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1322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MicrosoftWord文档

耒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

雷群香太原师范学院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耒阳的亲属称谓以及其文化特征的研究,诠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

耒阳;亲属称谓;文化特征

耒阳方言亲属称谓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前人研究状况

语言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它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极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

语言本来属于文化的范畴,不过在文化现象中它是比较特殊的,所以我们把它独立出来,讨论它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一个地区的方言可以看做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沉淀。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是汉语社会中根据本民族的社会观对社会中个人地位及与他人的关系的语言确认。

”[3]所以,亲属称谓本身及其发展变化都可以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

我国古代作为一个重视名分、宗法的“礼仪之邦”,一向有庞大琐细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对亲属称谓予以记录乃至研究的著作也很早就产生了。

成书于两千年前的《尔雅》和《礼记》、《仪礼》是我国古代关于亲属称谓的最重要的著作。

《尔雅·释亲》将当时的亲属称谓分为四类:

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基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父系、母系、妻系、夫系四类称谓。

这种分类法是较科学的,到现在还为研究称谓的学者所使用。

书中对具体称谓的记述也很详细,共收称谓语98个,其中“宗亲”最多,为45个。

就所记录“三党”(父党、母党、妻党)成员的代数而言,“宗族”类记录直系宗亲十三代,自身之上四代至高祖父,自身之下竟有八代:

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母党”类记录母系亲属三代,上到外王父母(外祖父母),下到从母晜弟(姨表兄弟)、从姊妹(姨表姐妹);“妻党”类记录妻子的血亲只有两代:

外舅(妻之父)与外姑(妻之母),甥(妻之弟)与姨(妻之姊妹)等。

这种记载反映了古代以父系宗亲为主的亲属。

《释亲》只是对亲属称谓词语的记载和释义,而没有亲属称谓的功能、亲属成员之间的礼仪规范等社会文化方面的表述。

另一类著作《礼记》和《仪礼》则注重亲属制度的社会功能,《曲礼》、《内则》、《大传》、《丧服》等篇中,明确记述了人在各种亲属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力,各种关系中的亲族成员之间的礼仪规范,宗族的结构体系和组织方式等。

这些规定性内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两千年来的宗法制社会中礼仪文化的基础。

后世又有许多训诂类、方言类、礼仪类的著作以较多篇幅谈称谓问题,一些杂记类著作或史书也辟专门章节载录称谓的材料,如汉代刘熙《释名》、杨雄《方言》,三国时张揖《广雅》,南北朝卢辩《称谓》(已佚),颜之推《颜氏家训》,唐代刘知己《史通·称谓》等。

到清代,谈及称谓的著作更多,如钱大昕《恒言录》、杭世骏《续方言》等章节谈称谓语,较重要的两本关于称谓的专门著作:

梁章钜《称谓录》和郑珍义《亲属记》。

《称谓录》规模较大,载录博杂,其“称谓”概念属广义,内容既有民间亲属称谓(约占三分之一篇幅),又有宫廷皇室称谓、各部门官职名称,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诸种人物的名称,体例为在每条称谓词语之下列举此前文献中的解释或用例,作者自己所作说明极少。

《亲属记》是约三万字的小册子,之收父族直系亲属称谓,体例与《称谓录》接近。

以上这些关于称谓的著述,重点在于记录、释义、考源,或叙明亲属之礼,间有少量简要精辟的论述。

自1870年摩尔根发表《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以来,在中国亲属称谓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论著,代表作有赵元任《汉语称谓》、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袁庭栋《古人称谓》等。

近年来,亲属称谓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社会语言学者的论著注重探讨亲属称谓的使用规则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如伍铁平先生分析汉语中的从儿称谓语传统文化的关系,指出:

“这可能反映了女人在旧家庭中的从属地位,所以嫁到婆家以后,对丈夫的亲属没有自己的单独的称谓,而是跟着子女或丈夫称呼”。

陈建民先生探讨夫妻称谓与时代、年龄、社会阶层、场合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徐志诚先生讨论汉语亲属称谓中面称与叙称的区分、用法与社会功能,等。

