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974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师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师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师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师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管理.docx

《教师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管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管理.docx

教师管理

教育家办学:

照亮校长的教育远航路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教育精英办学为主的时代到来,即学校办学走向教育专家办学之路,且教育家多出自学校的校长

  ■林森

  时下,“教育家办学”是中小学校长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要深刻理解“教育家办学”的内涵,首先需要对校长角色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校长这一角色进行清晰的、深层次的解读。

  从古至今,教育家大都是校长出身

  校长角色是社会分工、教育分工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学校的产生及规模的扩大,学校组织不断复杂化,即由于学校内外事务的控制、设计、处理、评价等多维运行的需要,逐渐产生、确立了一个专门的职业——校长。

  中国校长经历了“大乐正”(有文献记载最早的校长称谓,周代以前出现,主要是“乐官之长”,兼管教育事务)、“祭酒”(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校长称谓,自春秋战国到清末,兼有政府行政、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多项职能)、“山长”(宋元以来的书院主持,既教学又管理)、“总教习”和“总理”以及“监督”(清末民初校长的不同称谓),直至“校长”(民国时期政府颁发《中学规程》,规定其领导、管理、监督、联络等职责),沿用至今。

  美国校长经历了殖民地初期“外行”教育董事会、学校广泛采用学年制时期“首席教师”(除上课外,从原来事务性的兼职转变为以组织和管理为主的专门性职务)、19世纪末学区统一时期“地方教育委员会在学校中的全权代表”(负责统管全校工作,通常不再或很少从事教学工作)、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时期至今的校长(此时学校开始设副校长、学科主任和学生辅导主任等职,校长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校长办学由“杂家”(社会精英办学)到“专家”(教育精英办学)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历史相当长的起始期,教育家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泛指不同历史时期在教育办学方面有大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他们多是当时社会上年长位尊、德高望重、才学杰出之辈,甚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以及牧师、政府要员等,他们在教育方面都有成功的办学表现,影响了后人。

那时的教育家办学泛指名人、名家办学,而且他们多是在实体办学成功之后被称为教育家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这种状态开始改变,相伴学校的成长壮大,教育精英办学为主的时代到来,即学校办学走向教育专家办学之路,且教育家多出自学校的校长。

其实,从办学的价值追求来看,校长理应是教育家,没达到教育家水平本不应该做校长,校长办学本来就应是教育家办学。

在古代,孔子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他自办私学,弟子三千,毋庸置疑,他是一位教育家校长。

“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士德,都是集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他们也都有校长出身,都自己办学,成就卓著。

在中世纪和近代,被称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的夸美纽斯,也是中学校长出身。

在现代,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他们都终身专注于教育事业,都有着校长出身的经历。

作为教育家办学,他们无不闪耀着教育家办学的熠熠光辉,照耀着人类的教育史册。

  现实困局:

很多校长正在扮演着远离教育使命的角色

  校长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现代社会已作了较好的认定。

在很多国家,中小学校长是一个被独立界定的职业类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被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表述为:

“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

”加拿大的《职业分类词典》将校长职业描述为:

“校长,通过部门负责人和监督人员,对某一公立、私立或商业学校的老师职员和辅助工作人员的活动,给予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

  随着有关校长角色及职业、专业等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学界较为认同“三角色”的提法,如褚宏启认为: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特殊的、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角色定位。

校长的职业角色不同于教师,校长既是教育者,又是领导者和管理者。

”陈如平认为:

“校长的角色和职能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时至今日,本质上仍是三种职能的起伏:

校长是教育专家,校长是学校的管理专家,校长还必须是社会活动家。

  然而,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职业角色的现实而言,还表现着一些与其本质特性不相符的角色,如行政官员角色、商企或慈善机构经理人角色,等等。

在很多地方,现行的校长管理制度仍然走的是“行政级别”系列,校长难以脱离“官本位”,校长常常以不应有的官的角色出现。

因此,校长不得已要扮演远离校长教育使命的角色,使校长角色出现了变异现象,而这严重影响了校长角色的专业化发展,影响了校长真正职能的实现。

可见,当今我国的中小学校长角色存在着规正与“异变”的复杂问题,但尽管如此,教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教育家办学”思想的影响,有力促进了校长的职业发展,使其踏上更高层次的发展历程,即校长职业专业化。

  当下,教育家的概念及“教育家办学”具有较大的复杂性。

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历史转型期。

受其影响,中国教育也处在转型状态。

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办学状态,这不是历史回归“社会精英”办学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正常的、不应该出现的教育发展“异变”。

他们当中,或见长于“教育家”型(多见于公立学校的校长,正常、可取的),或见长于“社会活动家”型(多见于私人老板,不正常、不可取),或见长于“政治家”型(多见于离退休的行政领导,不正常、不可取),等等。

