慧,不懂装懂的情况。

所以说,具足这七种过失的呢,我们不应该依止这个人当作是我们的上师。

所以,这个部分是说,有这样的一些特征的上师,我们不应该依止的,应该远离他们,要远离的对象是有这七种特征的。

当然,这是指还未依止上师之前,我们去观察上师的时候,主要去看的事情。

假如说,我们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但并没有在依止前好好的观察,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好的上师,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舍弃这样的一个上师呢,,答案是不可以的。

就是说,你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而你发现他有这七种过患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能舍弃这个上师。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目前的阶段来讲,我们去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依止善知识的部分,那里有一段提到“所观不定”,所谓所观不定就是说,我们所观到一些东西,是不一定对的。

比如说,因为我们自身的烦恼所看的一切东西呢,是错误的,是幻化的。

所以说,我们看到上师的缺点呢,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净化,所以看到上师的缺点。

应该以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处理好这个问题。

接下来是第八跟第九个偈颂,“住调伏具慧忍直不掉诳悉传咒加行悲心善论议全知十真如善巧曼茶业解秘密加行诸根皆调静”。

这两个偈颂是说,我们应该依止的上师所具有的功德。

刚才我们提到应当远离的上师的特征。

而现在是说上师具足第八个和第九个偈颂的所描述的十六种相,我们就应该去依止他为上师。

这里第八颂提到说“住调伏具慧忍直不掉诳悉传咒加行悲心善论议”。

第一句:

住调伏具慧。

这里就分了身语意的功德。

“住”是指身,调伏是指语,具慧是指意,善知识要具足这三个功德。

第二句:

忍直不掉诳。

忍分三种忍,就是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善知识应具的第四个功德。

”直“就是要对众生要有正直心。

“不掉诳”,指的是不求名利,还有就是无诳的,就是我们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智慧我们却说自己有,也就是没有这样的一个过失,这样也算

一点了。

第二句,就有四点了。

这样就有七个。

第三句:

悉传咒加行。

就是说就是对密咒种种的修法,上师能够解说的,乃至成就佛智的,他都能够解说的。

第四句:

悲心善论议。

指的是有大悲心,发心救脱一切众生的痛苦。

然后善论议呢,是指内明部分,就是善于讲说,这就是显宗善知识的十种德相

接下来是第九个偈颂,说的是密宗阿阇黎,也就是一般所谓上师所要具备的德相。

“全知十真如善巧曼茶业解秘密加行诸根皆调静”。

这里面提到说,要知道的上师应掌握的十真如。

十真如分了内外的真如。

是说内跟密上面的有十个重点。

因为这里包括了修朵玛,仪轨,誓言,传灌顶,这些部分,总的有十个部分。

因为是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很复杂的,弟子不需要太多的去了解。

因此我就不去详细解释了。

再接下来提到,善巧曼茶业,就是说,上师能够做种种曼茶业的各种方便善巧。

解秘密加行,对于手印等等,所作的次第要善巧的要知道,要成就。

最后一个是,“诸根皆调静”,主要是说,以正知正念的密护六根门的。

事实上完全具备这些德相的上师,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如果我们要等到找到这样一位上师后才去,求受灌顶和请法,可能没等找到,我们已经先死了,那么一般来说我们要依止的上师最起码应该具足以下的五个条件:

第一就是说,这位上师应该具有大悲心,第二他对大乘的佛法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心。

第三,对大乘的不共法,要很善巧的总的了解。

第四,他要可以善巧的以次第的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菩提之道。

无论这个众生他的根器是很利的,还是中等,还是这个众生是很钝的,对于这三类人他都要很善巧的可以引导他们。

第五,就是说他应该说守护根门,身语意三方面都要守护。

接下来第十个偈颂,是说假如我们已经依止了这个上师,而我们退失了这个信心,或者说我们去诽谤这个上师,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断除轻毁,轻视,诽谤上师。

“于是依怙尊弟子若轻毁如轻毁诸佛长得受重苦”。

我们依止了这位上师,然后我们又去诽谤他,对他不敬,所造成的的种种过失,譬如广

论里面引的这样的偈颂,诽谤自己的上师呢,就如诽谤诸佛的罪过。

而这个罪过呢,是要受种种的痛苦,在多劫的长时间要承受地狱的痛苦,还有我们所有的善根都会被毁掉。

接下来就是第十一个跟第十二个偈颂,“由谤阿舍黎热病诸传染灾星瘟毒等命终大黑暗死王火毒蛇水飞行盗等夜叉倒引类于地狱受生”,这两个偈颂主要是说,我们以不恭敬心来诽谤上师所造的过患,或者说会得到的果报。