方言学者则在客观地记录各地的亲属称谓语方面有很多成绩。

总的来看,现有对我国我是称谓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而在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即对耒阳方言中亲属称谓的现状予以全面描述和分析方面,研究成果更为鲜见。

伍铁平先生认为目前我国亲属称谓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关于人际称谓特别是亲属称谓的文章还不多见,研究的深度也不够均衡。

本文虽然立意于研究亲属称谓的一般规律,但限于写作的时间、篇幅及本人的视野,无法对民间语言现象中的亲属称谓一一深入论及,故根据笔者的田野资料收集情况,本文选择了笔者家乡方言——耒阳方言语言现象中的亲属称谓试作阐述。

二、耒阳概况及耒阳方言的形成

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衡阳盆地南端,五岭山脉北面,耒水中游。

东北邻安仁县,西滨舂陵水,与常宁市隔河相望,北靠衡南县,南及东南与郴州市、永兴县交界,西南与桂阳县接壤。

面积二千五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

本县境内多丘陵山地(习惯上分为东南西北四乡,城关镇的话与四乡的话稍有差别。

本文记录的是笔者家乡耒阳肥田乡的方言。

按《中国语言地图集》分区,耒阳方言应属于赣方言耒资片。

据颜森、鲍厚星(1986),鲍厚星、陈晖(2005)分区,耒阳方言属赣语耒资片。

耒阳境内方言大体上分为城关话、东乡话、西乡话、南乡话、北乡话,这几乡话内部有差别,但基本能听懂.其周边分布有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土话、客家话,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形成了它自己独有的特色

耒阳地处湖南南部,湖南自古是南荒南蛮之地。

湘北地势较平,强大的中原文化日日渗透,湘北话想必是这样被“普通话”的。

而耒阳那更是南蛮之蛮,霸蛮刁蛮。

(插一句,觉得南北的嚣张人差别是北猛南蛮)耒阳话也透出一股狠劲,相较湖南话硬很多,随着耒阳千年不变的县名一直特立独行的带棱带角,难于为外人道也。

但笔者认为这是一块文化宝地,值得我们去开采。

周振鹤和游汝杰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中强调移民对方言形成的影响,将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分为九个方面,有一种情形是移民的原方言在新居地演变成新方言。

这种情形的产生是因为移民带来的方言在新地扎根,与原居地的方言隔离,演变较慢,留在原居地的方言反而发展较快,久而久之成为两种差异较大的方言。

其中提到“客家”就是历代从北方南下的移民。

据今人罗香林的考证,客家的南徙分五期,其中只有前两期是直接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即第一期与东晋至隋唐从山西和河南迁至长江南北岸;第二期与唐末至宋从河南、皖北渡江入赣,更徙闽南、粤北。

后三期都是前三期已经在南方落户的客家再次向南方别地转移。

笔者认为耒阳方言应该是属于后三期的。

还有一种情形是移民引起毗邻地区方言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

甲、乙两个相邻的方言区,如果甲区的经济、文化较发达,而人口又几近饱和,乙区则相反,那么甲区就有可能向乙区移民。

起初是占据边界地带,慢慢地深入腹地。

甲区的方言也因此扩散弹乙区。

汉代扬雄《方言》屡次将“南楚江湘”相提并论。

“南楚江湘”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全省。

古代湖南应该是使用同一种方言——湘语的。

但到了现代湖南境内的方言却有好几种,这是历代以来受到邻省方言侵蚀的结果,其中以江西方言的影响最大。

湖南的赣语地盘和赣语影响是历代大量接受江西移民的结果。

江西移民所使用的方言,对湖南方言产生程度不等的冲击。

两者之间发生取代、融合、混杂等变化,变化的情况跟移民的数量、年代和迁徙的路线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认为耒阳方言的形成主要是受移民中的这两种情形的影响,当然一种方言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除了外界的移民、地理的阻隔、民族的融合等外因,还有其内因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词是人类较早出现的词汇,是民族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特点体现了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

耒阳方言亲属称谓有其独自的特点。

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亲属关系的研究是人类学产生以来的核心研究内容。

开创者

摩尔根通过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制度的遗存来推演文明史,婚姻作为最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形