这些畸形的发展状态,多少对人们通常理解的教育家办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人们仍倾向于将“教育家”型的成功办学者视为教育家,而不认为“社会活动家”型和“政治家”型等办学者是“教育家”,人们依然看重于“教育家办学”的教育专家的特性,看重于校长的职业专业化方向。

这是中国教育、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可喜的进步。

  实现“教育家办学”,校长要扮演好哪些角色

  校长角色演进至今,就时下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笔者认为,要实现教育家办学,校长应着力扮演好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者等角色。

  ——校长应是优秀的教师,而优秀的教师不一定能当一个好校长。

校长是首席教师,是教师的教师。

校长懂教育、是教育的行家,这是其教育“天职”的内涵。

学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教育这一与人生命运紧密相关的神圣活动,向校长提出了特有的、高水平的要求。

按教育规律办学,是校长的职业使命。

校长不懂教育、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

校长必须打好“教育者”这个厚重的底色。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然后是行政的领导。

校长是学校的引领者、决策者和设计师。

这就意味着校长要高屋建瓴,富有先见之明,人心所向。

教育具有前瞻性,校长的思想应先于时代、先进于社会,与时俱进,以引领、影响师生乃至社会。

校长要“做正确的事”。

  ——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评价者、服务者、保护者。

校长职业的产生主要是“管理”分工的需要,所以,校长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的角色。

就校长管理者角色而言,需要校长有效地完成对学校的人、财、物、事的组织、管理、评价、服务、保护等职责,即“做事正确”。

教育的发展推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由以往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提升。

小智者治事,中智者治人,大智者治法,睿智者治文化,校长作为管理者,需要以人为本管理,关心人、爱护人、研究人、开发人、成就人。

  ——校长非“大官”也,乃“大师”也。

校长是学人、学者,是实践理论家、教育家。

而校长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就需要校长必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研究者。

  ——校长是学校的内外交流大使。

校长是学校的代表,是连接校内、校外诸元素的桥梁,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学校、服务家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就学校内部看,校长作为协调者,需要为教师、学生做好服务。

就学校外部看,家长、社区、社会相关组织单位与学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校长作为协调者,需要代表学校与他们建立融洽的、积极的关系状态,实现双赢、多赢。

  可见,中小学校长角色应是多元化角色的整合体,即校长懂教育、能领导、善管理、长研究、乐协调。

如能做到这些,校长就可以实现办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目标,“教育家办学”思想的重要内涵就应体现于此。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教育学院)

 

陈小娅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默认分类2010-02-11

  

(一)2009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2009年基础教育战线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任务。

  2.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在总结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河北邯郸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明确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

  3.按照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35中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部署了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

  4.按照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继续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重庆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大中小学生“祖国万岁”歌咏活动。

开展了以“我爱你祖国”为主题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5.按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总结山东全省推进素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指导各地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6.按照十七大提出的“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求,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中央财政投入5000万元,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对口支援、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直接培训中小学教师近50万人。

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为22个省885个县的1.5万所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64397人。

国家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

(二)2010年的工作重点

  201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

围绕《纲要》,基础教育战线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提出的任务,将重点研究新形势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点研究解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涉及基础教育的宏观政策制定和调整工作,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健全科学的管理决策机制,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组织领导和专家咨询机构,完成并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重点抓好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三科教材的建设工作。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5.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继续做好直属师大免费师范生相关工作。

更加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好大规模的教师培训。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

  6.继续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做好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

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推进农村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

  7.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做好实施《教育督导条例》的有关准备,召开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做好国家督学换届工作。

二、关于做好2010年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统筹城乡,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科学规划区域内中小学建设和布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的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求进一步增加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既要考虑到通过适当的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更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方便学生入学。

在认真研究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程序规范的前提下,合理调整。

  2.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更加科学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又要保证进城接受义务教育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还要努力扩大城市的优质教育。

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政府的保障水平。

继续坚持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逐步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

  3.面对人口流动性增加的趋势,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持续增长。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既面临城镇的容纳问题,又面临外来学生的融入问题。

既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两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又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使外来学生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

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改善办学和住宿条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加的关爱和服务体系。

  4.根据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调整相应的教育政策。

  面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新要求,需要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面对受教育人群流动性增大的现实,研究如何处理好出生地、居住地、户籍所在地与就近入学的关系问题。

面对生源不断变化、需求日益多样的情况,研究如何处理好政府必须提供就近入学的保障与增加教育选择性的关系问题。

面对群众对优质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研究如何缓解已经成为热点的城市择校问题。

面对国家关于统筹城乡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加快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之后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有关政策问题。

(二)深化课改,着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1.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认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过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无论是赞成、肯定,还是建议、批评,甚至较为激烈的争论,都是对课改的支持,都有助于课改的推进,起到了转变思想、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推动创新的作用。

  用教育专家的话评价,课程改革搅动了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广大中小学正在发生着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用中小学校长的话概括,上千万教师话语体系的转变,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其实是本质的变化。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深入改革创造更好环境。