如果我们诽报谤上师,我们将会得种种的传染病,比如说去年世界不晓得是哪个地方有这种种的瘟疫之类的,降灾,还有被毒等等,还会招受火毒蛇之类的伤害,甚至还有水难,飞禽还有盗贼的这些苦难。

到最后说,假如我们是故意去诽谤的情况下呢,那我们可能就会堕入地狱里面去受罪,受苦。

第十三个偈颂,“以此任如何勿使师生恼愚昧行相违报生大地狱”,这个主要是说,心意方面的去扰乱上师所犯的一些罪业。

就是说,无论任何的事情,是有意或无意的,使上师发生心恼乱不安的情况下,他就会得到种种的痛苦,就可能会掉入八热地狱或八寒地狱(查广论),受种种的痛苦。

我们不恭敬上师,我们去轻毁,去轻视或者毁谤上师,所得到的过患就是如此。

问答:

问:

如果在刚刚接触佛法,根本不明确的时候,拜了上师,修了法,其他的上师告诉你,你这样修法是不合适的,我们很迷茫嘛,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又去依止了其他的上师,怎么办,

师问:

有没有把第一个舍弃了,

弟子答:

一个是不同教派的。

师问:

你第一个上师是你没有看到他的过失的时候,换第二个上师,还是说,

弟子问:

不是我看到过失,而是在修法中遇到了很多事情,遇到事情以后,

别人告诉你,因为你修法没有按照次第去修,你这样修会有问题的。

我并不是看上师的过失而去舍弃他,而是说,别的上师告诉,你没有按照次第去修,你这样修等于说是,在沙子里面去盖楼,这样会出问题。

现在你出了问题,是因为这个。

我觉得也有道理,我没有修加行呀,什么都没有修的情况下去修法,那么这样的话,我又依止了这位上师,因为我有许多许多的磨难出现,我应该怎么办,。

我并没有说,我舍弃原来的上师,而是说,不同教派么,他教的方法完全不同。

师问:

你的心里来看,当第二个喇嘛跟你讲的时候,你心里面是生起这样的心念,就是说,你舍弃他,还是说,他有这种过患。

是你的心态来讲出问题,你有没有舍弃第一个上师。

不管他们是同样教派还是不同样教派。

弟子问:

不是舍弃。

不修他的法,不听他的话。

师问:

你心里是怎样想,不是说他怎样想。

你自己是怎样看法。

弟子:

我心里面觉得他还是我的师父。

师:

你没有去诽谤他,没有对他生起恶心。

那就没有关系,刚才提到,你没有犯罪啊。

师公:

你现在依止了另外一个上师呢,就是前面一位,你就不要去说他的坏话,你不要去学他的法,不要以恶心来对待他,这样就没事。

因为你那个时候不知道么。

你不要去讲他的坏话,你可以继续现在的。

但以前的上师你不要去诽谤他,不要以恶心去对他。

第二天

翻到第十六个偈颂“于师具恭敬随行喜舍等病等非人难无发生能成”,我们应该以我们所有的一切受用的财物恭敬的供养上师,并且要随喜其他弟子同样的善行。

这样做的果报是:

我们不会遭到病痛还有非人所害。

第十七个偈颂“自誓阿舍黎不吝妻子等自身命常依财物趣向审”,这个部分是说,我们一切很难舍的东西,都要舍得给上师。

我们依止的根本上师跟本尊是无二无别的。

比如说你所修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刚,你的上师跟大威德金刚是无二无别,自性上是无二无别。

假如你的本尊是瑜伽母的话呢,你的上师,你就要观他为瑜伽母,跟瑜伽母是无二无别的。

这所谓你的自誓阿舍黎,是指你发誓生生世世要一直依止的上师。

我们一般上讲说,阿舍黎,老师可以很多位。

但这里所讲的这位,给传授你发愿终生修持的本尊的那位上师。

对于这位阿舍黎,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儿子,妻子等等,甚至自己的生命供养这位上师的,至于用财物来供养那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种种难舍的供养呢,原因如第十八个偈颂所言“由无量亿劫如佛难遭遇于斯时幸逢应具大精进”。