式,又与氏族的类分紧密相关。

后来的学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如罗维用很大篇幅专门反驳其氏族与家庭出现时序上的判断。

[1]克罗伯探讨了人类学关于亲属称谓的生物/社会/心理的归属争论后,干脆认为亲属称谓和亲属制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结构-功能论者则把亲属称谓置于社会的层面,把它看做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从而可以通过系统分析法而不是历史推测法来了解社会结构。

[3](P63~65)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制度是思维在无意识层面上建立起来的。

[4](P267)其“亲属制度的普遍理论”则建立在群体间的互惠交换上,所有亲属制度的基础由横在这些讨论中,问题的核心是亲属称谓与社会群体关系在何种层面联系起来。

上述研究角度使我们了解到亲属制度在总体上与人类文化的关联,也因普适性的追求而对具体社会把握不足。

按利奇所述就是“太迷乱于描述制度的逻辑完善,而忽略了经验性的事实”。

[6](P117)因而要将亲属关系视为一个经验问题,着眼其在特定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7]弗特斯在《非洲部族社会的祖先崇拜》中,就把亲属、继嗣等社会关系和祖先崇拜联系起来作为权利与义务体系,从而把亲属研究和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研究者也论及,对亲属关系实质内容的揭示必须将亲属关系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联系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最基本的血亲、族亲和姻亲关系。

恩格斯指出:

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

!

[2]而是人类血缘关系、婚姻制度的反映。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

亲属称谓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语言化石!

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亲属称谓语,它们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黔东方言苗语亲属称谓置于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在文化语言学的视野下分析其构成特征,揭示隐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是民间亲属制度的一部分。

民间亲属制度,是关于民众的亲属关系、亲属观念和亲属称谓的社会规范。

它是民间的习俗惯例,而不是国家法律从公民间权利和义务关系角度对亲属范围和亲属关系的规定。

不同国家政权所制定的法律对亲属概念和亲属关系有不同的表述,而民间的亲属制度却是自古以来世代传承的体系。

具体说来,这套制度是周代亲属制度的沿袭。

周代的亲属制度在《仪礼》和《礼记》里得到明确和系统的记载。

此后由于受到历代与国家政权契合的儒家文化的宣扬,这套制度在民间得以长期遵行并成为生活习俗流传下来。

后世虽有补充和局部变异,但基本格局和精神没有大的变化。

耒阳方言中的亲属网络与周制也是大致相合的。

考察称谓的一个重要原则的区分面称与背称、口语称谓与书面语称谓。

赵元任在《汉语称谓》中强调将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与指称他人的间接称呼、口头用语与书面用语区分开。

后来我国学者在称谓研究尚区分面称与背称即主要受此影响。

费孝通在1939年出版的《江村经济》也提到了这两个角度的区分:

“中国亲属称谓从语言处境来说大致可分为四类:

(1)某人直接与亲属说话;

(2)某人说话时间接提到亲属;(3)某人用通俗口语描述亲属关系;(4)用书面语表述亲属关系。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

背称又叫叙称,是听话者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民众对面称与背称的运用受到的礼俗要求是不同的。

如在乡村对非亲属关系的长辈,当面须按双方辈分关系确定的拟亲属称谓语来称呼,背后却可以直呼其名或在其姓名后加拟亲属称谓语;在亲属关系中,姻系称谓语的面称与背称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是两套不同的用语,如媳妇对公婆当面称“爸爸、妈妈”,背称时叫“公公、婆婆”。

后者是确切表明双方姻亲关系的词语,较为客观,较少礼仪成分;而前者实际是一种拟血缘称谓,媳妇用之称呼公婆是受礼俗规范而为的。

有些称谓语专用于背称不能用于面称,如“小叔子”、“小姨子”等。

所以对称谓语区分面称与背称是必要的。

由于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直接打交道,比背称受到更严格的礼俗要求,我们以面称为主要考察对象,并兼及背称。

图1:

老家家

老奶奶

伯伯(男)

伯伯(女)

满满(女)

姑爷

满满(男)