对课程改革的不同看法表明,只有课程改革走到深处,才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才能促使大家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到了认真总结、完善机制、全面推进的新阶段,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

要着重解决好制度层面、保障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四个方面问题,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在最基层和最细微环节上。

  2.明确基础教育课程的性质,强调依法依规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承载着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是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和保障。

法律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未经审定不得出版、使用。

国务院为此对教育部进行了相应的行政审批授权。

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是教育部宏观管理和指导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课程建设和教材选用等又关系到各地经济利益。

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观念,严格执行教材编写和审定制度,加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管理,切实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材的科学性。

  3.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教育部党组已研究决定,成立部长领导下的领导机构,同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建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反映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进一步强化国家在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要科学规划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工作,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全国高水平专家编写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语文、历史和高中阶段语文教材,进一步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做好高中历史示范教材的审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要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深化改革,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推动普通高中的发展

  1.明确性质和功能,着力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

200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47.3%,未能达到“十一五”规划55%的目标,普及的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和重视学前教育特点、属性和基本规律。

学前教育对象特殊,有别于其他学校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保教结合;学前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发展比其他阶段教育在社会公共事业中更具独特地位。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供给多元化的格局和家庭对学前教育需求差异化的现实,科学地制定各地普及目标和推进策略。

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建立起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分担的成本机制。

  妥善处理好四个方面关系,一是“普及”与“义务”的关系。

普及学前教育是为更多的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家长可以选择,而义务教育则具有“强制”性和“均等”性。

条件好的地区可提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甚至提供相应的免费教育,但不等同于是义务教育。

二是“基本均等”和“多种需求”的关系。

按照公共财政“基本、均等”的原则,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应是广泛覆盖和满足基本需要,特别要照顾农村和低收入家庭。

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带来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一部分群众要求享有更高水平的教育。

因而在普及学前教育中,既要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的需要,充分体现公平;又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实现多元多样的发展,为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选择,满足社会需求。

三是“政府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关系。

政府要切实履行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经费投入、监管引导的职责,努力增加普惠的公办学前教育资源。

同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办园的积极性,扶持和引导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多元发展也不是放任市场自发调节。

四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做好幼小衔接”的关系。

学前教育要促进幼儿在多方面获得最佳发展,同时做好幼小衔接,但不能照搬小学模式和进行小学教学,要按教育规律办园,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

2.坚持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改革。

  普通高中近十多年快速发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普及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4%,比2000年提高了31.2个百分点。

目前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已经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二是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在快速发展中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上高中和上好高中的“普及”与“提高”的双重要求。

三是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据调查,全国现有将近一半的普通高中学生在省级示范学校,70%的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普通高中快速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许多地方普通高中的发展实际上是“吃饭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贷款”的局面。

政府、社会、家庭分担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办学经费财政拨款不足一半,影响了高中教育的公益性。

二是部分地区高中大校大班额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些地方缺乏科学规划,大校、大班额问题较为突出。

全国有400多所公办普通高中规模在5000人以上,“万人学校”也屡见不鲜。

高中有一半以上的班级是大班额,四分之一多是超大班额,有的甚至是“百人班级”,应引起各地高度重视。

三是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

普通高中办学“千校一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无论是百年高中、新中国成立不久建设的高中,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高中,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趋同。

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普通高中如何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教育而不是单一的教育,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普通高中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一要把普通高中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

普通高中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既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关系高等教育发展进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后劲。

许多国家都将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要更加注重质量和特色。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正处在走向大众化的新阶段,从总体上看,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学生规模的扩大,而是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需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

鼓励和支持学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

三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普通高中要坚持多样化发展,必须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鼓励各地大胆探索试验。

四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的公益性。

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和家庭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政府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各地要重视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

(四)完善政策,着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统筹城乡教育,更加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体,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统筹城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统筹好城乡师资资源,重点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状况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边远贫困地区补充合格教师困难,农村学校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短缺。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城乡教师资源统筹配置、教师培训和专业成长、教师合理流动、教师管理体制等几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2.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国家将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国培计划”,进一步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发挥国家级培训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推进改革的主导作用。

各地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加大对培训的投入,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

继续认真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

明年是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年,希望各地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并协助六所部属师大做好相关工作。

各地要根据未来教师需求和国家有关要认做好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衔接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高师院校在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省级统筹,落实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

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创造了好的做法和经验。

教育部将组织交流典型经验和好做法,努力推动各地创造性地做好教师工作。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

中西部地区省份积极实施国家“特岗计划”,2006年至2009年四年22省共招聘特岗教师12.3万余人;第一年招聘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有88.7%结转留任。

同时,很多省区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采取省级统筹、统一组织、公开考试的办法,招聘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一些地区将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在县城为农村教师修建保障性住宅,在农村学校为教师修建周转宿舍,解除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

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家校教育沟通技巧工作探索2008-10-31

家校联手对教育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是家、校形成合力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

是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需要理解,在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