就是说因为我们在百千万劫难遇到这样的一位上师,一定要以最大的精进具慧的去做这个供养。

在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供养这样的一个对象。

我们如果不以具慧跟大精进去依止去供养这位上师的话,很难成办我们的成就。

第十九个偈颂,“常护三昧耶常供养如来亦常供于师如供诸佛等”,在我们死之前和我们死的时候,要坚定的守护自己的本尊三昧耶戒。

我们也要恒常的以供养如来的方式去供养上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上师,在前面的偈颂里提到说,上师自性跟佛的自性是无二无别的。

第二十和二十一个偈颂,“以此无尽欲略微悦意等或最上诸珍奉献无上师如诸佛纳受即此恒纳受所成福资粮转殊胜悉地”,这是两个偈颂,是说我们只要有任何自己所悦意的东西直至非常珍贵的东西,不论是多还是少,我们都要去供养上师。

上师慈悲纳受,就相等于诸佛慈悲纳受,这样就成办我们广大的菩提资粮。

第二十个偈颂,就是如果我们以求成就佛果的话,自己稍微合意直至特别珍爱的物品之间尽己所有均供养上师。

上师为了断除弟子的贪爱之心也应当欣然纳受。

第二十一偈颂,是说上师纳受的话呢,就如同诸佛纳受,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殊胜的胜利。

为什么说到,“所成福资粮转殊胜悉地”呢。

主要是资粮田的关系,我们的上师,是最殊胜的一个资粮田,那我们供养上师的时候,相等于说是供养诸佛,所以可以把所供养的福资粮呢,可以成办最胜利的一个悉地。

第二十二个偈颂,“学者具悲舍戒忍功德备观自阿舍黎金刚持无异”,这个偈颂是主要是说,我们应该视师如佛的道理。

为什么刚才提到说供养上师,是可以得到成佛的果。

在第二十二个偈颂里说了,我们弟子,假如具悲心,还有戒,忍,这些功德,而上师作为积累福德的福田,等同诸佛,因此,所有合格的弟子决不能将金刚上师与金刚持佛观为二体,应当将上师视为金刚持佛,所以供养上师相等于供佛。

我们的上师跟金刚持在身体,外形,是两个不一样的身体,然而我们应该把上师和金刚持观成是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个的自性是一样的,他们心识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把他们观成两个不同的心识。

在这个偈颂里,提到说我们的上师跟金刚持无异,但并没有引经论来印证。

我们要去看广论,在依师的这个部分,依师规理里提到,上师与佛自性相等是提到很多理由。

就比如说,在广论里面,就提到说,金刚神论(,)序论里面提到说,金刚持跟佛跟上师自性上是一体的,上师是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成办佛陀事业的一位圣者,上师具有佛的身语意的功德,种种的原因来印证上师跟金刚持是无二无别的。

在这么多经论里面,在其中一个部分提到说,在过去世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圣者他说,我有很大的福份能够听闻佛陀的教法,但是他很伤心说,以后,这些众生又怎么办呢,当他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是佛陀以神通了解了这个问题,就给他一个回答。

他对圣者说,你不用担心,以后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根器是比较下劣,没有福份去听见亲闻佛陀所说的法,但是我,就是佛陀,我将现身以一个凡夫的相来引导这些众生,所以在这一点来看,我们要把我们的老师,观成是释迦佛,这样修学那就没有问题了。

这位圣者听了佛陀的回答之后,他心里面也生起了一个怀疑,他怀疑说,佛是现凡夫相的情况下,那么凡夫肯定是有缺失,还有是种种的那个不好的行为,凡夫也有生老病死的相,所以很难让人相信说,他是一位佛陀降世。

佛陀就回答说,不用担心,因为只要是为众生有利益的情况下,就是说,可以引导这些众生得到安乐的情况下呢,他以什么相呢,就是以凡夫相来利益他们,假如说,这样的情况下说,只要说这位凡夫的这位圣者,他可以把正确的清净的佛法讲出来,引导这些众生的话,他就以这样的身来做这个,所以是上师跟金刚持自性上面是无二无别。