婶子

爸爸

妈妈

哥哥

大嫂

姐姐

姐夫

姐夫

妹妹

妹夫

老老

老头新妇

自己

侄儿子

侄新妇

侄儿子

侄新妇

女儿

女婿

外甥

外甥新妇

儿子

新妇

孙子

孙新妇

孙子

孙新妇

孙子

孙新妇

外甥

外甥新妇

孙女

孙女婿

重外甥

重外甥女

重孙子

重孙女

重孙子

重孙女

 

图2:

老外公

老外婆

外公

外婆

舅外公

舅外婆

姑外公

姑外婆

 

舅舅

舅母

妈妈

大娘

大爷

姨子

姨爷

 

老老

老头新妇

哥哥

大嫂

在称谓研究中区分口语与书面语也是必要的。

要了解民众称谓习俗的实际状况,必须从考察口语入手。

书面语称谓往往不是民众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的东西。

有些著作中所给出的称谓图实际知识亲属结构图,因为图中所标称谓只是从典籍中来的书面语言,而不是从调查中获得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切用语。

这些称谓词语虽能表明中国人观念中的亲属分类,却不能反映称谓礼俗。

比如书面语称谓中有“伯祖”“叔祖”,这是古汉语系统传下来的表明亲属关系的词语,古人是否将它们用于口语称呼需要研究,起码现代民间是不这样称呼的。

耒阳人将这两种亲属当面统称为“家家”,并不明示亲疏差别。

若别人进一步询问确切的亲属关系,他们用的背称是“家家”、“大家家”、“满家家”。

根据称谓所指称的亲属关系的不同,可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

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夫系亲属称谓、妻系亲属称谓。

这四类称谓又可进一步归为两大类,前两种是血亲称谓,后两种是姻亲称谓。

下面我们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类法分析耒阳的亲属称谓体系。

我们可以看出耒阳亲属称谓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能略见耒阳的民俗文化。

一、血亲称谓

血亲称谓是对血缘关系亲属成员的称谓。

它可分为父系亲属称谓和母系亲属称谓。

从以上两个称谓谱系图可以看出,父系亲属称谓比母系亲属称谓更为繁复。

这是传统社会中历史久远的宗族制度造成的差异。

我们下文还将展示这种差异在民众观念上的体现。

(一)父系亲属称谓

图1所示为父系亲属称谓语。

它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称谓谱系图。

“自己”设定为家族的男性成员。

同一方框内的称谓语所指的亲属成员在该图表示的称谓体系中属于同样的身份,即他们在特定亲属关系网络中是同一旁系同一辈分,也就是兄弟姊妹及其配偶,当这一方框内只有血族成员而不列配偶(如只有“重孙子”)时,表示自己与这一成员的后代已无亲属关系或没有交往了。

方框之间的直线表示血缘传递关系,直线相连接的两个方框之间,上边一排的那个方框内的亲属成员是下边一排的那个方框内的亲属成员的父母,加括号的词语是背称称谓语。

之所以标背称是由于这些亲属成员是“自己”的晚辈,当面称呼他们用名字,没有其它表亲属关系的面称。

由于民间亲属称谓的面称对亲属关系的分类没有背称那样彻底,而限于构图空间,这些称谓图又不能标出背称,所以有些面称所指向的与“自己”的亲属关系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根据谱系传承线索去推知。

父系亲属称谓语分为宗亲称谓语与外亲称谓语两部分。

宗亲包括同一祖先的男性血亲成员、嫁入本族的妇女和尚未出嫁的本族女子;外亲指在族外婚制度下源自父系的女性嫁到本族以外的家族,由此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戚。

内外亲的划分不仅仅是针对父系亲属而言,母系亲属和妻系亲属也是外亲。

在传统的宗法制社会中,父系宗族是最受重视的亲缘组织,因而父系内亲称谓语的阵容是最庞大的。

按传统的“九族”说,父系宗族的直系亲属为九代,以自己为中心,上推四代到高祖,下推四代到玄孙;旁系则到同一高祖的族兄族弟,计有四支。

虽然耒阳的亲属称谓也遵循此原则,但实际上的宗亲范围并不与之完全一致。

实际生活亲族范围的形成既受习俗交往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拿刻板的标尺来生硬地划分亲族的界限。

事实上,亲族关系是随着老人的故去而逐渐淡远、消失的。

耒阳称谓语与普通话称谓对比

直系宗亲称谓

关系耒阳称谓语普通话称谓语

曾祖父老家家老爷爷

曾祖母老奶奶老奶奶

祖父家家爷爷

祖母奶奶奶奶

父亲爸爸爸爸

母亲妈妈妈妈兄弟哥哥哥哥

老老弟弟

姐妹姐姐姐姐

妹妹妹妹

儿女崽儿子

妹崽女儿

孙子孙/孙崽孙子

孙女孙女孙女

旁系宗亲称谓

关系耒阳称谓语普通话称谓语

伯父叔父伯伯(爸爸的哥哥)伯伯

满满(爸爸的弟弟)叔叔

姑伯伯(爸爸的姐姐)姑妈

满满(爸爸的妹妹)姑妈

(二)母系亲属称谓

图2所示为母系亲属称谓。

这个外亲体系是沿着“自己”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往上推的.外亲由于是本族以外的亲属体系,在传统观念里受重视的程度不如宗亲,同时由于地域上的隔离即不在一个村落居住,其亲族的范围就小得多。

外亲的范围是人们在实际交往中自然形成的。

当血缘联系疏远到一定程度,双方不再有礼节性的往来时,亲戚关系也就自然终止了。

是否保持亲戚关系的标志明显有两种:

一是婚丧大事是否“发帖”(即送发邀请参加婚丧礼仪的帖子)。

“发帖”是很讲究亲戚远近的,如认为双方血缘联系已很疏远,就不再“发帖”。

有些亲戚比“发帖”的关系略远些,但仍有来往的,如从其他渠道听说了婚丧之事,可以托人带礼物去“随礼”,而不去参加仪式。

这种关系的下一代就会中止亲属关系的往来。

二是过春节时是否去拜年。

去亲戚家拜年在耒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春节时,在外地上学工作的人都要回来,不只是和家人团聚,更重要的是要给长辈拜年。

而且拜年也非常有讲究,当地有这样的俗语“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即大年初一去爷爷奶奶家,初二去外婆外公家,先宗亲后外亲,先大后小,以此类推,不能乱了秩序。

否则亲戚会有意见,别人也会有看法。

耒阳外亲称谓语与普通话外亲称谓对比

关系耒阳称谓语普通话称谓语

外祖父外公/公公外公

外祖母外婆/婆婆外婆

舅舅舅舅舅

姨大娘(妈妈的姐姐)姨

姨子(妈妈的妹妹)姨

外孙外孙外孙

外孙女外孙女外孙女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母系亲属与相对应的父系亲属同“自己”的血缘关系是一样近的。

生殖是男女结合的结果,血缘传递是双系同等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应该同样亲密,亲属范围也应该同样宽。

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作用,“亲属体系一出家庭立刻发生单系偏重的趋势。

”在外婚制的从父背景下,“自己”主要在父系家族的抚育下长大,继承这个家族的姓氏和财产,也承担赡养这个家族的老人的义务。

这种抚育不仅是生理的抚育,而且还有同样重要的社会文化的抚育,要让幼儿逐步习得一整套社会文化规范。

这一过程对幼儿来说是相当艰难和痛苦的,他得在成人的约束和教导下不断压制自己的动物本能性的欲望。

对幼儿进行直接的生理哺育的角色主要有母亲来承担,而严格管教的角色主要由父亲来承担,从而有“严父慈母”一说。

外公等母系亲属与“自己”既然有同样近的血缘联系,而又不负抚育的责任,就在外甥到自己家“走亲戚”的相对不长的时间里,倍加周到的照料他,倍加慈爱的对待他,而严厉的管教就会相对的少。

他们所充当的偏重于慈爱和温情的角色是慈母角色的延伸。

在实行外婚制的社会里,他们对外甥的疼爱主要出于亲情的动机,很少求得报偿的功利目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年老之时是不靠外甥赡养的。