假如我们对上师不恭敬,就会使我们造下很大的罪过。

假如说,我们对上师恭敬,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的。

所以就是在第二十三个偈颂说,“勿蹈于师影履座等乘骑若较其过失罪衍如塔毁”,对上师的所有的一切财物和物品,我们要视它为上师的一个部分。

所以假如我们对于上师所拥有的一切不恭敬的话呢,也是不恭敬于上师,也会得到刚才说的会得到种种过失。

在这里用毁塔作比喻,以恶心出佛身血的话,是五无间罪的其中一个。

毁塔等于间接的以恶心出佛身血,也就是间接造了五无间罪的罪过。

而我们不恭敬与上师的有关的东西呢,就是相等于我们毁塔的那个罪过,相等于我们造五无间罪的那个罪过。

在二十四跟二十五个偈颂,“若师有教命欢喜具慧闻若不能事类彼意善启呈悉地从师获及得人天乐不越师教命彼一切殷勤”,这两个偈颂主要是说,我们对于自己上师所吩咐的事,应当悉心毕力依教奉行。

如此而为并非是不情愿而是以极为欢欣喜悦的心情去做。

在第二十四个偈颂说,若师所教我们做的一切事情,就欢喜的听闻。

一般上师要委托我们做的所有的一切事情,我们都应该去承办的。

当然说,在某一些情况下,就比如说,弟子没有办法办得到的情况下,弟子可以很善巧去请教上师说,自己的办不了的情况是如何,就是以很清楚很恭敬的心去请谒上师。

刚才提到是上师让我们做可以做的事情,假如说是上师让我们做的事情是违反戒律,就比如说杀生,我们可以不用去做,但不能对上师起不恭敬的心。

为什么说我们要这样子去依师要这样去成办上师的那些命令,主要是因为我们所有这些功德都是来自于上师,我们有得到这样的功德呢,可以得到殊胜的果报。

在这一世可以得到安乐,乃至说可以得到说决定胜,就是成佛的悉地。

因为这样,我们应该以身语意,常常的去殷勤的去修持这个依师的部分。

在第二十六个偈颂,“护师物如命师喜者若师执事如亲等修行者常思”,这个部分是说,我们对上师拥有的物品和上师的眷属,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在偈颂的第一句说,对上师的那些物品呢,我们要好像是我们的生命一样去爱护和对待,不能有缺失。

第二句是说有些上师是有妻子的,师喜是指上师的妻子。

对于上师的妻子呢,我们也应该把她看成是上师这样子去恭敬供事。

第三句呢,

执事如亲等,就是上师的佣人和还有侍者,我们应该把他们当成我们的亲人一样去对待。

我们应该恒常的去这样子去殷勤修习。

在传统上面,一个弟子应该怎样的去恭敬上师的妻子,在师母去挤牛奶的时候,他们就是把自己当作是坐椅,让师母坐在他们的背上去挤牛奶。

例如密勒日巴,在奉侍马尔巴上师的妻子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这样的视他的师母为马尔巴上师一样去侍奉。

在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以及第三十个偈颂的前两句,“坐仰倚放足覆头前行等手叉腰弄舞师前皆不应师起应速兴咸皆具仪行于恒常所作皆善巧告成若弃涕唾等于座伸其足绕行诤戏语师处皆勿为指作声弄舞歌唱作乐等”,这是说,在上师所见的地方应持的威仪。

在上师面前,我们不能坐在高高的座垫上,跟上师一起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在上师前面走,一定要走在上师的后面。

假如说,有戴头的那些女性戴头冠之类装饰的东西呢,弄上去的头发,全部要把头发放下来。

我们不能在上师前面手叉腰,上师起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坐着或躺着,上师坐着,我们不应躺着。

吐唾液、鼻涕等,敷设座垫时伸着脚以及大声地辩论,在上师面前都不允许做。

唱歌跳舞等平时不能在上师面前做。

在第三十个偈颂的最后两句,就是不应该让上师听到到的不悦意的事情。

这个偈颂是,“言谈多长冗近师处勿为”,就是在上师的前面呢,不应该高声谈笑,很高声的说话等,都不能在上师前面做。

在第三十一个偈颂,“身若起或坐悉皆具恭敬夜行水险道须禀白导行”,这个部分是说,我们做的行为,在身若起或坐,悉皆具恭敬,就是在上师起来的时候呢,我们要起身。

上师坐下来的时候呢,我们就要去顶礼上师,要这样的恭敬的承事上师。

“夜行水险道,须禀白导行”,是说在某一些情况,就比如说,这里是提到三个部分,在晚间,就是夜晚,黑夜的时候,走路啊或者说我们要去渡过水的地方啊,还有说这些地方是比较说危险的地方恐怖的地方,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危险,我们要去请示上师可不可以做。

第三十二个偈颂,“不于师见处身现疲劳相倚靠柱壁等屈伸诸支节”,这个是说弟子不应该在师前面现很疲劳的相,还有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