所以当地谚语有“外甥是狗,吃了两头走”的说法。

当外甥成人时,外婆外公一般已去世或风烛残年,舅舅在母系亲属中的位置就很突出。

他是母系亲属的内亲中的撑立门户者,与亲戚交往中的重要事情都要由他做主和出面。

谚语有“两姨亲,不是亲。

姑舅亲,代代亲”的说法。

它的意思是,与姨家的关系虽然很亲,但当姨故去时,两家很快就疏远了;而舅舅那边是母亲的本家,她是从那里嫁出来的人,她的父母及祖先埋葬在舅家的坟地,因而,“自己”与舅亲保持来往要更为长久。

比如:

本人高考那年,寒假本来就很短,为了抓紧时间复习,我就决定过年不去拜年了。

可爸妈说:

“其他亲戚家可以不去,但舅舅家必须去。

因为舅舅为大,你不去是对舅舅的不敬。

别说你现在只是要参加高考,就算以后做了大官也还得去先给舅舅拜年。

”不一会儿邻居奶奶也来说我了:

“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怎么能不去舅舅家拜年呢?

不在家就算了,既然在家,就算有天大的事也该去舅舅家拜年呀!

”说的我实在不好意思了,哪还敢不去呀!

二、姻亲称谓

姻亲称谓是基于婚姻关系而发生的称谓。

姻亲关系的中心成员是婚姻的直接当事者,即夫妻二人。

姻亲称谓主要发生在夫妻共同生活的家庭之中,因而姻亲称谓可说是对配偶及其亲属的称谓。

我们将它分为三种:

夫妻称谓、夫系称谓、妻系称谓。

这种划分法和通常的做法有所不同。

一般将姻亲称谓分为夫系称谓和妻系称谓,而将夫妻称谓分为二者。

考虑到对配偶大的称谓与对配偶亲属的称谓是两种性质迥异的亲属关系中的称谓,本文将夫妻称谓单立一类。

姻亲

(1)女方

关系耒阳称谓语普通话称谓语

丈夫我屋里的(背称)老公

公公爸爸家爷(背称)公公

婆婆妈妈家娘(背称)婆婆

大姑子姐姐姐姐

小姑子妹妹妹妹

大伯子哥哥哥哥

小叔子老老/直呼姓名

(2)男方

关系耒阳称谓语普通话称谓语

妻子我屋里的/老娘/堂客(背称)老婆

岳父爸爸爸爸

岳母妈妈妈妈

内兄内弟哥哥哥哥

老老弟弟

大姨子姐姐姐姐

小姨子妹妹妹妹

(一)夫妻称谓

家庭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我国当代社会中,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个普遍存在的小型的社会共同体是以姻缘关系即夫妻关系为核心的,血缘关系即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居于从属地位。

作为家庭的主导关系,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类型,更是男女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

夫妻关系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合作关系的性质,而且具有更为深刻和持久的性爱关系与亲情关系的内容。

夫妻关系的存在状态是由家庭共同体所处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夫妻称谓是夫妻交往时使用的一种用以启动谈话的对另一方的称呼,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夫妻关系的存在状态或对方在家庭中的地位,从而通过考察夫妻称谓,可以探讨夫妻关系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可以看出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变迁。

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展示湖南省耒阳市肥田乡的夫妻称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耒阳农村的夫妻关系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的文化变迁。

从总体上来说,夫妻称谓可分为老派夫妻称谓和新派夫妻称谓。

前者主要是现在五十岁以上的夫妻之间所用称谓,受传统社会夫妻关系影响较深;后者主要是现在五十岁以下特别是青年的夫妻之间所用称谓,产生于现代社会宣扬男女平等、提倡一爱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之中。

夫妻称谓:

面称:

直呼姓名或用感叹语“哎,喂”

背称:

都用“我屋里的”(不分男女)

(二)夫系亲属称谓与妻系亲属称谓

夫系亲属称谓与妻系亲属称谓都是对配偶的亲属的称谓。

从这种称谓行为发生和形成的由来的角度而言,二者有共同的特征,即称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